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除了一堆证就只剩一身胆了(这一生唯有守住)

一个甲子的演出,一生执着于传承,在南阳鼓儿哼传承与普及的路上他“一路小跑”;他是哼鼓儿哼的李国全,他是南阳曲艺界的一个符号……

这一生,唯有守住“鼓儿哼”这一条心

73岁的李国全走起路来仍是一路小跑,好像前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场了:近一个甲子的演出生涯,让这位不遗余力为南阳鼓儿哼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的老曲艺人一直保持着赶场的精神状态,说起话来也神采奕奕。

这一生除了一堆证就只剩一身胆了(这一生唯有守住)(1)

从贫困的农家少年到到省级非遗南阳鼓儿哼传承人,以一个普通演员到拿到“牡丹奖”,李国全的这一生除了曲艺还是曲艺,谈的话题除了鼓儿哼还是鼓儿哼,说起他改革鼓儿哼唱腔增加三弦伴奏而入《河南曲艺史》的往事,说起他分文不取热心传授鼓词技艺的现在,他说着说着就哼唱起来,鼓词声声入耳,一个鼓儿哼艺人的艺术故事就此展开……

从艺一甲子,最自豪是能唱好“鼓儿哼”

1944年,李国全出生在蒲山镇小马营村一个贫困农家。靠父亲东拼西凑的学费上了五年学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父亲无奈地说:“你嗓子好,学唱戏吧,好歹有人管饭!”就这样,自1957年起李国全开始了自己的曲艺生涯。先是在那时的公社业余剧团唱曲剧,接着被原南阳县曲剧团选中唱“三花脸”。1960年又调入原南阳市说唱团学唱大调曲,但两年后因团里缺少鼓儿哼人才被安排到新野拜师学唱鼓儿哼,自此他与鼓儿哼结下一生之缘。

鼓儿哼又称鼓儿词、南阳鼓词,是南阳本地曲种之一,源于南宋时期的道调、道曲。20世纪20年代之前是鼓儿哼的兴盛时期,以镇平县为集中地,主要分布在南阳、社旗、唐河、新野、方城等地。“鼓儿哼是南阳的稀有曲种,其伴奏的主要乐器为一面鼓,加之尾句拖腔哼声较重较长,所以称这种剧种为鼓儿哼。”李国全说,当年他在新野三个月,跟着老师学的是两回四十分钟的《武松赶会》。

从艺几十年,他创作了大量的曲艺作品,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曲艺大赛并获得大奖,但最让他自豪的是“能唱好南阳鼓儿哼”。还是1995年,他表演的鼓儿哼《青山恋》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这可是代表中国曲艺最高荣誉的。

改良鼓儿哼,创新被写入“河南曲艺史”

李国全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也是个想到就做的人,这一点,体现在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原市说唱团团长时,争取资金建设了南阳首个曲艺厅;还体现在他追求艺术创新、不断改进艺术表现形式上。

鼓儿哼,一直是一个演员表演,一手拿犁铧片、一手击鼓。1976年3月份参加省里调演,他排练的是鼓儿哼《实成人》,他觉得一手钢板一手击鼓形式太单调,遂与方城弹三弦的刘建民探讨。先商议加入大提琴伴奏,但被剧团否决。他想到了三弦。他唱鼓儿哼,刘建民三弦伴奏,两人再时不时对口演唱。这种演出形式得到了认可,到省里演出时他和刘建民台上一弹一唱台下掌声四起,“节目8分钟,掌声响了多次,热烈得很。”改新一炮打响,马上被拍板参加晋京调演。在京演出又是一片叫好。三弦的加入,唱腔的改良,强化了演出效果,这个改新被纳入《河南曲艺史》。

但他并未止步。他知道随着时代的变迁,给鼓儿哼注入新鲜元素更利于传承。2012年他大胆尝试将歌舞融入鼓儿哼,2014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上,一曲《陈琳救太子》引起曲艺界关注,“表演结束后,中国曲协主席姜昆还特意跟我合了影呢。”

一心想着传承,“免费教给愿学的人”

李国全为鼓儿哼的传承忧虑着。虽然收了9名弟子但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喜爱鼓儿哼,“我想免费教给愿学的人”。

他的弟子中,有曲艺演员,有商人,有农民。不论哪位弟子,他都倾心尽力,只想把一身所学授予对方。收下一位农民徒弟后,他自己坐公交车到徒弟家,分文不取、尽心尽力教,“我心里着急呀……”不过,令他自豪的是,2012年弟子文华与他人合作的《朱主任赶猪》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牡丹文学奖。

尽管退休多年,但李国全一直很忙,创作了鼓儿哼《南水北调和谐搬迁》《双创赞》……这段时间他又忙着在各县(区)演出自己创作的《爱心铁警》,忙着创作鼓词《脱贫致富奔小康》……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萍


编辑:李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