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跪坐盘坐(由席地而坐到)

如果说人在一天当中,在哪个动作上耗时最多,想必肯定是“坐”了,“坐”是我们的基本动作,是最常见的行为,一个人一天平均超过10小时花费在“坐”上。

既然有“坐”,那就离不开坐具,如今我们最常用的坐具就是椅子或者凳子,偶尔床铺和地面也会充当坐具的角色。

其实在古代,坐具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坐具在古代的变迁。

秦汉以前的“席地而坐”

有个词语叫“席地而坐”,想必大家都听过,它指的就是从夏朝到西汉时期的坐法。

这个坐法延续了2000多年,历经夏朝、春秋,而且那时候的“坐”并不是如今的形态,而是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之上,可以称之为“跪坐”,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跪”。

到了这里你也许会问,坐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席子上,即词语中的“席”字。

古人跪坐盘坐(由席地而坐到)(1)

席子的历史非常悠久,如今发现的最早的席子实物距今约7000年,那时候正处于原始社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人们的房屋都比较简陋、低矮,室内空间狭小昏暗。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人们将茅草、树叶、树皮或兽皮之类铺在地上,最古老的坐席由此产生。

到了夏朝,随着技术的进步,席子的制作逐渐摆脱了随意,开始有专门的材质,青蒲和竹筏就是当时的两大代表。不过可惜的是,席子在当时还是比较贵重的,是身份的象征,所以一般只有统治集团才能享有。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就真的只能坐在地上了,最多像之前原始社会一样铺树叶或树皮。

到了西周,席子的种类又有创新。

《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

周礼》所说的五席分别是莞席(材质为莞草)、藻席(材质为蒲蒻草)、次席(材质为桃枝竹)、蒲席(材质为蒲草)和熊席(材质为野兽皮革)。

由于西周崇尚等级制度,因此,席开始成为礼节规制的一部分,通过材质的不同和席数多寡来体现等级差异。

古人跪坐盘坐(由席地而坐到)(2)

除了席子种类的增加,西周时期坐具的另一大发展便是出现了床。床在该时期不仅仅用于睡眠休息,聚餐会友、办公议事也是它所承担的任务。

不过总的来说,西周时期的坐具还是以席为主,床为辅。

秦汉时期随着床、榻的发展,“垂足坐”出现

秦汉时期,席子虽然广泛使用,但不再“一家独大”,床和榻开始登上坐具舞台,当时人们的起居的主要形式便是于此。

先来说榻,它的形态是这样的:

《汉书》记载:“长狭而卑者曰榻,言其体,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一独所坐也”。

榻某本上有两类:一类是独坐榻,长和宽基本一致,接近正方形。另一类是长方形的两人坐榻。

榻的高度一般很低,接近地面,一般在30厘米之内,造型属于方形,四个角柱内侧呈弧形内弯壶门状。

古人跪坐盘坐(由席地而坐到)(3)

再来说床,前面提过,周代的床有几个功能,秦汉时期都沿用了下来。该时期的床与榻相比,区别十分小,高度是二者的主要差异,床更高一些。

在该时期,坐具相对于前代的进步还体现在材质方面。西周时期的床是金属材质的,成本较高,长期使用也会对健康不利。而秦汉时期的床、榻已经开始把木头作为制作家具的主要材料,成本大大下降,使得平民百姓也用得起了,这就促进了流行。

除了床和榻,在东汉末年,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原以外有新的坐具传入,由于一开始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使用,所以人们称之为“胡床”。

比起前两者,它更高,但面积也更为狭小,是当时唯一的高足坐具,此外它还可以折叠,便于携带。恰逢该时期,礼节逐渐崩坏,对于跪坐要求的束缚也逐渐淡薄了,于是在胡床的推动下,人们发展出了垂足坐的形式。

古人跪坐盘坐(由席地而坐到)(4)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坐具领域呈现出席、床、榻三足鼎立的趋势,到了末期,胡床又成为了新秀。

魏晋时期传入的坐具,墩和方凳

魏晋时期,席子开始逐渐被淘汰,床、榻和胡床成为了常用的坐具。与前朝相比,该时期的床、榻高度有所增加,但是依然不算高。除了以上三种坐具,魏晋时期还有墩和方凳。

墩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开始传播的,形状上细腰鼓型——上下面为圆形,中间处较细,往里凹,形成了常见的腰鼓形状。墩不一定是实体的,也有中间镂空的类型,外表以莲花图案为主要装饰,由一个个莲花花瓣组合而成。

方凳则是通过墩演变而来的。

顾名思义,它是长方体,而且没有镂空,均为实体。

古人跪坐盘坐(由席地而坐到)(5)

不过墩和方凳仅在魏晋时期流行一时,此后便很快被淘汰了,生命力远逊于床和榻。

隋唐时期,椅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隋唐时期跪坐已经少人有问津了,椅子正式登上坐具舞台,“椅子”这个名称最早就出现于此。

《济续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记载:“绳床十,内四椅子”。

唐朝中期,椅子显现出浑厚、宽大、稳重的特点,体重比较沉,气势较为雄浑;而且在装饰上注重构图的均匀对称,造型雍容大度,色彩比较艳丽。唐代的椅子在形式上与胡床比较相似,但是无法折叠携带,可以看作是后者的发展。

由于唐朝佛教盛行,因此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都受到其影响。在坐具中,高脚靠背椅就是受佛教影响而出现的产物。

《资治通鉴》记载:“绳床以板为之,人坐其上,其广前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其下四足著地”。

高脚靠背椅又被称为绳床,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它的样式与现代椅子十分接近。

绳床是胡床的进一步发展,与之前的椅子想比,它发展出了靠背和托手,尤其是靠背这一点,大家要知道对于坐具来说,是否拥有它是评价舒适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古人跪坐盘坐(由席地而坐到)(6)

前代坐具所没有的极大舒适度,使得这种绳床迅速发展起来,广受欢迎。但是在唐代,床和榻依然被广泛使用,所以绳床尚未取代他们的正统地位。

唐代以后,椅子成为坐具的正统

唐代以后的坐具,基本没有了种类的创新,都是对椅子的形式加以改进,创造出新样式。

由于休息与办公的分离日益明显,所以唐代以后,床和榻已经不再是日常坐具,椅子正式成为了坐具界的主宰。

宋朝的坐具舞台上,随着跪坐传统的终结,椅子已经是绝对的主角,成为了正统。

在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影响下,它的总体风格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在装饰上偏好朴素、雅致,在重点部位加以点缀以突出画龙点睛的效果。

宋代的椅子除了沿用前代样式外,还创造出了一种圈背交椅。圈背交椅是对前代的胡床和绳床推陈出新的产物,它吸收了胡床较高、方便折叠的特性,并且提取了绳床有靠背和扶手的优点,成功的把舒适与便利相结合。

圈背交椅的特点体现了汉族儒家文化的正襟危坐和道家文化的优雅,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果。

至此,椅子的样式创新基本结束,以后所产生的变化都局限在装饰和构造方面的风格差异。

到了明代,该时期的椅子风格主要是两点,一是利用美丽的木纹和原木色增添家具的美观度,使得自然美与人造美完美结合;二是坐具构造简洁,圆柔而充满曲线美

明式坐具形成了简约、朴素、雅致的特点,尤其在“结构装饰”上,许多部件既承担了装饰与承重的双重功能,起到了支撑重量、使家具坚固耐用的效果,这对现代家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人跪坐盘坐(由席地而坐到)(7)

到了清代,受满族贵族文化的影响,清式风格的椅子呈现出富丽堂皇、雕刻复杂、坚固的特点。在选材上面,贵族的椅子主要使用名贵木材制作,彰显了庄严华美的气质,这体现出了封建统治所倡导的等级制。

因此在清代,椅子不仅是人们日常的坐具,更成为权力与威严的象征。在民间,椅子也受到了贵族风格的影响,外形上比较粗犷有力,但由于材质普通,装饰较少,所以简单素雅仍是其基本特点。

总结

坐具的数千年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华夏古人的智慧

除此之外,纵观坐具的发展与创新,我们会发现它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政治上的等级制、对外交流上的胡汉接触和佛教传入、文化上的儒、道、法等派别影响。

可以说不起眼的坐具,容纳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变迁,至今它仍在生活和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我们的一大伙伴。如何你们也发现了历史其他有意义有有趣的家具,可以一起来讨论分享哦!

参考书籍:

《汉书》

《资治通鉴》

《周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