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的四句话(从苏北人自我介绍是哪里人说起)

今天在“奔跑的董小姐”今日头条的文章下留言,谈到苏北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是什么地方人时,往往会说自己是“江苏人”,一是对家乡的不自信、虚荣心作祟;二是家乡知名度不高,省去别人刨根问底的麻烦。结果引来了许多网友留言讨论,甚至出现“地域黑”的言论。正好近期看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美籍作家韩起澜编著的《苏北人在上海》一书,并结合25年来在上海的亲身经历谈谈自己的见解。

苏北人的四句话(从苏北人自我介绍是哪里人说起)(1)

首先谈谈苏北的衰败。苏北的衰败可以归结两大主要且关联的原因。

一是大运河运输被海运所取代,造成大运河沿岸的城镇失去了其作为交通和商业中心的重要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是扬州和淮阴,扬州在18世纪可谓是中国的明珠,是清初繁荣的象征,是盐商及全国部分富豪的乐园,以其财富与声望吸引大量商人、艺术家、学者、旅游者前往,就连乾隆皇帝本人都六次亲临,当时可谓是“南方文化的缩影”,“国内贸易的神经中枢”;淮阴曾是漕运总督府驻地,当然也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繁荣,明朝中期当时全国有四大盐商,三家都来到淮安,盐商的到来,使“淮北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大”,以致河下成为堪比扬州之繁盛,单河下一处,私家园林就达100多处。可当海运取代河运后,沿河城镇慢慢凋零,成为明日黄花,运输通道的改变还意味着政府不再注重维护和修缮连接大运河的水渠堤坝等水利设施,从而使苏北地区各地易受空前频繁的洪水和天灾之害。

二是黄河改道,黄河最后一次改道从山东入海。在此之前黄河夺淮河入海口,造成淮河河床变高,在黄河改道后,水流量减少,淮河再无正式的入海口,在流入洪泽湖后借大运河入长江,成为喜怒无常的洪水泛滥的渊薮,从此洪水、饥荒、贫困轮番为患成为苏北大部分地区的特征。

再来说说苏北难民。当苏北地区深陷贫困与衰败的泥潭时,同期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宜于棉花种植和养蚕缫丝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促进了江南的商业化,且近代工业开始萌芽并快速发展成长,加之上海这个通商口岸开埠,经济空前繁荣。人是趋利避害的,从苏北衰落开始时起,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就成为苏北难民的目的地,饥荒加上战争(太平天国、日本人占领、国共内战)的影响,不计其数的苏北人涌入了上海。这些难民到达上海后居无定所、食不裹腹,为了生存捡拾垃圾、沿街乞讨,甚至有人去偷去抢,他们衣衫褴褛、污秽不堪,最形象的画面在电影《三毛流浪记》中有很好的表现,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小孩追着行人乞讨,不给时甚至拉住别人不让走。一些人慢慢安定下来,也只是在城市的边缘用捡来的帆布、旧木板、破麻袋或买些毛竹、稻草,搭建一个低矮、隧道状无窗的滚地龙,这就是上海早期的棚户区,随地大、小便,所住地区污水横流,讲话大声。由于多数人没有文化,只能从事体力工作,所以黄包车夫、码头上货物搬运工、拉粪车工、扫垃圾工很多是来自苏北,另外还有部分手艺人,例如扬州出名的剃头、修脚、搓背等。到达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都有投靠同乡的习惯,这也进一步造成这些江南人不愿意从事行业的从业者多数是苏北人,当然还有部分难民这样的活也找不到,只能捡拾垃圾或者乞讨,甚至干些伤天害理的勾当。

苏北群体负面形象被固化。“江北人”、“刚波宁”仍然是上海方言中骂人的话之一,说到苏北人时贬义性提法充斥于上海人的语言中,例如,说话粗俗的人被斥为“讲苏北方言”,未能达到清洁标准的人被讥为“脏、不讲卫生,像江北乡巴佬”等等。由于经济的原因,苏北人的子女,虽然出身在上海,但还是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数也只能子承父业,继续从事体力活。由于没有文化,工厂招收学徒工也不愿意要苏北人的子女,即使少数幸运儿进入工厂干活,也是分配到脏苦的车间去,收入也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江南人不愿意干的活,所以苏北女工多数从事粗纺车间的活,灰尘多、空气不好。

在新中国成立后,讲究人人平等,无产阶级当家作主,苏北人进入工厂的越来越多,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多了,社会结构有所改变。但在社会上对苏北人的傲慢与偏见并没有随此而消失,从年轻人择偶就能看出,上海市原闸北区1986年的婚姻登记档案中,大约80%的填写原籍是苏北的人选择苏北籍配偶,而不同籍贯成婚的案例中75%的新娘来自苏北,这表明嫁给南方人对于苏北籍女性来说是某种形式上的高攀。成为那时所谓上海人的最忌讳别人说他是苏北人,甚至一位嫁给上海本地人的女子,因为住在上海的“上只角”,不让她们的孩子去看望住在“下只角”的外公外婆,怕孩子染上苏北人的不良习惯。

最后说说自身感受。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从苏北来上海,在沪已近25年,娶妻生女、安家落户,成为所谓的新上海人。但刚来上海的那几年明显感受到来自上海底层人民的歧视。98年时我去南京路第一医药商店给老家的亲人买药膏,价格不是很贵,但只有上海有得卖,到药店询问后售货员告诉我有几个型号,需要确认一下是哪种,在我拿出手机给家里人打电话确认型号时,两位女售货员用上海话说:“嘎便宜咯麽子,还要打手机,话费还要比麽子具。”另外一位说:“乡下宁,到晨光欠费勿付,啥地方去寻宁。”还有一次开车在内环高架上抛锚,车从高架上被牵引下去,停在武宁路旁边的的小路上,交警来说这个地方也不能停,旁边一位看热闹的老师傅用很明显带有苏北口音的上海话说:“刚波宁,勿懂规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正确引导、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得到很好落实,这些年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目前也只有网络空间里还看到少许这样的声音,某些“键盘侠”热衷于“地域黑”,一旦某个地方的人做了不好的事情就无限放大,攻击某地域的全体人民。我想每个地方都有好人,也存在害群之马,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接受教育较多,素质相对较高,对物质看得没那么重;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接受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对物质看得重些,或者用更通俗的话说“穷怕了”,一些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更高些。但还是那句话接受教育多并不代表素质高,部分接受高等教育居庙堂之上者中“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大有人在。自认为应该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教育子女知荣耻,影响身边人心向善。

随着苏北地区经济越来越好,城市知名度越来越高,我想原先所谓的抱大腿,只讲自己是“江苏人”,或避免说出别人不知名家乡时还需进一步解释的麻烦会越来越少,每一位在外的苏北游子都大声自豪的说出自己的家乡。

忘记告诉你们了,我是东台人!

苏北人的四句话(从苏北人自我介绍是哪里人说起)(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