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和鲁迅文学奖(呼兰河传鲁迅茅盾超赞)

/杜豆豆

茅盾和鲁迅文学奖(呼兰河传鲁迅茅盾超赞)(1)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式小说,作者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

萧红生逢战乱,一生坎坷。虽然出身于大户人家,但19岁离家后,也经历过穷困潦倒,尝过世事沧桑,年仅31岁就在香港病逝,可以说,她的一生是悲凉的。

但是,她的文学成就却是令人敬仰的。

鲁迅曾赞她为“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留下了60万字的著作,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为她的代表作,更是被茅盾先生评价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如此高的评价,到底《呼兰河传》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我总结了四点:

茅盾和鲁迅文学奖(呼兰河传鲁迅茅盾超赞)(2)

首先第一个要赞叹的,是作品的主题表达。

萧红是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创作出《呼兰河传》的。在这部小说中,她以平和、但略带忧伤的笔调,写出了她的童年记忆。一个个故事的串联,述说的是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展现的是当时的世间百态,反映的是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揭露的却是人性的善恶交织。

萧红出生于1911年,她记忆中的呼兰河城应该在1925年前后。那个时候,中国正值战乱四起,军阀混战,日本控制着东三省。《呼兰河传》看似在忠实记录小城的人情风俗和小人物们的悲欢,揭示的却是几亿国民的共性。

这种共性是什么呢?

是善和恶对人心的纠缠。《呼兰河传》唱出了一首悲歌,歌里是对善恶纠缠的人生,无奈而又无尽的悲悯。

即便到今天,这种共性依然存在。

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不管经济有多繁荣,一代一代有多少变化,人性中的善恶其实都没有变,就像硬币的两面,有正反却又统一着。

“前一秒对乞讨者心生悲悯,后一秒对流浪猫飞踢一脚。” 这种小市民的心态和行为,从来就没有变过。是善还是恶?没有答案,善恶永远都在交织纠缠,没有尽头。

茅盾和鲁迅文学奖(呼兰河传鲁迅茅盾超赞)(3)

其次第二点,是精妙的选材。

《呼兰河传》中选择描写的,都是典型事物和人物的描写,通过他们,揭示出的是日常生活背后的民众观念。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除了描写,作品的切入角度也是很巧妙的,有场面,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民俗仪式。比如,路上的大坑、跳大神、看戏等等,这些描写看似平常,却充满着人生的凄凉和命运的无常。

茅盾和鲁迅文学奖(呼兰河传鲁迅茅盾超赞)(4)

再有第三点,是细致的叙述和描写。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童年回忆中家的荒凉和邻居们的悲欢: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对人物的描写也十分生动,通过简洁的对话、精细的神态以及侧面描写,一个个人物便被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比如爷爷深沉的爱,父亲的冷漠,小团圆媳妇的悲惨,还有愚昧的婆婆等等,无一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不仅从这些描写中,看到了一个个立体的形象,而且还从他们的命运和行为中,读到了值得思考的时代弊病。比如,小团圆媳妇的天真和婆婆的愚昧,有二伯的古怪和冯歪嘴子一家的命运,都折射着植根在中国农民脑中的那些宗法观念。

茅盾和鲁迅文学奖(呼兰河传鲁迅茅盾超赞)(5)

还有第四点,是独到的语言风格。

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用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娓娓道来,充满诗意,寄托着她悲天悯人的情怀。

对此,朱汝霖老师曾评价说:

“萧红的文学语言发展到《呼兰河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它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一代文学洛神,虽然年纪轻轻就走了。可是,却留给了我们如此美丽的作品。最后,借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的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敬意: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看完此书后,竟去浅水湾她的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本文结束)

陪孩子一起快乐读书吧!我是杜豆豆,两个孩子的妈妈,爱读书、爱码字,欢迎关注我,在读书的路上快乐同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