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

作为“气质”、“小清新”的代表,来自日本的知名生活品牌“无印良品”在年轻人当中颇有人气,甚至有一部分人把使用无印良品的产品当作“生活有质感”的标志。但是最近一则《中国无印良品告倒日本无印良品》的新闻让人有些尴尬,难道“气质代表”竟然是“李鬼”吗?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1)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2)

打开淘宝搜索“无印良品”我们会发现有两家旗舰店,一家店名是“无印良品旗舰店”,主营毛巾卫浴、床品寝具,餐厨布艺、酒店用品、旅行用品等;另外一家则是常见的“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舰店”,卖的东西种类包括女男装、鞋、家电、家具、化妆用品、彩妆用品、文具、餐桌用品等。

这两家,你能认的清哪家是“李逵”哪家是“李鬼”吗?又是谁山寨了谁呢?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3)

其实,都不是!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说到的那则新闻:

日前,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起诉日本无印良品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划及其中国分公司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侵犯其商标权并胜诉。

判决书称,“无印良品”商标由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注册,核定使用在第24类棉织品、毛巾、床单、枕套和被罩等产品,有效期限至2021年4月27日,并在2004年7月21日转让给2000年成立的北京棉田纺织品。而北京无印于2011年成立,同年北京棉田授权北京无印在中国独家使用有关商标,涉案商标经过长期宣传和使用已具备极高的知名度。

一时间,大家纷纷被“日本无印良品以后只能叫MUJI”刷屏,无印良品以后真的要“无印”了吗?其实并没有这么夸张。

日本无印良品株式会社良品计画方面回复表示:

上述报道中提及的诉讼内容仅涉及极少部分的商品,目前日本无印良品方面已经提出上诉,现在一审判决尚未生效。

株式会社良品计画称,该公司在中国已经在大部分商品类别上注册了“無印良品”商标,且35类商标已经在中国被认定为驰名商品,即使上述判决生效,判决的对象也是仅针对北京棉田方所享有的24类商标,日本无印良品可以继续使用已经拥有的各类别商品服务上的“無印良品”商标权。

简单地说,消费者不必担心日本无印良品在中国完全失掉“无印良品”的称号。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4)

“无印良品” 1983 年创立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萎靡,为了提倡普通品牌深入大众,无印良品百货公司就取了这个名字:无印良品,日本发音为:MUJIRUSHIRYOUHIN(むじるしりょうひん)。然后用MUJI四个字母代替了原来的字母作为商标沿用至今。无印良品的大意是:没有品牌的优质产品。抛弃了奢侈品牌而独树一帜的MUJI在经济萎靡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国际品牌。而其百货的品质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质量。2005 年 7 月,日本无印良品在中国上海开出大陆地区首家店铺。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5)

那么,目前持有第24类商品“无印良品”商标的北京棉田公司,又是家什么公司呢?

工商资料显示,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注册于2000年7月27日,法定代表人为马涛,注册资本1100万元,马涛和徐靖分别持有公司50%的股权。

北京棉田公司旗下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无印良品NaturalMill”在品牌介绍中称,“ 无印良品公司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文化理念,融合于世界最先进的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原创出了符合高品质生活理念的品牌和产品,极具独特的品牌文化和产品风格。 ”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6)

目前,北京棉田公司已经开出了不少“无印良品”旗号的实体店以及网店,主要销售的是第24类商品下的毛巾、床上用品等。

虽然严谨的说并不存在谁山寨了谁的问题,不过,单从北京棉田的店铺装潢等方面看,与日本无印良品真的非常相似。甚至此前,北京棉田旗下的北京无印良品公司还曾试图将“MUJI”作为英文名,此举遭到了日本无印良品的起诉。

种种相似之处,让网友有点儿懵,在“无印良品旗舰店”中,我们还能看到消费者问其“是否山寨”的提问,客服还热心地对此给出了解答,并提醒消费者“不要与其他品牌混淆”。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7)

其实,除了“无印良品”之外,近年来,这种长得亲妈都不一定分得清的商标也屡屡在我们身边出现。

以下进入大家来找茬环节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8)

像不像,你说吧……)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9)

(新百伦纽百伦傻傻分不清楚)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10)

(哪双椰子来自纽约,哪双来自温州?欢迎大家留言竞猜)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11)

无印良品为什么火了(日本无印良品竟然是)(12)

(这张图如果没有放大,你能看出右上角有个“NYC”吗?)

除了上面举例的这些,类似的例子还有各种拼法的“喜茶”、做肉松小贝的“鲍师傅”、“鲍老师”、“经典鲍师傅”等等。仿佛只要一个品牌火了,傍名的就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当然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别人做成功了,我来模仿”,这种模式比起原创,费时短,投入人力少,成本很低。加上原创品牌已经把消费者的需求都激发出来了,山寨品牌只需要在满足功能或者只需要满足部分功能的基础上,以低很多的价格销售,就能快速动销,获得利益。

加之多年来,中国市场上对原创版权/专利的保护还是相对弱一些,对于商人而言,傍个名就能轻而易举盈利,更是促使了这一乱像的发展。

不过,群众的眼睛其实都是雪亮的,虽说现在的消费者更看重商品的品质,已经不那么唯品牌论,但把精力都放在山寨和模仿上必不能长久。加之,现如今随着对原创、创新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也相信原创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多,品质会越来越好。

作者:姜雯

编辑:李昂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本文涉及个股仅做参考,不推荐买卖,不对个人收益负责。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第一财经广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