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二人转(二人转是门艺术)

前言:

研究一门艺术,首先研究它的历史,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不可人云亦云,以管窥豹。算算时间,二人转自有记载以来,近三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在旧时汇聚三教九流的杂巴地,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再到后来的现代剧场,它都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深深地根植于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时至今日,有人钟情于二人转高亢婉转的唱腔,有人鄙视它粗陋的演出形式;有人视之为滑稽幽默,有人视之为粗鄙下流,那么历史上“二人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印象中的二人转(二人转是门艺术)(1)

图片与本文无关

一、它的老名叫蹦蹦

说起二人转人们都知道,但对它的别名“蹦蹦”这个词,大家一定会感到陌生。蹦蹦也称“双玩艺”,俗称二人转,别名很多。早在雍正末年,辽西锦州一带的庙会上,就有“双玩艺”艺人在庙会上献艺。乾隆年间锦州知府张景苍著《万靖垂边记》一书中记述了“双玩艺”艺人王蹇传略。王蹇是雍正时艺人“孙大娘”(男性)的弟子。他们师徒是文献中最早的二人转艺人。

蹦蹦是在大秧歌中分化出来的形式。每逢正月新春,村村屯屯都敲锣打鼓,扭起东北大秧歌。艺人们白天扭大秧歌,晚上唱蹦蹦。唱的都是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小曲、小调,如《小送饭》、《小住家》、《小拜年》、《小姑贤》、《锔大缸》等。后来,蹦蹦从秧歌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演唱形式。

蹦蹦艺术,起初是一个上装(旦角),一个下装(丑角),二人演唱的一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单鼓、子弟书、十不闲、莲花落、各种大鼓、竹板快书、霸王鞭、皮影戏,河北梆子及民间笑话等艺术的曲目、唱腔、音乐、表演、说白等等,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土色土香的地方说唱艺术。艺人们从西向东、从南向北流动,到道光年间,已经遍及东北各地。在表演形式上也发展成“一树三枝”—单出头、双玩艺与拉场戏。到清末已有传统曲目三百余个,经常演出者也不下四五十段。如单出头《王二姐思夫》;双玩艺《大西厢》、《蓝桥会;拉场戏《回杯记》、《梁赛金擀面》等。此外,还有一些“小帽”(民歌)与“说口”(类似相声)。

清末,在蹦蹦(二人转)艺人中,辽西一带最多,著名唱手有黑山县的王宝珍(艺名王四猴)等。兴城县的王荣(绰号王大脑袋)在光绪年间曾两次进关,到天津献艺,留下了“王大脑袋进关——蹦蹦来了”一句歇后语。此外,还有辽南艺人高凌霄(艺名高小云),辽北艺人恽喜廷(艺名浪云子),沈阳郊区艺人陈荣(艺名陈小扁)等。

印象中的二人转(二人转是门艺术)(2)

图片与本文无关

二、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翌年成立中华民国。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之中东铁路通车,营口、大连、安东与京奉、南满铁路相接,路轨交错。同时,新开了沈阳、辽阳、大东沟、凤凰城、法库等十余处集市贸易。关内移民相继涌入。辽宁人口已达一千一百万,是道光年间的五倍。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也为曲艺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奉天落子(评剧)的兴起,给蹦蹦艺人创造了借鉴的时机,艺人们常与落子同台演出。受其影响,兴起于农村的蹦蹦将落子的某些剧目、唱腔、表演技巧融于蹦蹦之中。在伴奏乐器上,增加了唢呐,丰富了表现力,使蹦蹦曲调更加高亢红火。受奉天大鼓的影响,蹦蹦开始出现女艺人,上装由女艺人演唱,给观众一种新奇感,受到观众的欢迎。第一代女艺人有彩云霞、王素舫、杨玉舫(艺名金不换)等。

印象中的二人转(二人转是门艺术)(3)

图片与本文无关

三、它的劣根性有历史原因

因为某些蹦蹦曲目中夹有粉词,还有下流庸俗的小曲《十八摸》,说口《三节店》等等,当时官府常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止蹦蹦在城市演唱。民国二年(1913)8月12日,奉天行政公署以“戒恶惩淫”为由,下令对小河沿、西门外之蹦蹦“从严禁止,勿稍容纵”。然而在广大农村,蹦蹦十分活跃,深受农民欢迎。民国八年《盛京时报》载。城北道义屯大唱蹦蹦,连日不绝。

民国时期,辽宁的蹦蹦艺人层出不穷,遍及村村寨寨。辽西名艺人首推黑山的庞奉,他身怀绝技,走南闯北,影响广泛,传人甚多。还有黑山的于德水,他是蹦蹦早期作家,对蹦蹦传统曲目的繁荣发展多有贡献。辽阳的王承业,艺名白菊花,曾进张作霖”大帅府”唱堂会。沈阳城南的徐小楼、赵文山、张振忠与黄彩霞(女),当时有“城南四将”之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日伪统治下世风日下,辽宁的少数曲艺艺人,也演出过一些宣扬封建迷信、荒诞淫秽的曲目与书目。如评书艺人编演过根据小说、电影改编的《火烧红莲寺》等荒诞武侠书。蹦蹦艺人演出过《黄氏女游阴》等宣扬迷信、恐怖的曲目;在《大西厢》等曲目中加入了大段粉词;还有许多下流庸俗的”小曲”与“脏口”。相声艺人演出过《窑论》、《武则天》等“臭活”;也有《六口人》等专在伦理上找对方便宜的曲目。撂地献艺的“武老二”(山东快书旧称)艺人,演出过许多“荤口”小段。拉洋片中也夹有不堪入目的“活动木偶”。在表演上,相声艺人常以纸扇或笤帚击头,博人一笑;蹦蹦艺人也常有旦角打丑角后脖子的“上托”表演。奉天第一商场兴游园,有一个女大鼓艺人,披头散发,自称“小狐狸精”,上台与人调笑,不靠书艺,全凭色相,引起业主与听众的强烈不满。日伪统治者,对这些丑恶东西,任其自流,妄图借一些坏曲目、书目,来麻醉处于亡国奴的人民群众,有的伪满警察以“禁演”为名,将蹦蹦艺人当“浮浪”抓到派出骄却指名要他们唱粉曲,说脏口,才把他们放出。正像一首二人转小帽中说的“什么叫做粉,哪个叫做春,越下流越克蠢,他们听着越过瘾”。当时一些讲艺德的正直艺人,绝不演唱这类曲目。

印象中的二人转(二人转是门艺术)(4)

图片与本文无关

四、它是革命的

民国三十年,伪满洲国弘报处炮制的《艺文指导提要》出笼,明文规定:“以日本艺文为经,中国国有艺文为纬,组成浑然一体的艺文体系。”妄图将中国固有的文艺形式,纳入宣扬“王道乐土”,“日满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的日伪政策。同时组织所谓“大满洲帝国演艺协会一书曲报国队”,在要出荷、抓劳工的血腥统治下,敌人以参加“书曲报国队”可不当劳工为诱耳,强令曲艺艺人参加。当时的沈阳、抚顺、鞍山等大中城市都有这种“书曲报国队”,逼迫艺人以曲艺形式颂扬伪满洲国。一些富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曲艺艺人对此举强烈不满,有的评书艺人在说书中借古讽今,现编诗词,插科打诨,讥讽在场的汉奸、特务,表明自己的爱憎立场。在偏远乡村,有些蹦蹦艺人,自编自演一些反满抗日的说口与数板,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在深山密林中,抗联战士编演革命内容的小曲、小调、二人转,进行抗日宣传,如《农民十二月小唱》《送郎上战场》,《打东洋》《四季游击歌》《伪军自叹》《共产党好主张》等。《农民十二月小唱》头的唱词是:“九·一八'事变,民国二十年,锦绣的东北被日本侵占,小日本眼看就玩完。”末段唱词是:“先为我们国,后为我们家,收复失地大家享荣华,敲锣打鼓鞭炮响乒乓。”《共产党好主张》的唱词有:“共产党好主张,领导工农把日抗。工农一齐上战场,百战百胜真顽强,定要收复东三省,坚决把日寇杀个光!”反映了东北抗日军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印象中的二人转(二人转是门艺术)(5)

图片与本文无关

五、苦难中新生

自民国三十五年至民国三十七年,除了苏联红军进驻的大连地区外,辽宁大部分地区为国民党统治区,所有大中城市混乱不堪,不少茶社停业,曲艺艺人纷纷改行,另寻生路。如蹦蹦艺人孙家贵(艺名六菊花)以卖茶水为生,女艺人王桂荣走下舞台当了家庭妇女,东北大鼓名家霍树棠远走他乡。民国三十七年11月,在抚顺老虎台矿演出的京韵大鼓名家张小轩,贫病交加,客死矿上,由艺人们义演方得安葬。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结束,辽宁解放,曲艺艺人随之翻身解放,一向不准进城的蹦蹦艺人纷纷由农村涌向城市,民国三十八年,蹦蹦艺人王恩卿于抚顺市组建起民声剧团,主演是号称”蹦蹦皇后”的筱兰芝(男)和女演员王桂荣。他们聘请专业编剧刘新编写了《刘胡兰》《白毛女》、《艺人翻身》等现代曲目,演唱后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先后进沈阳的蹦蹦艺人有蔡兴周(艺名瞎爬子),高永印(艺名小瞎肥子)、李耀庭等人。进城后,他们也组建蹦蹦剧团,并首次进沈阳北市场大红楼茶社演出。 中国共产党对曲艺艺人十分重视,帮助蹦蹦艺人成立组织,并派新文艺工作者帮助艺人们学义,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整理改编传统曲目。自此艺人们争相整旧创新,积极为工农兵演出。

印象中的二人转(二人转是门艺术)(6)

图片与本文无关

本文材料来源于《中国曲艺志.辽宁卷》,有出入之处请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