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香巴拉小孩玩(现在还有孩子玩)

单县香巴拉小孩玩(现在还有孩子玩)(1)

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农村孩子经常玩一种叫做“嘎拉哈”的游戏,这种游戏不管男女,都可以玩。玩“嘎拉哈”,又叫“欻(chua)嘎拉哈”或者“抓嘎拉哈”、“抓骨子儿”。具体玩法是将四块已经干燥并非常光滑的猪膝盖里的那块活动骨头,做为游戏的玩具。孩子们把“嘎拉哈”撒在炕上,然后把装着沙子或玉米粒的布袋抛在空中,伸手迅速抓起下面的一块或几块“嘎拉哈”后,再用同一只手翻过来接住空中落下布袋。如果接住布袋,手里的“嘎拉哈”不脱落,这一局就算成功,如果没有接住布袋或者接住了布袋,而手里的“嘎拉哈”脱落了,就宣告失败。

那时候,农村人喜欢过年的时候杀猪,杀猪的时候,当父亲的在给猪剔骨头的时候,会把膝盖骨里那块活动的骨头取出来,洗干净后晒干。一头猪可以取出四块这种小骨头,人们管这种骨头叫“嘎拉哈”。但学名叫“髌骨”。

“嘎拉哈”作为游戏的工具,四个骨头面会染上不同的颜色,另外,四个骨头面的形状不完全一样,叫法也不一样,分别称为分别称“针儿”、“驴儿”、“坑儿”、“暴儿”。

玩“嘎拉哈”的时候,一人能玩,两人也能玩,三个人、四个人都能玩,只是人数多少的规则不同而已。当小朋友们聚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听到“哗啦”一声,主玩的孩子会把“嘎拉哈”撒落在炕面上,然后将手中的布袋抛起后,手向下面一伸,就会听到“唰拉”一声,孩子抓起“嘎拉哈”的手又将布袋又接住了。孩子们从先抓一块“嘎拉哈”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到抓两块、抓三块、抓四块,由于“嘎拉哈”散落的面积较大,当抓块数多的时候,就有一定难度,这时就会有人失误。

玩“嘎拉哈”游戏,一般采取记分的办法论输赢,偶尔孩子们也会玩彩头,不过那时候玩的彩头往往都是弹脑壳,即由赢的一方用拇指勾住食指后,迅速将食指弹出,弹在输者的脑门上,发出一声音脆响。

单县香巴拉小孩玩(现在还有孩子玩)(2)

据说,玩“嘎拉哈”是锡伯族的传统游戏,也有人考证是满族人的游戏。笔者下乡时发现,玩“嘎拉哈”的少年根本不分民族,东北过去虽然满人居多,但东北早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而类似“嘎拉哈”的这种游戏在各个民族中的儿童们都可以见到。

笔者小时候在大连生活,大连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城市里的人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嘎拉哈”,但在儿童中有一种“抓石子”的游戏,其玩法和玩“嘎拉哈”的规则基本差不多。笔者在小学二年级时和班级的一个女生邓广萍在教室门口抓石子,被高年级学生围观和嘲笑过,因此,笔者对抓石子的游戏记忆颇深。这说明,玩“嘎拉哈”的游戏很可能是汉族儿童玩“抓石子”的游戏演变的,因为“嘎拉哈”只能从猪身上获得,牧区可以在羊身上取得,在一家一年只能杀一头猪或羊的年代里,要想让所有的儿童都有“嘎拉哈”玩,显然也是不大可能的。那时候,小孩子要是有一幅“嘎拉哈”会引人羡慕的。

由于“嘎拉哈”这种骨头比较光滑,大小适宜,也比较方便,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其实,社会中还有人用铜钱、玻璃球、小铁球、小石球进行抓取游戏。一幅“嘎拉哈”为4块,两幅就是8块,如果把两幅“嘎拉哈”拼到一起游戏,难度就会极大地增加。小孩们虽然很小,他们在长期的游戏中创造了很多技巧,有时候玩得看热闹的人们会感到眼花缭乱。

单县香巴拉小孩玩(现在还有孩子玩)(3)

据说,“嘎拉哈”古已有之。北魏时的鲜卑族不仅爱玩这种游戏,还以“嘎拉哈”当礼品相互赠送。在一些鲜卑人的古墓中发现过有水晶石、铜、玉等雕刻的嘎拉哈,这说明,“嘎拉哈”还被古代的鲜卑人用来作为殉葬品。

玩“嘎拉哈”是一种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手腕、手指小肌肉活动能力及记忆力的有效活动。参与游戏的人不仅要要眼睛观察炕面上的“嘎拉哈”所在位置,还要观察空中布袋下落的速度及方位,在布袋抛起上升时,迅速将记忆中不同位置的“嘎拉哈”抓取其中的一块或几块或全部到手后,要迅速将手心翻过来迎接下落的布袋,还要保证手里的“嘎拉哈”不会因接取布袋而遗落。那些经常玩“嘎拉哈”的女孩,不仅眼快而且手也非常灵巧。

在旧时代,玩“嘎拉哈”还是一些农村少女相互进行交际私聊的活动,旧时代比较封建,女孩轻易不能出门,但邻里之间的女孩相互游戏和交际是不受限制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在一起玩“嘎拉哈”的时候,就可以相互聊天,谈一些不易与男人交流的事情。后来社会虽然发展了,女孩可以和男孩交际了,但受旧传统的影响,女孩与男孩的交际也受限制,因此,“嘎拉哈”就是女生相互交流的游戏媒介。女孩一旦玩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听到“嘎拉哈”撒落和抓取的声音与女孩们笑谈声交集在一起,她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尽情地渲泄各自的封闭情感,谈一些个人的趣事。

单县香巴拉小孩玩(现在还有孩子玩)(4)

如今,农村里养猪的人少了,杀猪的人也少了许多,孩子从小就接触电视机、电脑,有钱的人家孩子还可能很早就接触了手机。孩子不再玩“嘎拉哈”了,特别是每一户人家大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是女孩,家长还要细心保护,根本不敢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如此一来,曾经在民间流行许多年的“嘎拉哈”游戏文化也就渐渐地消失了,现在只有年纪比较大的人还能记住童年“嘎拉哈”带给自己的快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