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

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1)

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2)

最近一两年,有一个新的趋势,我认识的好些互联网人,开始从互联网辞职,回归外企了。

有多年互联网运营的童鞋,回归外企咨询公司,做了一个安静的市场专员。

不仅是运营,我见过不少销售、项目管理、甚至程序员,都决定不再留住互联网/民企卷了,回到了外企朝九晚六。

仿佛,外企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成为打工人心目中的第一选择。

真的如此吗?

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3)

一、外企的黄金时代

外企的黄金时代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加入 WTO 之后,走向繁荣。最后在 2008 年的金融海啸中,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之后,在金融海啸的废墟里,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站了起来,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随后的10年里,互联网公司疯狂扩张,不计成本挖人才。一直被吐槽成:所谓的互联网业务不是 B2B 业务,也不是 B2C 业务,而是 B2VC 业务

的确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互联网行业的最大客户不是 B 端买流量的企业,也不是 C 端消费内容使用互联网产品的网民,而是投资人

而投资人在那段时间的逻辑不是公司有盈利能力,而是公司先疯狂成长起来,把市场份额占住,未来肯定能赚钱的。

作为外企人,我曾经疯狂吐槽这种行为——因为他们给一个应届生开出的薪资,足足比我们咨询公司翻了一番……

但回想起来,当年的外企何尝不是同样的逻辑?

全球500强企业,在国外的业务盘子已经很大了,短期内不看重中国市场是否盈利,加上21世纪初,中国员工薪资普遍不高。所以,外企的高薪招聘人才的策略非常管用。

业务上也不追求盈利,先拓展规模,把公司在全球层面的业务接过去一些先做起来。没有太多压力。

马云有一次在阿里的会议上分享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

他提到在非典前后那几年里,阿里是很难招人的。原话是“在杭州,有两条腿能走路的,我们基本上都找过了”。

但是阿里留不住人才,但凡优秀一点的人才,很快就会选择去上海加入外企的怀抱。真正能在阿里留下的反而是一些能力不强的员工。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事实上在阿里2005年开始做淘宝的时候,都没有人看好阿里能打败易贝……

我2005年毕业,2008年加入 Randstad,当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在外企干到退休,争取做个总监,最后实现年薪50-60万的小目标。

我曾想安安静静做个白领,朝九晚六,干到退休,开会时唠唠英文,谈笑风生间拉起一个一个的大活动,最后像公司的财务经理老阿姨一样,做到退休,全员送上大蛋糕,举办一个欢送趴体……

但是时代不答应。我的小目标,很快就暴雷了。

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4)

二、备胎年代

2017年,一家咨询公司的HR和我商量过一件事,让我给他们的实习生做职业规划。

我很惊讶:你们已经给实习生做职业规划了?

她回我:不得不做,他们每年都有实习生计划,几百号985/211的学生,规模很大,就是为了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招到优秀的应届生。

但是,从2015-2016年开始,他们发现事情不对味了。

学生们浩浩荡荡来他们公司实习,然后毕业的时候,浩浩荡荡去了互联网公司。几百号实习生,留下来的不足1/4。

可以说,过去十年,基本上就是外企的备胎时代

2009年,“大学生理想雇主榜单”代表了打工人的心态。

以商科名单为例,华尔街金融企业全部绝迹,外企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溜烟的国企。

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5)

金融危机,严重动摇了中国职场人对外企的信心。

与此同时,2009年,微博开始内测;同年末,小米成立;2011年微信诞生,再之后移动互联网时期的新三驾马车,滴滴、美团和字节崛起。再之后,共享经济,P2P 纷纷来袭。

回头看那些年,每年互联网行业都会扔出一个关键词:

2012年:页游井喷

2013年:O2O

2014年:互联网思维

2015年:互联网

2016年:人工智能

2017年:共享经济

尤其是是“互联网思维”,当年把外企的我们唬得一愣一愣的,以为自己是思维落伍了……

我还特意约了Mercer的老板在皇太极吃了一顿带有互联网思维的煎饼果子,给老板画着我自己都没看懂的饼——现在回头看,简直是失了智……

人才招聘侧也是如此,从2015年开始,我明显感觉到当我想要招复旦毕业生、财大毕业生的时候,难度变大了。

须知,财大一度是我们咨询公司的应届生大本营。突然有一天,财大的学生还会来面试,但我们已经成为他们的备胎了

当时面了一个复旦的姑娘,我特别欣赏,但是咱的薪水只能开到9000多 x 13薪,而小红书给的薪水是15000 x 16薪。

我当时就崩了,一个应届生开到这么高的薪水——当时在外企工作10年的我,也就2万多的薪水啊。

不仅底薪高,对于优秀人才还有期权激励。

我身边有不少同龄人,真的借助这一波互联网浪潮实现了财富自由,在北京上海这种地方搞了好几套,甚至好几十套房,甚至别墅。

一声叹息,我完全错过了。

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6)

三、躺平年代

造富时代,差不多在2018年结束了。

这一年赶上造富尾巴的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拿到了美团的钱,成功变现了。而心气更高的ofo创始人戴威到今天还没有给用户退完小黄车的押金……

2018年是有趣的一年,年初的单车大战落下帷幕,ofo拒绝合并,导致投资人的钱打了水漂。投资圈给钱的动力已经比往年小了很多。

年中,P2P一个接一个的暴雷,到了9-10月,原先火热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概念暂时都看不到变现的希望,而投资人的钱开始断流了。

到了年底集中大爆发。

对了,关注我比较早的粉丝可能知道,我是2018年加入的互联网行业——不错,就是传说中的49年加入国军。

互联网行业发展陷入了瓶颈,没有那么多造富的机会了,于是打工人很难不讨论工作量的话题,之前996没问题,大家都是冲着财富自由去的,今天加班是为了明天不加班

现在没有了财富自由的机会,谁都不是傻子,是时候止损了。所以你会发现 2018年之后的互联网关键词变成了:

2018年:互联网寒冬

2019年:996 福报——马老师一己之力

2020年:反垄断——马老师率先出头

2021年:取消大小周——感谢三胎政策

也有元宇宙这样的新概念,但是资本市场不再那么激动了,而打工人更不买单了。

拿 B 站举个例子,2018年你加入 B站,做个中层拿着期权加班,到2020年,估计抛掉股票就能在上海市中心买房子了。如果没抛掉,今天回头看 B 站股票跌到骨折……

在这个背景下,回归外企,变得越来越靠谱。

反正钱不多,为啥不在外企工作呢?

至少能够工作平衡,至少老板还算尊重下属,至少外企裁员的时候,给的补偿还是高于劳动法规定的。

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7)

四、写在最后

外企这么多年来,丢掉了薪资优势。

但还有一些优势还在,这些优势曾让我们在外企时感到痛苦。

外企讲究合规,所以在发展时总会给自己拓展业务添加各种限制。但回头看,合规带来了外企裁员中的规规矩矩。

外企讲究稳健,目标定好不会随便动,这导致公司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像初创公司那样及时转向,但相对来说,外企人也少了各种转换方向时的内耗和内卷。

外企文化讲究包容,讲究工作生活平衡,所以业务效率上有时候的确没法和民企比,诺基亚、爱立信等大厂也曾被小米、华为反超。

但回头看,这种文化带来了员工相对比较高的幸福感,也降低了员工的焦虑感

我并不是说,互联网企业没有可取之处。据我所知,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文化还是很开放的,也是接受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理念的,福利也是很棒的——比如腾讯。

说到底,怎么选择,还是看个人。你要的是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薪水,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平衡的工作生活环境。

毕竟在2022年的今天,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少了,高薪更难了,为啥不追求一点能够追得到的幸福呢?

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8)

外企全部撤离了吗(是时候回归外企了)(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