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故事及感悟(认知生命第八十五章)

禅修故事及感悟(认知生命第八十五章)(1)

认知生命第八十五章禅修之道

有一句话叫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不管你是否愿意,你也必须在人生的舞台上完成你的戏份。从开始到谢幕,剧中有辛酸也有泪水,有快乐也有忧伤。为何我们不早些醒悟,放松自己,心境闲适,随意而行,笑对自己的人生剧本。这是永和最近的感悟。上一篇写了《禅意人生》今天有必要论一下《禅修之道》。

永和再次奉劝诸君:放开自己的心,脱下伪装的面具,回归本真,做回最初的自己,越单纯越幸福;世事总有缺陷,再不完美的人生也是你自己的风景。生命本是一场缘分,我们越是刻意追求的事物,可能这辈子都难以拥有,而那些不曾期待的温暖,却总会在淡淡的时光里不期而遇。我们一直都在追寻幸福,只是暮然回首间才发现,原来幸福就在身边,而我们该做的就是细细地感受幸福的美好。

人活一辈子,想要追求的事物很多,殊不知世间万物,有舍才有得,觉悟“舍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份心境。人生如歌,缠绵悱恻,低徊环绕,在每个人的心上,唱出不同的声音。

人生又如梦,似真似假,聚散离合,每段经历中,都是自我的感悟与体会。人生如四季,春暖花开,夏日绚烂,秋叶静美,冬雪无声。每一年每一天,都是唯一,都与众不同。

禅修故事及感悟(认知生命第八十五章)(2)

常言道:心宽,路更宽。人活一世,携一颗宽容之心,携一颗宁静之心,从容面对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人生常需等候,等百花盛开,等暖风拂过,等生命发出最强音。同时,心灵亦需在人生等候中坚守,坚守花落时的寂寞,坚守无风的时光,坚守情感的空虚,坚守生活的平淡。

人生,来也匆匆,去亦匆匆。于短暂的来去之间,学会有所坚持,因为很多时候,成功仅需坚持一份简单的信念。

无论幸运待我们如何,始终保持心存善良。一个人正经历着磨难、挫折、烦恼、灰心的时候,如果还能携一颗善良的心去善待他人,那么余生的时光里,定有善报、福报。人的一生,犹如海水奔流,岖崎也好,坎坷亦罢,都别轻言放弃,因为生命之中,谁都曾有过那么一段充满不安的时光,唯有熬过去,方能重拾信心。

想要获得成功,除了坚持不懈、勇敢向前之外,更需要清楚的是方向。学会反思,常回头想想当初,方能于品味得失与甘苦中升华。

俗话说:人有两至境,一则知道,二则知足。知道,意味着看透而不说透,心里有数,明明白白;知足,代表着常乐,活得自在,问心无愧。沉醉于名利,终被名利所缚,过于在意,必会患得患失,欲望过多,束缚越多。

行走于世,每个人都肩负着重任,熬着苦、扛着压,直至举步维艰。欣慰的是,我们一路走来,总能在孤独中寻觅美好,无助中点亮希望。

心简单,世间自然简单。生活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不埋怨、不纠结、不瞎想。人生短短数十载,无谓总是压抑着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该爱就爱,别给自己留下太多遗憾。人活一辈子,顺势而行,不要沉溺于往事,不狂热于未来,好好活在当下。因为无论走到生命中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爱上那一段时光,并履行该有的职责。

无论此时的我们正经历着怎样的挑战与挣扎,请别放弃,每一个黎明的到来之前,才会伴随着漫长的黑夜。痛并快乐着,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繁华三千,看淡即是云烟。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人生无想,空就乐。岁月无情,爱当歌。做人如水,无形无味。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人生在世,愁难免,苦难减,不快总是难免的。学会知足常乐,懂得自我满足。

流水不争先,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过思考感悟后,循序渐进,拥有发现细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击而破。言归正传了永和讲一下什么是“禅修”

禅修的原始意思是“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用阳明先生的话说可以叫做“致良知”。

禅修故事及感悟(认知生命第八十五章)(3)

禅修时,可以先找个安静且适合禅修的地方,以舒适自然的姿势坐着,上身保持正直,然后将正念安住于禅修的目标——呼吸。应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只应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来感觉气息的进出,而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如果跟随气息进出,将难以成就禅定。反之,只是在气息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那一点觉知气息,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这是讲的坐禅。

禅修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姿势,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用作禅修。坐姿是最主要的禅修姿势,但是若坐禅太久或遇到较大的昏沈,应当转换姿势来消除疲劳,从而继续禅修。在身体十分疲劳而内心又想禅修时,可让身体躺卧下来,保持正念来做卧式禅修。禅修还会因为姿势的转换而被打断,因为禅修的重点在于正念的持续,所以,只要正念的持续,就是禅修的继续。

行禅就是以步行的姿势来作禅修,可根据当时的环境而采用直线来回或环形来回的方式:直线来回是沿着一条长而直的道路,十米左右最好,从一端走到另一端。当走到路尽头时转身回来继续禅修。感觉劳累时,可在道路的一端站立停留休息,然后继续进行禅修。环形来回是沿着一个直径大的圆形道路从容步行,方法同直线道路禅修。我在课程中要求学员每日7000步健步走也可以叫做行禅,同学们互相监督,互相支持,传播正能量不亦乐乎,收效颇丰。

对一些富于经验的禅修者来说,禅修与日常生活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禅修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日常生活也可以是禅修的一种方式。最高级的禅修方式就是生活禅。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自己和他人,参与义工服务、布施助人、感恩图报、努力完成家庭和社会责任等等,这也是禅修的多种参与方式。我在《认知生命》这本书中有一句口诀“早禅读写练,身心灵诚善”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都有记忆。在今天的文章中只讲“禅修之道”有兴趣禅修的朋友可以私下与我沟通。

禅修之道,修者,内修于心,外修于身,小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各人的内在能力、外在环境都是不同的,修出的境界也是不同的,一般看来,可以将禅修粗略地分为三层境界。

禅修故事及感悟(认知生命第八十五章)(4)

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刚开始修炼内心的时候,看到的一切都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山就是山本身,看人也只能看到外在的美丑。随着时间和修炼的加深,你会发现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有很多表象和本质差别很大。这时就进入了禅修的下一个境界:

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世间的美恶善丑都被覆盖了一层令人迷惑的表象,你看到的会令你感到困惑,感到迷茫,你发现世界原本不是那么的美好,甚至充满了邪恶和罪孽。在彷徨中你可能迷失了自我,对自己一直信仰的产生怀疑,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一直停滞不前,或者前功尽弃。当你历经世间的百态,尝尽了世态的炎凉,一遭又一遭的悲欢离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忽然你心神一动,豁然开朗,进入了禅修的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历了世间的万千,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看清了尘世的本质,挥手将那三千烦恼丝斩断,任他沧海桑田海枯石烂,我心依旧。一草一木,皆是天地精华,一言一行,尽是智语禅机。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不同是心境的变化。

永和告诉你:真正的禅修,不需要影响工作。你甚至不必单独安排时间来修行,坐车开车、上下电梯乃至行住坐卧都可以。事实上,禅修的本意,只要你懂得以心观心,从而认识心的本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变意念;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将心念转变为对实相的了解,就是在禅修了。

人生百年弹指间,潮起潮落便是一天,花开花谢便是一季,四季轮转便是一年,生命在前行中顿悟,岁月在积累中生香。品过了颜色的厚重,便觉清新怡人;看遍了人世繁华,方觉平淡最真。一方静室,亦能修养心性;一杯茶,亦能恬淡生香,一卷在手,安之若素。 盈一份诗意于流年,嗅得阳光的清新,听得细雨的缠绵,以风的洒脱笑看沧桑;以云的飘逸轻盈过往;以花的姿态坐拥满怀阳光,用淡泊写意人生,用安然葱茏时光,让日子在柴米油盐中升腾;让生活在粗茶淡饭中诗意,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心中的风景,才是人生不改的山水。

禅修故事及感悟(认知生命第八十五章)(5)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若随遇而安,人生处处皆是风景。闲适,是心闲得舒适自然,是灵魂的淡泊随意;不必倾诉,拈一朵花开微笑,便可暖了整个世界。

随意,是人行于世,静赏自己心中的花开花落;无忧无虑,将喜怒哀乐沉淀成流年的逝水沉香。人生当如冰那样清澈透明,如玉般洁白无瑕;于有形无形之间,于有意无意之际,静守初心,终其一生,心境闲适,随意而行,禅意人生。

以禅的心性存于世间,以莲的品格约束自我,以花的姿态笑看人间。入得了红尘,出得了红尘。在人生的轮回里,生生不息,那暖意芬芳着心灵,那禅意淡然着自由。

人生禅意里,处处花开,时时向阳,刻刻自在,日日安然。那便是不负人生,不负流年,不负上苍,不负自己。

当下即是禅,正在阅读此篇文章的你已进入禅之妙境。

卜算子-禅修

当下即是禅,

随遇而心安。

笑看红尘三千事,

独留天地间。

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斜倚高台醉流年,

忘却春风意。

禅修故事及感悟(认知生命第八十五章)(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