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浠水县邑畈镇订婚习俗(浠水的婚嫁习俗)

婚嫁有定亲、送日子、哭嫁、回车马、撒帐、回门等习俗。

定亲

旧时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包办。孩子三、五岁时就托媒定亲。定亲前,要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及属相、五行,判定八字合不合。合则换庚帖,定亲成立,否则告吹。定亲时男家要办"起媒酒"。贫穷人家无力定亲,只得在儿子幼时,抱一幼女作将来的儿媳;有些家庭没有儿子,便先抱养一女童,称"望郎姑",待生下儿子后娶女童为妻。这两种便是童养媳。

有的男女年龄悬殊大,常常出现"十八大姐三岁郎,又做媳妇又做娘,白日哄郎莫啼哭,晚上哄郎进卧房,愿郎今夜莫尿床"的荒唐现象。定亲后,每逢春节、端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岳父、岳母寿辰,男方均要备肉、面条、粑、衣物等礼品到女方家送节,直至结婚前。除上面两种形式外,还有一种订婚形式,即"入赘",本地称"招坐堂女婿"。多男孩的穷户,不易定亲,便将儿子送到无儿人家作婿,进门后,即成为女家之人,生孩从女姓。

新中国成立后,包办婚姻已非常少见,自由恋爱、晚婚晚育已成风尚,但以"八字"不合而使婚姻受阻的事例并未绝迹。

浠水县团陂镇一户农家在嫁女儿

迎亲

午饭后男方派一男傧和两名女孩(蜡烛姑)到女方接新娘子。到女方家后,女方家少女少妇们把住大门不让进,索要香烟、糖果、彩礼(一张红纸内包一元两元钱),男方接人者将带来的东西从门缝里扔进去,乘他们抢这些东西时强行进入。男傧和蜡烛姑受到女方姑娘及少妇们百般刁难,常常是被红墨水或锅灰涂成花脸。而迎亲的大部队在半路上迎接。迎亲的花轿两边的对联,有的男方只写上联,下联要女方续对,以此来试探女方家族是否有人才。花轿到男家后,绕门前香案一周,鸣爆,鼓乐停奏,教书先生对轿致祝谢词,称之为"回车马"。传说女家的祖先随轿而来,"回车马"就是送回祖先。然后男女新人先拜天地,再入洞房喝圆房酒。

湖北浠水县邑畈镇订婚习俗(浠水的婚嫁习俗)(1)

请点击此处输新娘进婆家大门后必须由“蜡烛姑”引进洞房

撒帐、闹洞房

酒后举行"撒帐"仪式:"一撒金玉满堂,二撒鸳鸯成双,三撒三元及第,四撒四季吉祥,五撒五子登科,六撒福禄双全,七撒七星高照,八撒合家安康,九撒天长地久,十撒十全十美......."酒席散后闹新房,俗称结婚三天无大小,长辈晚辈皆可参加"闹"。新娘带来的花生、豆子(内有少量是生的),被大伙枪去瓜分,在吃的过程中,不时有人"呸呸"地吐着:"生的,生的",这就是主家所要的艺术效果,它预示着新人"多子多孙"。

哭嫁

在浠水各地,女儿长大成人出阁的时候,有哭嫁的习俗,与土家族古老独特的婚俗极为相似。有嫁前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开始哭的,有婚前一日哭的;有一人独哭的,也有姐妹、哥嫂、父母、亲友陪哭的。哭的内容很多,一般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也有哭骂媒人的(假骂)。多为难舍难分的缠绵之词,韵律也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如:"长大成人要别离,别娘一去无归期","跨出了某家门,回门是客人,跨进某家门,就是某家人",等等,中间还穿插"娘啊、女儿啊"等叫喊声。哭时,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悲切,时而欢欣。临嫁那天是哭嫁的高潮。被哭到的人包括侄儿侄女,都要给钱。这钱名叫"眼泪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