古代印度的四大文明成就:古代印度文明三

轴心时代与世界文明,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印度的四大文明成就:古代印度文明三?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古代印度的四大文明成就:古代印度文明三

古代印度的四大文明成就:古代印度文明三

轴心时代与世界文明。

孔雀帝国时代(前324年——前187年)

孔雀帝国——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孔雀帝国著名国王阿育王——信佛;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孔雀帝国的由来

[公元前4世纪,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建立,它就是孔雀帝国。在印度列国之中,恒河下游区的摩揭陀王国由于地处两条主要的商队路线上,又控制铁矿丰富地区,故很快强盛起来,超越其他国家。摩揭陀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后来成为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形成时的基地。(图)]

孔雀帝国是个养有很多孔雀的国家吗?不是,它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帝国。但它的的确确又与孔雀有关。

古代印度经历哈拉巴文化时代、吠陀时代之后,迎来了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佛教就出现在列国时代。当时,印度有16个国家,主要有摩揭陀、迦尼、居萨罗、跋祗、居楼等。它们各据一地,互相争战。恒河中游的摩揭陀国生产比较发达,经济力量比较雄厚,在争霸战争中日益强大,先后消灭了许多国家,基本上统一了恒河流域。

恒河流域位于印度河流域的东边。这时,随着恒河流域的开发,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从西北转移到东方,即从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中下游一带。希腊作家说,摩竭陀有2万骑兵、20万步兵、2000战车、3000战象。势力强大的摩揭陀正积蓄力量,准备向印度河流域推进,不巧,被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侵打断了。

那个时候,印度的西北部处的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是它的一个行省。后来,波斯帝国的统治削弱,这里分布着许多小邦和部落。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越过兴都库什山,侵入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区。亚历山大妄想渡过印度上游最东一条支流侵入恒河流域。但由于士兵厌战和摩揭陀的强大,亚历山大没敢贸然前进。不久,亚历山大退出了印度。他离开印度后,把印度西北一带交给两个傀儡治理,委派总督,留下部分军队监管。

就是在亚历山大侵入印度期间,摩揭陀王国有个名叫旃(zhān)陀罗笈(jí)多的贵族子弟,因为在本国呆不下去,逃到亚历山大军中。他在那里学会了马其顿人的军事组织和战法。有一次因言语冒犯,险些被亚历山大处死。亚历山大退走后,他得到别人的帮助,弄到一笔钱财,就地召募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率领这支军队驱赶走了马其顿人的留守军队,占据印度河流域西北一带。然后,他率军回到摩揭陀,推翻了统治摩揭陀的难陀王朝,自立为王。接下去,一个一个地征服了其他的小国家,第一次统一了印度整个北部地区。

这个旃陀罗笈多就是中国史籍中所说的月护王。因为他出身于孔雀宗族,所以他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他所开创的帝国通常被称为孔雀帝国。首都是摩揭陀王国的故都华氏城。不过,关于旃陀罗笈多的出身,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出身首陀罗种姓,是一个养孔雀的家族。有的说他出身刹帝利种姓,母系以孔雀得姓。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与“孔雀”有关。

亚历山大退出印度不久就病死了。他在亚洲占据的领土由他的部将塞琉古继续统治。塞琉古打算恢复对印度西北部的统治,就率军侵入印度,但被旃陀罗笈多击败。于是,他只得把印度河以西的一些地方让给了旃陀罗笈多,并把他的女儿嫁给旃陀罗笈多为后。旃陀罗笈多送给塞琉古500头战象。

旃陀罗笈多到了晚年,被耆那教迷住,后来干脆抛弃王位出家。最后,他按照耆那教的教义逐渐绝食而死。他出家后,王位由他的儿子继承。这时塞琉古王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国都曾派来使者驻在华氏城。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对南部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例如,阿育王征服羯陵伽时,俘虏了15万人,杀死了10万人。到这时,南亚次大陆除最南端一部分外,整个印度全部归阿育王统治。孔雀帝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在帝国内部,国王开始被神化,成为神的宠爱者。国家的一切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都集中在国王的手里。国王下面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由行政长官、军事长官和祭祀长老分别掌管。另外,还设有供谘询的大臣会议。把地方划分为许多省,设总督管理。帝国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据说仅常备军就有60多万人。

孔雀王朝靠着从全国各地搜括来的财富,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据记载,国王们出去打猎时,有全副武装起来的女猎手伴随。女猎手们有的驾驭战车,有的骑马,有的乘象,就像出征打仗一样。在举行某种宗教大典时,在宫廷的游行队伍里,有用黄金和白银装饰起来的许多大象;有四马战车;有拿着盛满贵重宝石的各种黄金或黄铜器皿的侍从;还有许多水牛和驯服过的狮子和豹等等。国王通常被24头大象保护着。

早在列国时代,恒河中下游就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城市,如王舍城、波罗奈城、舍卫城、吠舍厘城等。在这些城市里,工商业开始发展起来。当时的商业贸易不仅在内陆很活跃,而且同斯里兰卡、缅甸和西亚和海外贸易也有进展。在佛教文献里,经常有冒着风险航海贸易的记载。例如,有一个故事说,在波罗奈城有一个名叫普富的商客,带领500商人入海采宝。这些商人在大海中遭遇风暴,飘到斯里兰卡被害。到了孔雀帝国时代,后起的华氏城跃居首位。据记载,这座城墙上有570个塔楼和64个大门。全国各地有驰道通达华氏城,城里分布有不少巧夺天工的建筑物。它的工商业也非常发达。城里管理机构有六个部门,分别掌管手工业、外族居民、商业与度量衡、人口生死登记、产品销售和商品征税等事务。600多年以后,中国高僧法显到华氏城凭吊孔雀王朝的遗迹,看到那些遗留下来已经残破了的建筑物,仍然惊叹不已,仿佛不是人间所能拥有的。

像历史上许多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一样,孔雀帝国没能维持多久。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就分裂了。约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最后一个国王被手下人所杀,孔雀帝国宣告完结。

信佛的阿育王

几十年前,印度考古学家发掘了一座2000年前的宫殿,它的豪华和壮观,令人惊叹不已!尤其是那些重达50吨、高在15米以上的石柱,最为引人注目。石柱顶端卧着狮雕,柱身上排满铭文。

“神圣仁慈的国王即位第八年征服羯(jié)陵伽,俘虏15万人。杀戮10万人,死者数倍……”这不就是那位阿育王征服羯陵伽的史事吗?羯陵伽位于南亚次大陆南部,阿育王经过这次战争,除了南部印度有南端的一块土地外,整个印度都处在他的统治之下。

“国王陛下因征服羯陵伽而感到悔恨,因为征服一个未被征服的地方,势必发生杀戮、死亡和俘虏。所以国王陛下深感悲痛……”接着往下读,国王说他再也不能容忍杀戮、死亡和俘虏了。即使是在羯陵伽所做的一点点,他也不愿意了。从今以后,他表示要用佛法来征服人心,努力克制自己,处处以慈悲大度为怀。如果有人做了令他气愤的事,他也会尽量容忍。这样,他便可以永远保持一个宁静、快乐的心情。

这就是从前那个阿育王吗?原来,阿育王是个穷凶极恶穷兵黩武的暴君。他是孔雀帝国的创立者旃陀罗笈多的孙子,原在印度西北地区担任总督。他的爷爷信耆那教绝食死亡后,由他的父亲继位。十几年之后,他在父亲病危时回到首都华氏城。据佛教传说,他在父王死后,杀了99名兄弟,才坐稳了国王的宝座。他曾经挑选最凶恶的人设立“人间地狱”,专门残害人民。后来,又用兵南方,把孔雀帝国扩展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他在位的时候,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在征服羯陵伽时,阿育王对自己军队勇敢杀敌十分高兴。但随着伤亡人数越来越多,这位暴君的脸上渐渐地泛起了愁容。到羯陵伽国王自尽身亡的消息传来,阿育王一阵深深叹息之后说:“武力能征服国土,但不能征服人心啊!”从此,这次战争中伤亡的场面时刻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他再也不能容忍战争的残酷了,所以他下令反省、忏悔。

当时,佛教已经在很多地方传播开来,形成一股不小的社会势力。阿育王本人小的时候,就很崇拜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喜欢听人们讲这位圣人怎样经过苦行修道终于成佛的故事。他觉得佛教宣扬的教义,在征服人心这一点上,确实比战争、比刀剑更为有用一些。为了稳定统治,安抚人心,他宣布佛教为帝国的国教。

阿育王做了佛教的信徒后,在国内各地建立了许多寺院、僧舍和学校。公元前3世纪,他在首都华氏城召集佛教僧侣,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大结集,编纂、整理、订正佛教经典。相传,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大结集是在释迦牟尼逝世后不久,在摩揭陀王国的首都王舍城举行的。100年之后,举行了第二次大结集。这第三次大结集,一方面为进一步传播教义作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佛教各宗派之间的争论。原来,佛教出现之初,只注重隐居修道,自我解脱,没有祭祀仪式和迷信的东西。后来,一些僧侣把各种鬼神迷信的东西掺杂进来。又用轮回之说迷惑人心,大谈因果报应,还树起了许多偶像,让人们顶礼膜拜。这样,佛教内部就出现了不同的派别。不过,阿育王这次结集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还较多地保存着释迦牟尼的原始教义

由于阿育王信奉,以及热心提倡,佛教在印度盛极一时。那时,寺院得到大量的施舍,拥有许多的土地和财产。寺院的中心建筑是“窣(sū)堵波”,是佛教徒埋葬佛教圣人遗骨的地方,也是教徒崇佛的中心地方。中国旅印高僧称之佛塔。这种塔是一种半球形的土丘。阿育王在桑奇建造的大塔,是用砖建成的,以后加以扩大,并砌上一层石块。它的顶端是一个平台,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竖立层叠着的伞形柱。在其周围有环形的道路,并有栅栏围绕。栏杆四面开有四门,每个门都是一座牌楼形的建筑,上面布满了精致的浮雕。另外,阿育王在释迦牟尼出生、讲道和逝世的地方建造了许多纪念圆形石柱。其中在萨尔纳兹地方建造的石柱最有名。

阿育王在位时,还派出王子、公主和佛教徒到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地宣传佛教。当年,公主带着一行僧侣和一些佛教经典,沿印度东海岸航行而下,来到一个岛上。她还带去了神圣菩提树的一根树枝,种植在岛上,一直生长到今天。这个岛就是斯里兰卡。经过宣传和使节来往,佛教很快传遍了中国、朝鲜、日本和缅甸、柬埔寨等国。后来,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势力逐渐衰落甚至绝迹,但阿育王当年播撒的佛教种子,在东南亚、东亚许多国家萌芽生根,成长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阿育王,在有的书中又译称为“无优王”。他最强调的是宽容和非暴力主义。

新分裂时代(前187年——公元320年)

500年的新分裂时期(我国对应的时代是西汉、东汉、三国、西晋)

古印度与中国古代有相似的情形:政治上的统一与分裂交错出现。

公元前187年,随着孔雀帝国崩溃后,古印度进入长达500年的分裂和混乱时代。

不过,在这一时期中,可以看到一个经常起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印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影响日趋增长,并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事实是:一是与西亚、中亚、中国的双向贸易欣欣向荣;二是佛教和婆罗门教传播到周围国家;三是外来文化因素如希腊的、波斯的、中亚的文化随着入侵者一起被带到古印度(希腊人、帕提亚人(安息人) 、西徐亚人 、贵霜人等民族的入侵和影响);四是基督教产生不久就传播到印度。]

其中,特别提一下贵霜帝国(公元1世纪——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贵霜人与从中国西北迁移到中亚的大月氏(肉支)人有一些渊源关系。贵霜帝国的首都在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古印度西北地区归它统治。贵霜帝国的建立,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使印度西北地区与中亚连成一片,没有了国界和认为的障碍。

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最长的一条陆路商道丝绸之路从这里通过。在这个时期,丝绸之路上从东到西有四个大帝国:汉朝中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伊朗高原一带)、罗马帝国。这是一条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佛教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当时,佛教在印度东南部渐渐衰落,但是在贵霜帝国境内却得到蓬勃发展。这与贵霜帝国的一个统治者有关:他叫迦腻色迦,笃信佛教,为佛教的发展做了很多事情,人们把他与阿育王相提并论,说他是阿育王之后最伟大的人物。)

[佛教向外传播,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向外传播有什么不同?不是靠武力,不是靠战争]

笈多王朝(公元320年——公元540年)——黄金时代

这200多年,是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1)古印度通行的主要语言——梵语定型,重要的文学、宗教作品都是用梵语写成的;(2)统治者的提倡,印度教得到大发展,并逐渐成为日后印度社会的主要信仰;(3)国家版图较大(北方为主),虽然没有包括整个半岛,但统一了古印度大部分地区。

中国东晋的高僧法显(约337——422,86岁),399年从长安出发前往古印度,412年从东南亚海道回国,前后14年,实际上在古印度游历10年左右,其余时间在路上。《佛国记》里面记载说这个时候的印度都市繁荣,是一个安定自由的社会。

(贵霜王朝于西元二百五十年左右灭亡,印度再度陷入战国时代,一直要到西元四世纪时,孔雀王朝的旧地兴起了笈多王朝,印度才又有统一的局面。)

印度教。

自佛教兴起以后,婆罗门教趋于衰落。约四、五世纪以后(笈多帝国),婆罗门教进行了重建,吸取了耆那教和佛教教义中的精华,并改称印度教,重新在印度取得了主导地位,而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和地位则日渐衰落

恒度教又称印度教,创于孔雀王朝时,它是以婆罗门教义为主体,再融合民间信仰而成的,是一种多神崇拜的宗教。多神崇拜中又以表示创造的梵天,表示生命持续的威师奴神和表示破坏的悉瓦神这三神最重要。(梵天来自婆罗门教,威师奴、悉瓦神则来自民间信仰,三神为一体。)

在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下,笈多王朝的文艺活动蓬勃盎然。在艺术方面,佛教艺术在此时期达到最高峰,大规模的石窟寺院,如阿姜塔石窟寺院就是这时候建造的。至于恒度教的石砌寺院更是比比皆是。由于恒度教把性力量视为所有力量的来源,因此,活动性大,姿态活泼、极具性感的印度教神像雕刻到处可见。从这些建筑、雕刻的技法,可以看出笈多王朝艺术造诣的高潮。

在文学方面,这时期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例如最有名的两大史诗——大战诗和拉马远游诗,正是恒度教的根本典籍。书中虽然说的是恒度教神话故事,但却包含了吠陀以来印度各种宗派哲理,充分显示出印度民族的精神理想。此外,一些有趣的寓言、童话,如“五卷书”、“王子所行记”等,内容脍炙人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轮回等传统精神观念。印度文艺创造在此时达到最高峰。

佛教在它的故乡为什么会衰落?

第一点,佛教受到印度教的影响,注重咒语、性爱、神秘仪式,形成所谓的密宗。密宗是藏传佛教的前身。

第二点,佛教中的很多思想因素,被印度教所吸收,佛教逐步丧失了自己的特色。

第三点,8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的入侵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伊斯兰教不拜偶像,他们入侵印度后,将寺庙焚毁,

这几个原因结合在一起,就挤掉了佛教的社会基础。一种宗教,与一个政权一样,没有了它的社会基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笈多王朝以后的印度——伊斯兰教文明对印度社会的强烈渗透

伊斯兰教徒入主印度

西方殖民者侵占印度,经过反侵略斗争,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宣布独立。

总的形势:笈多王朝540年崩溃后,印度再度陷入混乱局面。8世纪以后,外来的伊斯兰教徒趁机侵入,开始了长达八九百年的伊斯兰教统治印度时期。在这八九百年中,开始是多个伊斯兰教的小国在印度形成割据的局面。到16世纪初期莫卧尔帝国建立后,印度才有了比较稳定和统一的局面。但好景不长,随后又遭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主要讲解德里苏丹王朝和莫卧尔帝国。

(回教徒来到印度,可以推到西元七世纪时,但真正取得政权则要到十一世纪。那时印度的封建诸侯各居一方,形同散沙;而下层百姓又未被照顾,因此对皇室根本谈不上衷心。于是,来自西北方的回教徒一进入印度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印度政权。)

(回教军队入主之后,仍然是小国林立的局面,一直要到十六世纪,蒙古裔的巴卑尔建立了莫卧尔帝国之后,才有比较稳定、统一的局面,能够开始着手各项政治建设——包括土地丈量、税制改革等。)

由于回教排斥偶像崇拜,因此,刚进入印度时,曾大力破坏佛教、恒度教等建筑、雕像,遏止传统的宗教信仰。佛教就因此在印度销声匿迹了。不过,回教领袖在政权确立以后,面对这一大群曾经有过高水准文化的印度人,他们也不得不采取宽容的政策。因此后来又规定只要与政府合作,即可保有原来的信仰,维持以往的生活方式。

但是八百年的统治,回教信仰也逐渐深入印度社会。不论是日常生活的穿着或饮食习惯,甚至思想、文学、艺术各方面影响都很大。以建筑艺术来说,回教徒带来了造墓的传统,并且一改恒度教大而豪壮的建筑特色,带入了镂刻、镶嵌等细致的表现手法。旧传统加上新风格,回教时期的印度艺术其实是一种融合后的结果。现在印度大陆上,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人是回教徒(其中巴基斯坦有90%是回教徒),可见回教对印度的影响实在很大。

[从10世纪起,印度文明开始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的强大冲击。在阿拉伯文明圈内的阿拉伯人、伊朗人、阿富汗人,在伊斯兰教圣战的旗帜下,不断地侵入印度。

阿富汗的廓(读音扩)尔王朝在12世纪末期征服了整个北印度,其统治者自立为“苏丹”,从此开始了印度历史的“德里苏丹时期”(1206年——1526年)(13、14世纪为德里苏丹王朝统治印度时期)

伊斯兰教徒的入侵,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印度文明的风貌。在此后的300多年中,德里苏丹统治集团对印度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封建的)。带来了善于经商的经验。但是,又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强迫印度教徒改变信仰,这样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造成了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长期对立。]

[莫卧尔帝国(1526年——1764年)(16、17世纪莫卧尔帝国统治印度时期)。1526年兴起于印度半岛北部的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巴卑尔创建。到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年——1605年,半个世纪),改革内政,与印度教贵族合作,以前被迫改变印度教信仰的人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信仰,不再强迫。以此来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对外实行扩张政策,成为当时一个比较强大的帝国(东起阿萨姆,西达阿富汗东边,统一了印度半岛北部)。阿克巴的宽容政策,有利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与印度文明的融合。

当然,由于印度文明的独立性和延伸性很强,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对印度的影响只具有局部的意义,还没有能够完全改变印度文明的基本面貌。

这个时期,印度文明受阿拉伯文明影响比较深的是它的建筑雕刻艺术。具有阿拉伯文明特色的清真寺、市政建筑、帝王陵墓等成了这个时期非常突出的文明因素。其中以泰姬·马哈尔陵最为著名。

泰姬陵,由印度、波斯、土耳其的能工巧匠修建,包括具有清真寺风格的殿堂、钟楼、尖塔、庭院等,全部采用白色的大理石砌成,并以琉璃、玛瑙镶嵌,显得华丽典雅,代表了这个时期印度建筑的最高水平。]

莫卧尔帝国在一八五四年被英国所灭。

在往后的一百年统治中,英国逐渐将印度带向世界文明的大道上。近代的印度虽然看起来和其他世界各国差异并不大,但传统的印度思想仍是一般印度人民的中心信仰。印度国父甘地倡导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思想来对抗帝国主义国家,正是印度传统慈悲、追求真理的思想理念的具体表现。

16世纪起,葡萄牙、法国、英国等先后入侵印度。1600年英国殖民者成立东印度公司,逐步在沿海建立殖民据点,1849年英国占领全部印度。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英国公布著名的《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方案),实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这一年的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

印度、巴基斯坦分治,给两个国家埋下了深深的祸根。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进行大规模的迁徙。直到今天,印度境内还有几千万伊斯兰教徒,巴基斯坦境内还几十万印度教徒,都遭受严重的歧视。种族的和宗教的矛盾和仇杀一直困扰着这两个国家。

印度河文明的其他成就

文学。

印度教的经典《吠陀》据有重要的地位。“吠陀”的原意是知识和学问。《吠陀》不仅是婆罗门教的圣书,同样也是历史学家了解次大陆历史的“圣典”。其共有四部“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梨俱吠陀》是成书最早(公元前1500年到前900年间,在这以前都是口传心记的),也是最重要的典籍,以诗歌构成,全集1028首诗。

《摩诃婆罗多》(又名大战诗)。 印度人以“他处有的此处也有,此处没有的,其他地方绝对找不到”来赞誉《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的规模确实举世无双,全诗约近二十万行之多,相当于荷马两史诗之和的七八倍,是印度古典文化的一大遗产。在篇幅不一的十八章故事中,史诗叙述了属堂兄弟关系的般度族五个王子与俱卢族一百个王子之间,因王位继承问题所引起的十八日大战 。这部史诗在叙述伟大战役间隙,插入了一部分哲理性的对话,这就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圣经》,意译即“神之歌”,它受崇敬的程度仅次于“吠陀圣典”,被比喻为印度的“新约”,在法庭里被用以监誓,是以后印度教的重要圣典。

《罗摩衍那》。《罗摩衍那》的修辞优美,是辞藻华丽的古典梵语文学先驱。这部史诗比较短,约五万行。根据印度的民间传说和本诗首尾部分的介绍,它是受神的启示,由诗圣蚁垤仙人(音译为伐尔弥吉)编写整理的。但实际上它可能和《摩诃婆罗多》一样,也是流传而成。这部史诗的结构比较严谨,主要描写神化了的英雄罗摩及其远征锡兰的故事,反映了雅利安人国家如何向南扩张的情景,故事是围绕罗摩王子和他美丽妻子悉达的历险展开的。

造型艺术。

总的情况。

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刻上面。在建筑方面,佛教的建筑没有印度教的建筑出色。

在雕刻艺术上,佛教和印度教的雕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分伯仲。

佛教以佛陀像居绝大多数,印度教则有各种各样的神像,神像表现出种种活泼的姿态。

佛教艺术。

佛教最初不时兴塑佛像,如要表示佛陀都采用象征手法。阿育王时,主要的佛教艺术有纪念性石柱、佛塔和岩窟寺等。

石柱代表当时的艺术水平与建筑技术,现保留的石狮柱头,是印度最为重要的艺术精品之一。

和石柱美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有男女“夜叉像”,又叫“药叉”。[夜叉: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小神灵,有时又把它看作恶魔。佛教说它是一种吃人的恶鬼。被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天龙八部:守护佛教的天神——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佛塔是佛教特有的建筑形式,它的代表性建筑,是中印度西部山间桑奇地方称为“窣(su)堵波一号”的大塔(也称为桑奇大塔)。装饰全在塔门石面的浮雕上,著名的浮雕有“攀芒果枝的药叉”。

佛像的塑造起源于犍陀罗 (贵霜帝国时期) 公元前后出现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独特。这种艺术造型主要出自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靠近阿富汗东部一带)这个地方。其特点一是雕刻佛陀和各位菩萨石像的流行,这在早期的佛教时代是没有的。早期要表现佛陀,多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示,比如佛陀本人的形象,往往用他的脚印、莲花宝座、菩提树、佛塔等来代替。第二个特点,带有希腊艺术形式的特点和痕迹——如雕刻的佛像刚健丰满,表情丰富。佛陀的石刻像很像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的像,身上的服饰也具有希腊的风格。古印度这种艺术风格体现了东西方文明融合的特点,所以犍陀罗艺术又叫“希腊式佛教艺术”。公元5世纪,因为外族人的入侵和破坏,这种艺术衰落下去了,但它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和中国,对中国新疆、敦煌、山西大同云冈的佛教造型艺术影响很大。

石窟壁画也是佛教艺术的一大特色,著名的有阿旃陀石窟壁画(持莲花的菩萨,因陀罗与天女等)。(通过图片来介绍)

印度教艺术。

印度教的造型艺术:建筑和雕刻结合得非常紧密。

印度教的美术作品以雕像为主(见毗湿奴像),大多数附属于石窟与寺院建筑。不仅神像如此,人物、动物和其他形象,也被用来填补建筑物的内外壁,使整个寺院看起来就像是一件雕刻品,宏伟丽壮观。

舞蹈。印度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古印度的舞蹈也可谓多姿多彩。

舞蹈在印度被认为是神的创造物,湿婆也被称为“舞神”和舞王,他创造了刚、柔两种舞蹈,酒醉后就与妻子雪山女神狂欢起舞。印度人每当演出舞蹈时,台前都要放一尊舞王湿婆的神像。印度舞蹈的特点之一是以手表意传情。印度舞蹈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韵味,要求演员跳出味来(“手之所至,目光随之;/目光所至,心灵随之;/心灵所在,表情伴之;/表情所在,拉斯伴之。” )。

印度数学 。十个数字符号的发明。阿拉伯人略加修改,传到欧洲。印度人在数学领域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大贡献,就是“零”的发现(开始时只是一个黑点)。印度计数采用十进位制。印度人很早就有了极大数、极小数的概念。如当希腊和罗马人仅有十的三乘方和四乘方概念时,印度人已经想到了十的十八乘方的数字。擅长于算术。

就像其他伟大的文明古国一样,古代印度也有不少陋俗。比如贱民歧视、童婚的普遍等。最大的陋俗,要算是“萨蒂”习俗——丈夫死后,在遗体举行火葬的时候,丧偶的妻子要跳进熊熊烈火之中,与丈夫一起化为灰烬。这时围观的人则向火堆双手合十祈祷,投送鲜花,祝愿死者夫妇双双升入天堂。

这一习俗与古印度神话有关: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大英雄罗摩把妻子悉多从魔王手中救出后,怀疑妻子的贞洁。悉多为了表白自己对丈夫的忠贞,毅然跳进火堆。后来天神把她托出了火堆,并证明了悉多的贞洁。

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跳进火堆的妇女,没有天神的援助之手,只能成为贞洁观念的牺牲品。

为什么要往火坑里跳呢?按那里的风俗,丈夫死后,不许再婚。这样的凄凉前景令一些遗霜作出宁愿这样不如那样的选择。另一点,如果遗霜没有孩子,又没有勇气自焚的话,就会受到严厉的责备,说她不爱自己的丈夫,这样将会在耻辱中度过余生。遗霜和周围人们都把这个不幸的场面当作婚礼,当盛装的遗霜跳进火堆的时候,围观的人会跳着,喊着,唱着,赞美这个不幸妇女的荣耀。

1829年以来,政府多次下令禁止这种陋俗,并在法律上规定协助遗霜自焚的行为为谋杀。但遭到民间力量的强烈反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