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如何理解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1)

任正非的答记者问刷屏了。在今早的地铁上,阿信认认真真地将2万字的采访全文看完了,心里有些感慨,想借着今天的文章抒发。

印象里,任正非是个相对低调的企业家,很少接受采访,像这种面对众多媒体的集体对话,几乎是破天荒的。

在中美来回battle的关键时刻,华为作为其中的核心所在,任正非在这个时候出来说话,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的做法告诉我们:越是到关键时刻,越不能回避问题,坦诚沟通,才是最好的公关。

如何理解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2)

这位75岁的长者,在150分钟里传递出的从容冷静,不卑不亢,不偏激不热血,难能可贵。而且与当下互联网生态不同的是,他全程没有任何新名词,也没有迎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情绪。

一场采访下来,人们见证了这位华为掌门人的理性和自信。正如有媒体评价的那样,任正非的胸襟“要比美国执政团队大得多”。

在任正非理智回答的背后,核心观点其实是数百年来整个世界都在追求的“企业家精神”和“尊重商业文明”的体现——在企业家社会里,开放和合作是应当提倡和鼓励的,而基于宽容和共存的理念和做法,将使得整个世界会朝着阳光的方向发展。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生意背后,还有一种道义,也就是任正非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任正非说了三句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话:

“我们和美国有冲突,但最终还是要一起为人类做贡献。”

“我们还是要非常感谢美国公司的,三十年来美国公司伴随着我们公司成长,做了很多贡献,教明白了我们怎么走路。”

“美国企业和我们是共命运的,我们都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美国政客做这个工作可能低估了我们的力量。”

危机时刻,大家都很紧张。在全球化、企业互联的今天,其实,大家都在一条船上。

难怪微博评论里网友们纷纷感慨:“我都有种错觉,感觉看到了世界人民大团结”。

如何理解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3)

面对美国的重压和咄咄逼人,任正非的冷静、自信背后,更展现了格局。

什么是格局和胸襟?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负责人,原来美国的大企业谷歌、高通是你的亲密合作伙伴,但突然有一天,伙伴说,对不起,我不能供应你这些东西。你的企业随即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境。

你会怎么样想?

愤怒?指责?还是报复?

其实这三种情绪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更高的格局,还是接受,接受之后更应该考虑的问题是要战胜,要为自己谋出路。在现在这个特殊时刻,早已不单单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问题。

正如任正非说:美国供应商还在为我们备货,也在和政府做积极沟通。大家不要骂美国企业,要骂就骂美国政客。

任正非寻找的破局出路是——创新。

2

在创新上,任正非提到了要跨国创新,要开放。闭门造车、埋头苦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他说:

“如果能够真真实实把优秀人才引进来,对我们改革是好的。如果还是强调自主创新,就会浪费非常多宝贵时间。”

“自主创新如果是一种精神,我支持;如果是一种行动,我就反对。”

他还提到,应该全球寻找人才。完全依靠中国自主创新很难成功。

“华为在全世界有26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在职的数学家700多人,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我们还有一个战略研究院,拿着大量的钱,向全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 '撒胡椒面',对这些钱我们没有投资回报的概念,而是使用美国 '拜杜法案' 原则,也就是说,受益的是大学。这样,从我们 '喇叭口' 延伸出去的科学家就更多了。”

拥抱全世界的人才来共同创新,并且不求回报的这种气度真的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拥有的。这令阿信想起来了前不久甲骨文CEO的一则新闻,面对记者采访,甲骨文CEO埃里森说,中国是美国的最大的威胁,所以坚决不能让中国产出比美国还多的工程师。

一个跨国大公司的CEO说出如此狭隘的话来,真是令人大跌眼镜。不知道这是不是前不久甲骨文在中国大裁员的原因。

如何理解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4)

这种格局的差别,其实还体现在中美领导人如今的意识形态上。比如:

特朗普说:只有美国才能世界第一。

中国领导人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特朗普说:一个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本国公民,购买美国货,雇用美国人才是硬道理。

中国领导人说:中国希望与世界共繁荣,欢迎其他国家搭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如何理解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5)

中国的这种发展观,在华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可能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气度,才有了华为今天的成就。任正非作为华为的精神领袖,他的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和开放的胸怀,也是华为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助推。

3

最后想说说,任正非谈到的教育问题。

他说,一个基础理论形成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不认真去做理论,都去喊口号,几十年以后我们不会更加强大。所以,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学问。热血沸腾的喊着口号是没用的,最后打仗时,最终要能打赢才是真的。

“过去的方针是砸钱。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但又有多少人还在认真读书?”

“一个基础理论形成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不认真去做理论,都去喊口号,几十年以后我们不会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学问。”

基础教育是国家的责任,踏踏实实做好基础教育才是立国之本。关于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只有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才能使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我们有几个人愿意读数学的?我不是学数学的,我曾经说,我退休以后想找一个好大学,学数学。校长问我,学数学干什么?我说,想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他问,研究用来做什么?我说,想研究宇宙起源。他说,我很欢迎你!”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会发现,很多功成名就的大企业家,到了晚年都开始关心看似“大而无当”的事情。

比尔·盖茨花了千万美元去赞助一个研究宇宙起源的“大历史”项目,任正非想去研究数学,去研究宇宙起源。

如何理解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6)

比尔·盖茨与大历史开创者大卫·克里斯蒂安

比尔·盖茨解释过,“大历史”研究之所以成为他的爱好,是因为这是一套知识框架,可以让他对未来的任何知识新发现保持开放的心态。

任正非则更为直率,他认为数学是“基础学科”。而目前国内的学术泡沫盛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学科,很少有人去“踏踏实实做学问”。技术创新端已经真真切切感受到基础学科人才的缺乏。

美国教育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的创办人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曾做过一个广为传诵的演讲,题目就叫作“无用知识的用处”。其中他说,

“综观整个科学史,绝大多数最终被证明对人类有益的真正伟大发现都源于这样一类科学家:他们不被追求实用的欲望所驱动。”

上世纪初美国的一位犹太银行家、投资人阿尔伯特·勒布,曾经这样告诫他的儿子:“离华尔街远一点……搞点创造。别碰股票。我们其实什么都不是。”

除了回归基础学科,任正非表达的另外一条理念在于回归“人”本身。

在技术快速更新的当下,我们已经习惯了“紧随浪潮”“做那不被时代淘汰的1%”的求生之道。

但是这些处在浪潮之巅的人们,看到的则是简单、但为人忽视的另一面:服务于“人”。不是什么“做那不被时代淘汰的1%”,也不是“中国人”,而是所有人。

如何理解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7)

任正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头脑清晰的企业家形象。虽然眼下华为的困境,被披上浓重的爱国主义、反对国际经济霸权、甚至阴谋论的色彩,但是任正非在大企业家的格局上提醒我们,华为也好,Google、微软也好,其他的芯片巨头也好,这些企业能够做到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力,无非本着“为人服务”的共识。

而任何单个国家的封锁禁运规定,只会是这个共识的暂时困难。

如何理解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8)

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孤立存在,哪怕它是美国。但在超级大国打压之下,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勇气和志气,寄希望于对方的恩赐,也永远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企业。

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煽动民粹主义的风潮,扣帽子,喊口号对于发展和创新毫无用处。开放的胸襟和开阔的眼界是优秀企业家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融入而不是孤立于这个世界,也应该成为当下中国人面对世界的基本态度。越是面对打压和责难,越是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信心。

“共同成长”并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漂亮话,而是一家企业、一个国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