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五层功夫与三重境界(怎样理解太极拳的)

“重意不重形”是太极拳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作为一种以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武术所有的培训班都把拳架套路作为主要的授课内容教练员也会不厌其烦的手把手的教授学员的形体动作反复强调“立身须中正安舒”,“形不正则气不顺”严格要求动作的规范这也是各个门派的共识当你选择了一个门派的太极拳并开始学习时,首先接触的就是拳架,什么老架,新架,大架,小架等等拳架就是太极拳的“形” 那为什么又要说“重意不重形”呢?我们首先明确一下太极拳有关“意”和“形”的概念 人的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用意用意可简称为“意”太极拳的套路乃至每个招式也当然也都有用意“意”是拳架的灵魂, “形”就是拳意在形体上的表达太极拳的“形”就是拳架和招式 太极拳的“形”和“意”是互相依存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对而言,“意”属于意识形态,比较抽象而形就比较具体,比较直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的抓手首先就是拳架和套路形体动作的规范对于太极拳的学习和传承来说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重意不重形”这句话是对“意”和“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定位相对而言,拳意是最重要的只有明白拳意然后才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自己的形那么形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当然不是的“意”必须通过正确的形才能表达出来“形”如果不正确,“意”也无从表达 “重意不重形”这句话的准确含意,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因为“形”作为“意”的表达方式,并不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意”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在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同样是太极拳,拳架就有很多种除了国家标准套路外,民间传统武术还有很多门派其拳架,套路就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同一个招式,各家的外形也不一样 我们也可以用书法做个比喻文字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文字就有真、草、隶、篆等不同的写法单单是楷书(或真书)又可以分为颜体、柳体、欧体等你的楷书写的很好,但楷书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我用隶书或草书也能表达同样的意思 苛求所有的门派都按一种教材,万人一面,把太极拳打成一个样子,就如同把书法规范为印刷体等同于对书法的扼杀一样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 二是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用武临敌之时,必须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俗语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齐白石有个学生模仿老师画虾,觉得自己画的好象比齐白石还齐白石齐白石看了以后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就是你要学他的方法,要画出活的虾的神韵练太极拳何尝不是这样呢? “重意不重形”的含义也就在这里只要明白拳意,动作符合拳理就行而不明拳理,依样画葫芦,完全按照老师的外形模仿,甚至规范化到步幅的大小,角度,尺寸等,差一点点都不行这样规范的传承下去结果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明拳意的拳架就是空架子,把人练成了木偶,把拳练僵练死 拳谚有云:“招不敌法,法不敌功”这里说的“招”就是招式招式是构成拳架的基本单元“法”就是拳理和法度法度是按照太极拳的意展开的形体动作的规律性原则性的要求《太极拳十要》讲得就是太极拳的拳理和法度一定要用心去悟去理解这些内容真正理解了,再按照这个原则性的法度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高矮胖瘦,年龄性别等)灵活的把它展现出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重意不重形”是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太极拳爱好者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而拳架和动作的严谨规范则是基础,是初学者必要的过程 俗语说:“一层功夫一层理”小学的课程和大学的课程自是不同我们必须重视基础训练,扎实,规范的把拳架练好正所谓“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但也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于此 有些人一辈子规规矩矩的只练一套拳架,把拳当成体操练,用以健身也是一种选择 如果你有更高的目标,在练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精进而窥得其妙,发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你自然会明白“重意不重形”,“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含义 一辈子只写一种楷书,且规矩到极致的人,只是一个匠人真正的书法家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那样可以不拘形式,随心所欲用笔挥洒自己情绪的人 化蝶,是一种境界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越必须脱掉虫子的“形”那层外壳曾经起过保护作用当你要飞起来的时候,必须脱掉它不要把它变成扼杀你的桎梏,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太极拳的五层功夫与三重境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太极拳的五层功夫与三重境界(怎样理解太极拳的)

太极拳的五层功夫与三重境界

“重意不重形”是太极拳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作为一种以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武术。所有的培训班都把拳架套路作为主要的授课内容。教练员也会不厌其烦的手把手的教授学员的形体动作。反复强调“立身须中正安舒”,“形不正则气不顺”。严格要求动作的规范。这也是各个门派的共识。当你选择了一个门派的太极拳并开始学习时,首先接触的就是拳架,什么老架,新架,大架,小架等等。拳架就是太极拳的“形”。 那为什么又要说“重意不重形”呢?我们首先明确一下太极拳有关“意”和“形”的概念。 人的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用意。用意可简称为“意”。太极拳的套路乃至每个招式也当然也都有用意。“意”是拳架的灵魂, “形”就是拳意在形体上的表达。太极拳的“形”就是拳架和招式。 太极拳的“形”和“意”是互相依存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对而言,“意”属于意识形态,比较抽象。而形就比较具体,比较直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的抓手首先就是拳架和套路。形体动作的规范对于太极拳的学习和传承来说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重意不重形”这句话是对“意”和“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定位。相对而言,拳意是最重要的。只有明白拳意然后才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自己的形。那么形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当然不是的。“意”必须通过正确的形才能表达出来。“形”如果不正确,“意”也无从表达。 “重意不重形”这句话的准确含意,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因为“形”作为“意”的表达方式,并不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意”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在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同样是太极拳,拳架就有很多种。除了国家标准套路外,民间传统武术还有很多门派。其拳架,套路就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同一个招式,各家的外形也不一样。 我们也可以用书法做个比喻。文字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文字就有真、草、隶、篆等不同的写法。单单是楷书(或真书)又可以分为颜体、柳体、欧体等。你的楷书写的很好,但楷书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我用隶书或草书也能表达同样的意思。 苛求所有的门派都按一种教材,万人一面,把太极拳打成一个样子,就如同把书法规范为印刷体等同于对书法的扼杀一样。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 二是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用武临敌之时,必须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俗语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齐白石有个学生模仿老师画虾,觉得自己画的好象比齐白石还齐白石。齐白石看了以后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就是你要学他的方法,要画出活的虾的神韵。练太极拳何尝不是这样呢? “重意不重形”的含义也就在这里。只要明白拳意,动作符合拳理就行。而不明拳理,依样画葫芦,完全按照老师的外形模仿,甚至规范化到步幅的大小,角度,尺寸等,差一点点都不行。这样规范的传承下去结果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明拳意的拳架就是空架子,把人练成了木偶,把拳练僵练死。 拳谚有云:“招不敌法,法不敌功”。这里说的“招”就是招式。招式是构成拳架的基本单元。“法”就是拳理和法度。法度是按照太极拳的意展开的形体动作的规律性原则性的要求。《太极拳十要》讲得就是太极拳的拳理和法度。一定要用心去悟去理解这些内容。真正理解了,再按照这个原则性的法度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高矮胖瘦,年龄性别等)灵活的把它展现出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重意不重形”是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太极拳爱好者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而拳架和动作的严谨规范则是基础,是初学者必要的过程。 俗语说:“一层功夫一层理”。小学的课程和大学的课程自是不同。我们必须重视基础训练,扎实,规范的把拳架练好。正所谓“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但也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于此。 有些人一辈子规规矩矩的只练一套拳架,把拳当成体操练,用以健身也是一种选择。 如果你有更高的目标,在练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精进而窥得其妙,发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你自然会明白“重意不重形”,“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含义。 一辈子只写一种楷书,且规矩到极致的人,只是一个匠人。真正的书法家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那样可以不拘形式,随心所欲用笔挥洒自己情绪的人。 化蝶,是一种境界。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越。必须脱掉虫子的“形”。那层外壳曾经起过保护作用。当你要飞起来的时候,必须脱掉它。不要把它变成扼杀你的桎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