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牯塘本地山歌(世人只知西塘镇)

西 唐 山 歌

文|弈枫

石牯塘本地山歌(世人只知西塘镇)(1)

恐怕世人只知西塘镇,不知西唐山。西唐山,又名老青山,在澧河之畔,现位于河南叶县、方城、鲁山三县交界。

西唐山,是此山的古名。现在,当地人多叫老青山。至于西唐山后来为何会被当地人叫成“老青山”,我们不得而知,只能猜测:文化中心北上南移后,当地文化没落,山民觉得西唐二字文邹,便图了个简明省事。老青山,“青”字取其山色青黛;“老”字取其山民亲近。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百年间,百姓在山中繁衍生息,自然跟这山有了邻里老友般的感情。至于西唐山的真身原名,不知缘何而起,又不知何时隐没在历史烟云中,像被世人遗忘了姓名的隐士。

西唐山,其山形中高肩低,如栖凤展翅欲飞,更有澧水玉带般护绕。自古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问以九鼎。中原故地,遇平原便兴以城邦帝都,多钟鸣鼎食之家;见高山,便筑以天险屏障,多名士隐逸之所。而西唐山,西承八百里伏牛余脉,东接华北平原,河川纵横,乃平原与山川交汇之地,剑戟之气自此势起,隐逸之意在此毓秀。西唐山水乃入世与出世之地,入则王侯将相,出则野鹤闲云。

这里我们用此山的古名西唐山,是因为这里写将是古代西唐山附近的名人逸事。另外,这片土地广阔,山陵河川众多,这里将写的不只局限于西唐山,更准确地说是写西唐山附近地区的故事。我们文章为何单取西唐为名?那是因为此地群山之中,西唐高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又有名人志士多居西唐取有龙则灵之意,像盖棺定论取一方山石为墓碑供后人凭吊,像游子远行取一抔净土怀念故乡。

无字蛟龙碑谜

在西唐山东麓的响堂村,村东蛟龙石碑,上刻盘双蛟龙,张牙舞爪,怒目而视。碑高4米,宽1.2米,厚0.6米,重达数吨,然而碑上竟无一字。几百年卧于田野荒草间,任凭风吹雨打,岁月剥蚀。

古往今来,树碑为了立传。人们为自己或他人歌功颂德,褒赞生平业绩,才刻碑以记之。那这无字碑主究竟为何人?

对此无字碑谜,当地居民有很多传说。其一曰,此地为风水宝地,谁家占住能出大官,下江蛮子为破了此地风水,特以大型蛟龙碑镇压,故此碑无字。显然,这是无稽之谈。

其二曰,明太常寺卿“天官牛凤”的墓碑。据清修《叶县志》记载:“牛凤墓在县西唐山下。凤终于家,上遣官赐祭。”牛凤死后,明嘉靖皇帝遣人为其修墓祭拜,牛凤墓地之在今响堂村西北岭上,其背枕西唐,手扶二岭,膝绕双溪,乃风水宝地。

据此,此碑无疑为牛凤墓地之碑。但为何此碑未立碑刻字,不得而知。是世不太平,兵荒马乱,石碑未及时运到镌刻,遂废弃之?还是因为工匠发现接近完工的墓碑有某种问题,石碑成了废料,取了其它石料重新雕刻代替,因为废碑沉重不便运输,便弃之荒野?后者可能性更高。

文化大革命前,牛凤墓区基本完好,有石碑数通,唯独此碑无字。墓前,两侧立有石马、石人、石鸡、石猴、石龟,列成石阵。其石像雕刻精巧,雄伟壮观。加之,此地山清水秀,风色秀丽,吸引着方圆几百里的游客。文革初期,墓地石像被孤石滩水库施工队与当地的造反派炸毁。

牛凤,字西唐,明南阳府叶县牛楼村人,今平顶山市湛河区牛楼村。牛凤出身于一个基层武官家庭。牛凤天生聪颖,自幼向学,钦慕乡里先贤东汉高凤,也取名为“凤”。弱冠考中秀才,其文采为乡里称道。牛凤官至南京太常寺卿,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所以有“天官牛凤”之说。

牛凤性情耿介,为官不阿,持正不诡,因而得罪权贵,几被中伤。晚年,他离开仕途归乡,曾筑室于昆水之澳名“交远堂”,取陶渊明诗“平畴交远”句,读书赋诗,摇笔而述一时之情况。古稀之年,牛凤还编纂了叶县第一部县志。

牛凤所撰的《交远堂记》中写道:

“吾取以名吾堂,特假以寓吾意云尔!……予交远之不负人也!如此岂可少乎?是以清明之朝,和煦之日,远村四羅而拥翠,遥山列峙以效奇,望高鸟隐隐以常鹜,瞻飞云冉冉而就微,起遐想于倏尔,耸精神以超然,此达人之大观也!……时或狂风大作,尘霾障天,或因之而雨零,或缘此而雪作,或雷电晦冥,或冰雹摧击,此又非常之遭,瓌奇之象也,常变往来,千态万状,稔熟于目而眧晰乎心。凡死生寿夭,成败荣辱之念,一扫而尽除矣!”

漂麦之河与东汉名儒

无字碑谜中说到太常寺卿牛凤仰慕的他的一个老乡——高凤。那上面这位无字碑主人崇拜的高凤究竟是何许人也?

高凤,字文通,东汉南阳人。从小酷爱读书,家里靠耕田为生,而高凤专心读书,昼夜不停。后来,成了一代名儒,在西唐山中教书授业。等高凤年老的时候,他还是勤学不倦。

南朝史学家范晔《后汉书·逸民传·高凤》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高凤的妻子到田里去耕种,在庭院里晒了麦子,便叫高凤拿着竹竿看护麦子,防鸡吃了麦。那天,突然下大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竟然没有发觉大雨积水把院子的麦子冲走,冲到了河里。妻子回来感到奇怪,便责问他,高凤这才醒悟过来。

西唐山脚下,有条河叫漂麦河,现位于叶县常村乡。传说,就是高凤院子的麦子被雨水冲到了河里,结果村民们惊奇地看见河里漂满了麦子。后人为了纪念高凤的笃学精神,就把这条河起名——漂麦河。

诗仙李白与《将进酒》

李仙人那篇写进中学课文的《将进酒》,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但你可知,这首千古名篇写于何地?

李白有诗仙之名,遇酒便成仙。从“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句来看,显然是李白是跟老友在喝酒,乘兴所作。

那这两位关键人物“岑夫子,丹丘生”是谁呢?

这二位是李白的好友——岑勋和元丹丘。

据清代王琦琢崖辑注的《李太白全集》记载,开元十三年(726),李白胸怀大志,仗剑出蜀,浪游江淮,结识名士贵宦,渴望被荐入朝。家居颍阳的"道门龙凤"元丹丘,便是诗人此间结视的一位挚友。二人曾并一同“历行天下,周求名山”。

天宝元年,李白得道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师供奉翰林,然此时唐玄宗已不思进取,召李白入京只为点缀升平。不到三年,李白终因奸臣当道,妒贤嫉能,得罪于权臣高力士而谗陷逐出长安。诗人"达则兼济天下"不成,无奈之余只好"穷则独善一身",重新踏上寻仙访道之途。

天宝十年秋,李白自鲁来到嵩山之阳的颍阳,寻找故交元丹丘。此时,元丹丘恰好不在颍阳,而在汉代名儒高凤隐居处石门山中幽居炼丹遂写下《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

李白一番跋涉,来到方城、叶县、鲁山三县交界处的石门山中寻找元丹丘,遂沿溪入谷穿林逾岭,忽见两山相连间,有陡岩绝壁中间豁然分开,两峰对峙,宛若石门。两山犬牙交互,悬崖怪石嶙峋。好个石门嘉遁,此山便是石门山。

便写下了《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一诗云: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

苍崖缈难涉,白日忽已晚。

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

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

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

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

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可见诗人当时已经翻越石门山岭,李白在石门山中寻到故交元丹丘之后,挚友相见,自然欢喜异常,并受到元丹丘的热情接待。此后,又在元丹丘的陪同下一同游历了方城山中的方城寺,并写下了《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同时,接到南阳友人岑勋书信,诗人遂写下《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邀请岑勋来会。不久,南阳岑勋也寻至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炼丹处百秀谷中,三友相聚,乐极成醉。于是,长期积压在诗人心头的失意、愤懑与慨叹,便汹涌而出,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有石门山,即西唐山的说法。现在,西唐山(老青山)的南麓,原石门处有石门水库夹山而建。

这样,李白的千古绝唱《将进酒》便与高凤石门山,即西唐山结下了难解之缘。

卧龙诸葛亮与诸葛武侯祠

叶县之北,平山脚下,有一诸葛武侯祠。现在,平山即为平顶山,庙祠现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诸葛庙村。

据考证,公元188年,也就是诸葛亮九岁那年,黄巾起义军在山东等地已发展到百万之众,致使当地的东汉官僚贵族地主纷纷向河南内地逃亡,时称为“北方客人”。当时,山东琅琊的诸葛氏乃东汉的官宦世家,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曾任泰山郡郡丞,亮之叔父诸葛玄也时任豫章太守,该地区又是黄巾军活动的中心,他的家族自然是义军主攻的对象。诸葛圭居家无奈,只好扶老携幼、弃官背井离乡,经陈宛故道欲去襄阳投奔玄之故友荆州牧刘表。当他们走到平顶山脚下的时候,正值袁术与孙权在南阳郡为争夺势力范围而激战。诸葛亮一家为避开战乱,被迫停止了南行。当时,这里是南阳郡叶县的偏僻北区,这里襟山带河,风光旖旎,又远离城镇,诸葛亮父亲决定在此地停留暂避战乱。便于平山之下,湛水之阳,黄楝古树西边筑庐结舍,垦荒隐居下来。从此,诸葛一家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年幼的诸葛亮,在湛河边上牧马,在黄楝树下读书。

不久,亮之祖父、父亲染上瘟疫相继过世,遂葬于平顶山前。墓地古有一枕形金鸡石,刻有“诸葛武侯定更枕”字样,有可能是诸葛亮生前为其父、祖所立,故其陵墓名曰“金鸡冢”。诸葛亮及其一家在此居住了近十年左右,奠定了他人生的基础。到公元193年,也就是诸葛亮十七岁时才离开平顶山,和叔父诸葛玄去荆州投奔刘表,在襄樊隆中隐居,即“躬耕南阳”。

叶公好龙与千古冤案

“叶公好龙”这句成语家喻户晓,典出《申书》中的一则寓言:

叶公十分喜爱龙,到了爱龙如痴的程度,家中墙上挂着龙,衣服上绣着龙,柱子上刻着龙。有一天,天上的真龙了解到这一情况,便从天而降,来到了叶公的家中。结果叶公看到真龙,却被吓得魂不附体,转身狂跑。

这个成语含有贬义,比喻某些人表里不一,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喜欢。

然而,叶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与孔子同一时代。叶公的叶在古代读音为“射”。叶公复姓叶阳,沈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楚国人。

叶公的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父亲沈尹戍在吴楚之战中屡立战功,后战死。

楚昭王时,二十四岁的叶公被封于楚国的北疆重镇叶邑(今属河南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担任尹,也就是县长。叶公为人正直、大度,受到楚国朝野以及周边国家诸侯的敬重。

叶公到达叶邑后,采取养兵息民、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的策略。执政期间曾发动叶邑百姓兴修了东、西两陂大型水利工程,东陂用于防洪,西陂用于蓄水,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

叶邑百姓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这一惠民工程比蜀国李冰修筑的都江堰还早二百多年,至今在叶县遗址尚存,成为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传说,叶公在兴修水利工程时,墙壁上画满了水系图。一位客人看到后认为画的是飞舞的群龙,就对叶公说:“我看您未必真的喜欢龙。”叶公回答:“我只是引龙出水而已。”客人问:“群龙真的可以引出水来?”叶公说:少为宜,多则惧。一龙需粮万斛,百姓不堪,谨行。叶公所言的“龙”实际上指的是水利工程,客人把他担忧百姓负重当成了惧怕“龙”。

后人以讹传讹,到了战国时代,韩国宰相申不害在《申子》一书中编造了一则“叶公好龙”的寓言,这则寓言后来被汉代的刘向在《新序》书中引用,一时间广为流传。

清代王士祺为叶公蒙受不白之冤鸣不平,感慨道:“地下子高应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

叶公在叶邑去世后,其部分后裔为了纪念先祖在叶地的功德,改姓为“叶”,据说这就是叶姓的来源。叶姓与沈姓同源,皆出自楚国王族的芈姓。叶公沈诸梁成为了海内外叶姓公认的始祖,清明时节,在灃河之滨的叶公墓前,各地叶姓子孙纷至沓来祭拜先祖。

程咬金藏兵之地和大将军艾米纳

西唐山脚下的常村乡西刘庄这一带历史悠久,早在隋炀帝时就有了人烟。其南边东岗村,原名叫点军场。相传隋朝末期,瓦岗寨起义军首领程咬金曾经在这里操练兵马。建国初期,有一农民曾经在该村拾到过一枚程咬金的官印,交给了当时的农会主席。

西唐山下有个红顶寺沟村。“艾”姓人家较多,有人说这里是“艾”姓的发源地。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的大将军艾米纳是一位阿拉伯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大明王朝建立后,他就隐居于此,繁衍子孙。据《方城县志》载,艾米纳卒后就葬于老青山脚下,至今坟墓犹存。

孔雀东南飞去,西唐的诗歌已不为后人吟唱。可站在这片土地上耳旁呼啸而过的又是什么?那吹过山丘,吹过原野,吹过村庄的树梢,吹过千家万户的屋脊的,你听见了吗?

【二零一八·戊戌腊月 ·北京】

【参考文献】

1、明·牛凤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

2、文章:李白《将进酒》与高凤石门山 (作者:贺金峰 )。另外,参考李元芝等人关于李白《将进酒》考据。

3、《叶县志·陵墓篇》。

4、南朝·范晔《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作者按,有人说“西唐山”中的“西唐”二字取自明代天官牛凤的字“西唐”。据文《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便知此为谬传。生活在南朝的范晔著《后汉书》,便载有高凤“教授业于西唐山中”说明,此山南朝以前,就名西唐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