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闫妮段子手上线 少年派闫妮奉行的

最近热播剧《少年派》中有这样一幕,林妙妙一家人围在餐桌前老生常谈地聊起了妙妙考试成绩退步的事。林妙妙愤愤不平的质问妈妈“从小到大,你就只看到我的缺点,我就没有优点?我搬回那么大一个奖杯,元旦晚会一等奖,也没见你夸我!”闫妮饰演的妈妈却说:“你协调性差到走正步都同手同脚,这也能拿一等奖?我真看不懂你们学校了。再说了,你一个女孩子,你还想发展成女版宋小宝?”

少年派闫妮段子手上线 少年派闫妮奉行的(1)

虽然,嘴上没饶女儿,但闫妮藏在嘴角的笑容却掩盖不了内心的喜悦。为什么明明很满意孩子的表现,却要正话反说地打击孩子呢?这其实是我们中国父母的一个通病,他们认为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不打击就会有点飘”,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就你还想干XX,算了吧。”“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家长以为这样的打击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的逆商,激起孩子们奋发向上的决心。殊不知,类似这样的语言暴力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自信,长期以往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对提高积极性反而不利

你所谓的“打击教育”不是教育,而是“语言虐待”

“语言虐待”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字面意思解释就是,人们通过语言对他人有体系的、持续的用有害话或尖酸刻薄地语调,试图掌控另一个人,它属于精神虐待的范畴,是隐形精神暴力。由于语言虐待并不像身体虐待那样能留下伤痕,所以很难引起注意。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语言虐待”带来的伤害可能比身体虐待更加严重,因为它的作用时间段是终身

少年派闫妮段子手上线 少年派闫妮奉行的(2)

还记得前段时间刷爆各大网站头条的,上海17岁孩子跳桥事件吗?男孩从车里冲出来,到跳到桥下前后不过5s钟,大部分网友认为,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才酿成这一悲。甚至有些开了上帝视角的网友认为“小孩子就应该从小揍,否则到了叛逆期指不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其实,压垮孩子的怎么可能只是你看到这次事件。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沙堆效应”。是指在堆沙子时,起初沙子可以向上堆起来,沙子变成一个小沙丘 ,但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整个沙堆的"崩溃"。这就类似我们常说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永远不会知道,孩子在采取偏激的对抗之前,他的世界曾经是何等崩溃。就像这个17岁少年,我们可以推测他被语言虐待决绝不是第一次。

广泛流传的“打击式教育”到底有多悲哀?

1,“打击式教育”让孩子变得“习得性无助”

注明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点击狗,证明长时间打压会让狗狗“习得性无助”。实验过程中塞利格曼,把一条狗关在了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对它进行电击。实验刚开始狗会拼尽全力的逃跑,但当重复了很多次,并发现无法逃脱后,只要铃声一响,这只狗就会倒地抽出,呻吟不止,即便这时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到外面,这就是注明的“习得性无助”。

少年派闫妮段子手上线 少年派闫妮奉行的(3)

心理学家发现,这个从动物身上发现的研究成果,同样也适用在孩子的身上。邻居家小美活泼聪明,二年级以前都是爷爷奶奶在抓孩子学习,随着课业难度逐步增大,爸妈开始接手。年轻人脾气火爆,隔三差五就能听到“你怎么这么笨,这道题都讲几遍了,还错?”“这题都不会,上课干嘛去了?”“笨死了,就你这智商别学了!”,在这种负能量爆棚的氛围下,小美学习越来越差,甚至一度出现了只要一提考试就恶心呕吐的情况。心理医生说“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长期语言暴力会让孩子心理抵触,孩子现在还小,通过身体反馈表达不满。但稍微大点,能控制身体后很有可能演变成抑郁症。越打击,孩子就会越无助。”

2018年,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范围内对 1000 多名未成年人进行过一次调查,他们发现:中国家庭奉行“打击式教育”的不在少数,而这些孩子患有不良性格的概率比普通孩子高出许多。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并且研究人员发现,家长打击频率越高,孩子的不良性格就越强

2,“打击式教育”让孩子变得“习惯性愚蠢”

“习惯性愚蠢”来自于科学家的一次实验,研究人员把一条大鱼放在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会捕食小鱼。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用一个玻璃罩,罩住大鱼并再次放进水池,大鱼饿了,去咬外面的小鱼发现每次都撞在瓶壁上,慢慢地,大鱼冲撞的次数越来越少,到最后甚至完全放弃。科学家拿走瓶子,备受打击的大鱼选择沉到池底,无论多少小鱼在他身边来来回回,他都不会张开嘴巴,最后竟被活活饿死。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们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被他称为“习惯性愚蠢”。

少年派闫妮段子手上线 少年派闫妮奉行的(4)

家长给孩子“套”了一个罩子的例子不在少数,在著名的《红楼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在《红楼梦》第十七回里,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就带他去大观园里拟联试对。谁知这次宝玉还挺给父亲长脸,清词丽句信手拈来,宾客也拍手叫好。但老爷子贾政却一声怒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整本红楼梦里,老爷子对宝二爷的教育态度,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但这种打击式教育非但没让宝玉发奋读书,反而越来越随心所欲。老太太一句话就总结了贾政的育儿病症:“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

所以,你看打击式教育并不会让孩子发愤图强,反而会让孩子变得畏畏缩缩,裹足不前。

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受到这样的伤害?

首先,我们都曾是小孩,试着换个角度,学会赏识孩子

《奇葩说》辩手黄执中,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亲子之间的矛盾父母问题,其实更大,因为父母是从孩子过来的,应该能够理解小孩子的想法,但孩子还没有做过父母,所以想让他们理解家长就比较难”。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笑话,有位父亲冲着孩子喊“你为什么不写作业?”孩子干脆利索的回答“我不写作业是因为懒啊,你以前不也这样,你不知道?”

少年派闫妮段子手上线 少年派闫妮奉行的(5)

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打压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立场上学会欣赏孩子。教育学上有个“翁格玛丽效应”,有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原本长得并不是很好看。但她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在他身边说,你真美,真好看,给她信心从旁鼓励。慢慢地,女孩变得越来越有信心,每天照镜子时也觉得自己非常漂亮,渐渐的女孩真的就越来越漂亮了。这其实就是赏识、肯定的力量。

当家长越来越赏识孩子时,在孩子心里就会设下一个锚点。慢慢地孩子就会向这个锚点对齐,自然会越来越优秀。

其次,不要把否定和激励混在一起

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问题“身为孩子如何面对父母的打击是教育?”,有一个高赞回答获得了网友一致同意:“打击就是打击,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

少年派闫妮段子手上线 少年派闫妮奉行的(6)

老一辈的思想里认为,打击教育等同于挫折教育,他们怕孩子骄傲,所以总把打击孩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且经常将打击和激励绑在一起。《少年派》中,妈妈闫妮一边打击着闺女不求上进,又一边给女儿提供金钱奖励,企图刺激孩子努力学习。而每次女儿林妙妙为了奖学金和妈妈斗争的样子,像极了一个愤怒而屈辱的努力者。

身为父母的责任是教会孩子守规矩、讲原则,为自己行为负责,而不是像训练驴子一样,前面吊着胡萝卜,后面抽着鞭子。想让孩子努力变好,就多一点正向的肯定和激励,少点负面的抨击和打压。

最后,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而不是固定型思维

很多父母奉行“打击式教育”,其实是将打击式教育等同于挫折教育,但事实上挫折教育并不是一味的给孩子制造压力、打击孩子,而是在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使其跨越困难,完成人生成长。这就需要家长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少年派闫妮段子手上线 少年派闫妮奉行的(7)

成长思维是指,这种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提高培养的,他们喜欢挑战失败,认为失败并不可怕,只会带来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得到成长。而与之对应的就是固定型思维,它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碰到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对自己的检测,如果通不过就说明能力有问题。

拥有固定思维的孩子,会把失败归为能力问题,慢慢变得越来越自卑;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惧困难,敢于挑战自己,他们会在困难中野蛮生长。所以与抨击孩子知耻而后勇,不如培养孩子成长思维。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曾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最后,愿你我的育儿之路少点敌意,多些深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