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思路是(我市防震减灾事业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思路是(我市防震减灾事业迈上新台阶)(1)

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思路是(我市防震减灾事业迈上新台阶)(2)

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思路是(我市防震减灾事业迈上新台阶)(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记者赵卫东通讯员李昊)“十二五”是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效最好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地震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奋力赶超,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开创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崭新局面。防震减灾工作迈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2014年1月,在全国地震系统表彰大会上,市地震局被国家人社部和中国地震局联合授予“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监测预报能力全面加强

全市地震前兆台网观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全市地震监测测项(含徐州台、新沂台)由2010年的57个增加到2015年的100个,监测台网密度全省领先,地震观测精度接近1.0级。完成了全市地震台站避雷工程、地震宏观(动物)远程音视频观测系统、地震烈度速报及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速报短信平台、台网中心改造升级等重点项目。成立了地震观测宏观异常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争创全省一流台网中心”活动。修订了震情处置程序,严格执行异常核实制度。建立了地震台网规范运行的一系列制度。2011年以来,在全省地震趋势会商工作评比中,每年均进入全省前三名,其中2次夺得第一名。在全省地震观测资料评比、强震动台评比中取得较好成绩。

震害防御能力逐步提升

徐州市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通过总验收,对全省起到示范作用。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实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挂牌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行政审批进入优化流程。加快推进抗震设防立法工作。完成地震安评项目63个。

应急救援能力全省领先

政府层面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常态化,自2011年起,市政府连续五年开展地震应急综合演练、通信保障演练、拉动演练、实战演练及全市中小学演练观摩活动。2014年以来,县(市)区政府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全面展开。完成地震应急指挥平台、移动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地震应急无线电通讯网络系统。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备。不断拓展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地震应急物资储备超过省定标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扎实有效。

科普宣传能力显著增强

统筹抓好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每年突出抓好其中“一进”,先后组织开展了“进百家校园”、“进百家社区”、“进百家企业”活动。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9所,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7个。新闻媒体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现常态化。建成徐州市地震科普馆,每年开展“邀请百家单位参观地震科普馆”活动。积极发挥微博微信、信息平台、网络网站等新媒体的作用,有效平息了地震谣传事件。

组织领导体系基本确立

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防震减灾目标责任管理,市与县(市)区政府每年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市政府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促进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一批重点项目实施完成。投入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创历史新高。市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518.9万元,比“十一五”增加208.9万元。

工作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新机制,切实加强局机关规范化建设,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实行局机关目标管理制度。完善县(市)区地震局考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对创先争优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机关作风建设全面加强积极协助政府服务热线12345,完成工单处理,办结率100%。切实抓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两参一改”评议全面施行。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规范机关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查“四风”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