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鼎文化(藏礼于器从炊具到礼器)

鼎是一种炊具,最初用来盛肉或煮肉,鼎的盛行出现在商周之际。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至今,鼎依然是中华文明的圣物。鼎不仅是作为盛放事物的器物,也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常放在宗庙中用于祭祀,鼎因为其重大,常用来比喻王位和帝业,有盛大的意思。鼎的历史悠久,在各个朝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鼎的历史发展

1、夏朝时期

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烧制而成,后来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出现青铜制造的铜鼎。相传夏朝是禹曾铸造了九鼎,以此来象征九州,鼎上雕刻了魑魅魍魉的图像,是保护人们免受其伤害。商朝时期的鼎多为黏土烧制,青铜的冶炼技术不够成熟,现存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有“乳钉纹爵”等。

夏代以前的青铜器多采用冷锻加工方法制成,后来青铜器的制造发展为熔铸,后来出现合范法(商周时期普遍应用),对青铜器的制造技艺开始成熟。夏朝时期的鼎上一般没有装饰纹样,少数有乳钉纹,样式比较简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形状各异的铜器,还有许多铜片、陶范和坩埚片等经过技术检测,考古人员得出结论,夏代时期,人们完全有能力制造青铜器,所以单从技术方面分析,在夏朝已经出现了青铜鼎

古代鼎文化(藏礼于器从炊具到礼器)(1)

青铜鼎

2、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出土的商朝时期的大铜鼎证明在当时青铜浇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青铜鼎的形状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在鼎口处有两耳。商朝时期的鼎大都体型厚重,纹饰华丽,有一种狞厉的美感。现出土的商代的鼎最具代表性的是司母戊大方鼎,一九三九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的一个村庄,因为日本侵略者的多次勒索和强行购买,便将大鼎重新埋在地下,抗日战争以后一九四六年,大鼎被重新挖出,并放置在博物馆中。

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鼎,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司母戊鼎的出土也标志着商朝精湛的青铜制造技术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周朝的鼎主要分为三类,镬鼎、升鼎、羞鼎。其中镬鼎的体积巨大,无盖,一般用来煮肉等。升鼎业称为正鼎,是用来盛放镬鼎煮好的肉。羞鼎是用来盛放作料的肉羹,常与升鼎搭配使用。在清朝出土的大克鼎、毛公鼎、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铸造而成,其中的颂鼎是周宣王时期所筑,这种类型的鼎现存世只有三件,其为圆腹三足,两个立耳,在鼎的内壁上刻有铭文,铭文中详细记载了西周时期的礼仪制,为了解西周时期的制度和文化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西周后期到春秋前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和“错金银”等技术,使得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做工更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是“莲鹤方壶”。

古代鼎文化(藏礼于器从炊具到礼器)(2)

后母戊大方鼎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开始多样,合范法、失蜡法(极为精密的铸造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商周时期鼎的纹样开始复杂多样,多为主体纹样凸起,附属纹样比较纤细,形成鲜明对比。鼎上主要的纹样是凤鸟纹、龙纹、蛇鱼纹、蝉纹等等,后来凤鸟纹和龙纹成为主流形式,其他的纹样逐渐减少。商周时期鲜明的特点是在鼎的内壁上出现铭文,用于记录主人公的生平事迹或者伟大人物的功勋。周朝时期的鼎为了符合礼仪制度,一改商朝的神秘和威慑特色,纹饰趋向简单,多为秩序感强烈的几何纹样

3、商周以后

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作为烹饪器材的鼎开始成为权势的象征,实用意义开始削减,百姓对鼎衍生出一种崇拜之情,这种情感在现代仍然有所影响。鼎象征着国家,国家灭亡后,鼎要随新国都迁移,商周时期将定都也称为“定鼎”,《左传.宣公三年》: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朝建都时将鼎迁到殷都,表示定都。秦汉时期以后,鼎的王权意义逐渐消失,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鼎昌放置在寺庙的大殿前,成为焚香的容器,也有装饰的作用。

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鼎逐渐失去其礼器的作用,成为统治阶级日常用品,鼎上的纹饰由几何图案向写实方向转变,纹样内容出现宴乐、骑射、战争等新题材,风格多样。以大型铜鼎为例,在汉代开始由盛转衰,汉初的铜鼎以鎏金错金银材质为主,样式华丽复杂,西汉刘胜的墓中出土的铜鼎体积普遍较小,纹饰简单。到了西汉末期,鼎发展成一种矮足的器皿,东汉之后,大型鼎基本消失在朝野之中。

古代鼎文化(藏礼于器从炊具到礼器)(3)

鎏金鼎

二、鼎文化的演变

鼎的出现最初并没有蕴含太多的文化意义,只是一种用于盛放食物的容器。后来夏禹铸造九鼎,使得鼎象征着国家,象征着王权,被人崇拜。商周时期是鼎文化最为繁盛是时期,铸鼎技术成熟,鼎的造型更加宏伟,鼎也不在是简单的炊具,作为礼器,在中国盛行了多个朝代

“藏礼于器”,中国核心思想就是“礼”,鼎是古代人祭祀用的主要礼器,祭祀对象主要是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等,古人注重祭祀事宜,所以鼎的制作也是古代颇为重要的活动,必须按照礼法制度铸成。“国家大事,为祀与戎。”鼎的历史地位随着祭祀活动的神化日渐提高,使用鼎的场合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制度。

周朝时期,鼎的实用意义逐渐减弱,鼎的设计逐渐庞大,逐渐成为权势的象征物,鼎的数量象征着权贵的身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依次逐渐减少。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将大军带到周朝首都洛阳附近,还大张旗鼓的阅兵,周定王心中忐忑,让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见到使者便问鼎有多重,大有夺取天下的气势,王孙满机智回答说:“周室虽然衰落,但天命不可改,鼎的轻重还是不可以问的。”

后来庄王不再强问,挥师伐郑。“问鼎中原”的典故由此而来,现比喻有私心,相占有所有的人。从这个典故中足可以说明鼎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要,代表着江山社稷

古代鼎文化(藏礼于器从炊具到礼器)(4)

秦汉以后,鼎的历史影响开始减小,对于国家的象征性开始降低,青铜器逐渐向日常使用器具转变,对鼎的设计也逐渐朴实,样式更加浑厚粗重。汉朝诗人班固的《宝鼎诗》中:“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此时的鼎已经不再如以往那般宏大。魏晋南北朝以后,青铜器的制造开始衰落,直到隋唐时期,瓷业和金银器的制造兴起,青铜器的铸造逐渐被替代。宋朝以后,青铜器的铸造开始转为黄铜,此时的鼎开始成为一种专门的祭祀用品,多放置于寺庙之前用于焚香。

“鼎”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字形是模拟古代的烹饪器具,上面像缸,腹为圆形或方形,两侧有耳,下面为足。后来金文和甲骨文相同,到了小篆中,鼎身以“目”来代替,下面为正反两个“片”字,表示煮东西的柴薪,仍未象形文字。

古代鼎文化(藏礼于器从炊具到礼器)(5)

近代社会中,随着出土的鼎越来越多,鼎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九九五年,为了纪念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江泽民主席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并致词,中国有“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的成语,鼎在古代社会有着独特的地位,赠送如此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礼物,代表着统一、和平和团结,在国际上引起热烈的轰动。这件体现着中国古老辉煌历史的大鼎代表了中国伟大的品格和创造更伟大的未来的决心。

三、鼎文华的历史地位

鼎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最开始的盛放事物的器皿到商周时期的礼器,在到后来回归实用的功能。鼎文化蕴含着历史的朝代更替,代表着一种文化从发展到神秘再到衰落的演变过程。周朝时期的鼎对于历史的研究有着显著的影响,内壁的铭文是最直接的历史证据,跨时空呈现出古代疆场的厮杀和宫廷的宴乐,成为时代的缩影,代表着一段沉重的历史。鼎在现代也有象征中国的意味,象征着中国上千年古老的文明和智慧的沉淀,代表着礼仪志邦的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稳重和团结。

古代鼎文化(藏礼于器从炊具到礼器)(6)

四、总结

鼎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团结、统一和权威的象征物,代表着和平发展和过节昌盛。从古至今,鼎文化体现了我国祖先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我国灿烂而博大精深的文明,赋予青铜生命,让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鲜活。青铜鼎不仅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精神寄托,更承载着中国厚重的历史,青铜鼎的每一次质的发展都了岁月蕴含的痕迹和文明礼仪的沉淀

参考文献

1、河南博物馆展品知识

2、最新古铜器收藏

3、中国青铜器

4、先秦工艺美术概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