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文化常识总结13(进阶文化常识总结)

进阶文化常识总结(二)[称谓俗语],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进阶文化常识总结13?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进阶文化常识总结13(进阶文化常识总结)

进阶文化常识总结13

进阶文化常识总结(二)[称谓俗语]

1、“老佛爷”的由来

我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和“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而清代皇帝的“特称”则叫“老佛爷”。

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清朝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2、“皇帝”称呼的由来

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来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实现全国统一,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他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帝王就称为之“皇帝”。

3、​“太上皇”的由来

“太上皇”是皇帝对去世的或已经退位的前任皇帝的尊称。

早在秦王嬴政自封为始皇帝后,便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以表示他对死去的先王的尊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但并未形成制度。

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便衣锦还乡。当他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太公时,太公对他非常谦恭,刘邦急问原因,太公说:“平民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于是,刘邦发布诏书,把自己平定天下都归功于父亲的教训,并认为自己如今当了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尊号,是不合适的,应该尊称父亲为“太上皇”。

4、“陛下”称谓的由来

皇帝或国王常被尊称为陛下,陛,是指宫殿下的台阶。陛下,表示人臣奏事,必须请陛下的近臣转呈,不敢直接惊动皇帝,以示对皇帝的尊敬。同样,对于居住在宫殿内的其他皇族,如太子、公主等,规称为殿下,以示尊崇(对皇后也可称陛下)。

陛下的称呼起于秦始皇。到了唐代,因为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如东阁、龙图阁等,所以又对高级官员尊称为“阁下”。

今天,这些称呼,我们只在外事活动中采用。一般对外宾中的国王、王后称陛下,对王室成员称殿下,对总统、总理等贵宾称阁下。

5、“主席”称谓的由来

古代没有桌椅,人们席地而坐。席地而坐也颇讲究,先铺上房间那么大小的席子叫“筵”,每个人坐的小垫子叫“席”。现在大家常说的“酒席”、“筵席”、“酒筵”意思相近,是从大小不同的筵、席来定名酒宴的。

古人进屋,先脱鞋,再走过筵,坐在席上。入席时,客人有客座,主人中的长辈独自坐在正位或主家席位,叫做主席。 这个称谓于是叫开,慢慢演变成现在的会议主持人,或是国家、团体、公司领导人的职位名衔了。

6、首相溯源

“首相”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18世纪初,由于英王乔治一世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不能参与内阁讨论,于是,财政大臣罗伯特·沃尔波尔就负责起国家的政治事务。在罗伯特·沃尔波尔之前,英国君主自己行使首相的职责,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与组织政府。从罗伯特·沃尔波尔之后,君主的影响力衰退,首相的职务逐渐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导人担任。

从此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变成了国家的形式,首相变成国家首脑。英国政府由下议院中获得最多票数的政党组成,由女王委任该党的领袖为首相。作为政府的首脑,首相要任命约20内阁大臣和约80位国务大臣。他们对政府为集体负责制,同时对其分管的政府部门各自负责。

7、总统制的起源

总统是共和制国家的最高行政元首名称。总统制起源于美国。1787年,刚获得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3个州的代表55人,在费城独立厅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国家行政大权赋予总统,总统任期4年,由各州选举的总统候选人选出;总统是最高的行政首长,又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部长、外交使节、最高法院法官以及政府其他官员;总统还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1789年1月,根据宪法美国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大选,选举华盛顿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总统。

8、驸马的由来

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古时,“驸”指的是马,三匹马拉一辆车,左右两边的马称为“驸”。“驸马”则是掌管皇帝之“驸”的人。汉武帝时开始有“驸马都尉”这种官职,掌管皇帝舆车之“驸”,年俸两千石。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历代驸马即用以称帝婿,只有清代称呼为额驸。

9、古代官职称谓知识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10、“泰斗”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人们常用“泰山北斗”比喻在德行和事业的成就方面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起初,人们把韩愈比做“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如把印度的泰戈尔、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的鲁迅等,称为文学泰斗。

11、“巾帼”

“巾帼”一词最初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它里面记载道:“诸葛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女人之饰。”

在我国古代,巾帼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各式各样。头巾一般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品上面缀有一些珍贵的翡翠和玛瑙。正因为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所以,后人把妇女尊称为“巾帼”。 而把那些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尊称为“巾帼英雄”。

12、“诰命夫人”

在古代,诰和告是近义,把自己的意思告诉给别人称作诰,汉武帝时,用诰来任命百官。从此,诰便成为以上告下的专用字。所谓诰命,就是皇帝赐爵或授官的诏令。明清时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用皇帝的诰命授予,称为诰封。除官员本身,皇帝对官员的先代和妻室也给予荣典。受有封号的贵妇都称为诰命夫人,也称命夫人或直接称为诰命。

13、“鼻祖”溯源

要解释“鼻祖”,首先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字原为“自”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样。古时,“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载:“自,读若鼻。”后来,“自”字作为了人称代词,于是又另造了一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界”,就出现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的本义是“鼻子”,因为人们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再引申为动词“始”。《说文》里有“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这个意义正是从“自”而来。所以,最早的祖先、创始的祖先就称“鼻祖”。

14、“两口子”的由来

据说,乾隆年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相识,二人一见钟情,诗词书信,夜夜往来。

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家伙。某日,石万仓因饮酒过度,不幸酒精中毒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谋杀亲夫。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

一次,乾隆亲临刑部,偶然查阅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顿生怜才之心,当即朱批于卷:“继贤不贤,清贞不贞,不贤不贞,宜当发配。”发配到哪里呢?乾隆颇费迟疑,忽而有了:“流张卧虎口,放曾黑风口。‘两口’离开,自可非礼勿言、勿视、勿动矣!”

张继贤、曾素箴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被人们称为“两口子”。故事流传开来,人们遂将恩爱夫妻称为“两口子”。

15、“结发夫妻”的由来

古往今来,对于美好的爱情和婚姻人们通常有“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结发夫妻”的说法来源众多,其中之一是关于一个皇帝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在登基的前一夜,担心自己的胡子太短会被众臣瞧不起(在古代,胡须的长短被认为是男子才学和胆识的重要标志)而无法入眠。身边的娘娘计上心来,她剪下自己的头发,小心翼翼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的工夫使短胡子成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众臣见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无不惊叹“乃真命天子也”!于是,娘娘剪发接皇帝的胡须的故事为世人称颂。后来人们用“结发夫妻”来表达互助互爱的夫妻间的深挚情感。其二是古时成婚的习俗。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16、“老公”、“老婆”趣话

唐代有一个名叫麦爱新的名士,他嫌弃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再纳新欢的想法,并写了一副上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到后,从中读出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新粮”对“老藕”。并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打动,便放弃了纳妾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道:“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由此诞生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

17、岳父缘何称“泰山”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一次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禅,整个仪式由宰相张说主持。到达泰山后,唐玄宗下圣旨,将所有跟随封禅的官员加官一品。张说假公济私,竟将自己的女婿郑镒连升了四品,使郑镒从九品小官骤然升到五品。

唐玄宗得知此事后,责问张说,张说无言以对。这时,玄宗身边的弄臣黄幡绰说:“郑镒能升官,都是泰山的功劳啊。”从此,人们便将岳父称为“泰山”。

18、“新郎”溯源

“郎”之称, 在古代有多种用法,首先是指青年男子,也作为一般男子的尊称。李白《横江词》:“郎今欲度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其次,“郎”又是女子对丈夫或所爱男子的称呼。古乐府《子夜歌》:“天下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此外,“郎”又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汉朝时,中央官署里侍从官通称为“郎”。到了唐朝,对六品以下的官员通称为“郎”。在官贵民贱的封建社会,百姓尊称这些“郎”为“郎官”或“郎君”。自从唐朝开科取士,凡中了进士的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他们被分到中央官署里任校书郎、秘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称呼新科进士为“新郎官”。

在封建社会,男子娶妻有“小登科”的美称,故人们都喜欢借用“新郎官”这一称呼来美称娶妻的男子。随着历史的变迁,“新郎”便从“新郎官”中逐步简化了出来,并且成为新婚男士的专用名称了。

19、“连襟”溯源

在我国民间,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又称“连袂”。这个俗称与杜甫有关。

杜甫晚年居于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序论起来,两家还是远房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交往甚密。后来杜甫要出峡东,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其中几句是:“孤陋黍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袂连”形容了彼此关系密切,只不过尚未达到后来指的那种关系。

把“连襟”一词移用姐妹丈夫间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 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 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的堂兄甚为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寄予妻子的姐夫,里边有这样几 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 “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了。后来,人们又 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专用称谓了。

20、“傻瓜”的来历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个叫“瓜州”的地方,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憨厚、勤恳,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

21、“海外赤子”的由来

“赤子”一词,古代指百姓。此词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 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还指初生的婴儿。喻其有纯洁之心, 如《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贞观年间,唐太宗举行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 在殿堂前,距离您这么近,万一有狂妄无知的人暗中发射,您没有防备,可 对社稷极为不利呀!”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 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为:我把四海之 内的人都看成了是赤子,真心对待,哪能对宫中值宿的警卫都不信任呢?后 人从中引出“海内赤子”这个词。“海外赤子”就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 现在常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 也成为人们对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

22、黎民百姓的由来

据《山海经》记载,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打败了从南方进犯的黎族。来自黎族的俘虏成了黄、炎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

当时,许多部落都由氏族组成。而黄、炎部落联盟约有100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因而黄、炎部落联盟的氏族就被称作“百姓”。

不过几千年来,“黎民”、“百姓”的原意已经很少有人提起,而只用它们来泛指广大的普通群众了。

23、“东道主”探源

公元前630年9月,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之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请老臣烛之武设法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粗绳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去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之间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就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兵攻打郑国,郑国从上到下都知道保不住了。如果郑国灭亡了对贵国有点好处,我就不来啰唆了。但是你要知道,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贵国要能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很难做到,到头来得好处的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削弱一分。我私下认为是这样的。”秦穆公觉得此言有理。烛之武进一步说:“要是您能把郑国留下,让它作为你们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即‘东道主’)你们使者来来往往经过郑国,万一缺什么,郑国一定供应,这有什么不好呢?我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秦穆公终于被烛之武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可奈何,也不得不退兵了。

后来,人们就用“东道主”来称呼请客的主人。

24、古人对朋友关系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25、古人不同年龄的称谓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可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26、“纸老虎”称呼溯源

“纸老虎”作为现代常用词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外强中干。“纸老虎”一词起源于民间。民间有“纸糊老虎”的工艺造型,这种老虎造型常出现于元宵花灯中以及殡仪队列的纸俑中。人们正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纸糊老虎”实物的启发下,才创造了“纸老虎”一词,才有了“纸老虎”的比喻说法。而把它作为书面语言使用的,最早见于陈独秀的《“纸老虎”探源》一文。后来,毛泽东曾把帝国主义形容为“纸老虎”。

27、女婿缘何称“东床”

“东床”一词用于称呼女婿,始于晋朝。《晋书·王羲之传》上有一个故事说,晋代有一名太尉郗鉴,有一天派门客去王导家为自己女儿择婿。门客回来后报告说:“我把王家的子弟一个个仔细看了,他们都长得出众,读书用功。我去的时候,正逢他们吃饭,这些年轻人一边吃饭,一边说笑,有的还摇头晃脑地吟诗。他们一听说我是奉太尉之命去选女婿的,大家都不出声了,立刻坐了下来,整整衣服,变得端端正正的了。其中只有坐在东床上的一个青年人,仍敞着衣襟,大吃大嚼,好像根本没有听到我是专为择婿而来的这番话似的。”

郗鉴听后说:“这种不做作的人,想必正是一个好女婿。”经他亲自带领门客再次探听,得知那个青年叫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件事流传四方,后来有人便把“东床”用作女婿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28、“黑马”的由来

今天,我们在评论某个异军突起的胜者或爆出的冷门时,常常提到“黑马”。“黑马”一词究竟典出何处、意指什么呢?

原来,1831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出版了一本小说,名叫《年轻的公爵》。小说中描述了一匹黑马,它原被认为夺魁的可能性极小,可在比赛中竟一举获胜。此后,“黑马”就常被用来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

29、中国历代的爵位及称谓

先秦时代

夏商时,从尧帝、舜帝至夏朝,均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而商朝置爵三等,分别是公、侯、伯,无子、男二等。到了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秦汉时期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东汉王国制度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

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魏晋南北朝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案《晋书》记载,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五等爵之公国之制同下等王国,侯国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其余诸爵与开国爵封地称国而封君不治国事,乡侯至关外侯无封邑。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世袭。

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废伯爵、男爵,后复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制:置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国租税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封爵品级:王超品,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官属:王至侯国等置官属。

北齐:置王爵与五等爵,王爵超品,其余诸爵视魏制各降一阶,诸爵皆开国置官属。

北周:初置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五等爵,后据《周礼》改制,置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

隋唐时期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县男、县子。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鬃郡开国侯、鬃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宋元时期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宋朝无世袭罔替的例子。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一万户到二百户,共十四等。食邑数字只是虚衔,唯食实封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实封最多千户,少者百户,每户每月折钱二十五文,随官俸发给,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颇低。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其余国公等爵封赐甚滥。

明清时期

明朝,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由于这种世袭罔替的制度,导致后来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远支宗亲将军、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狱求饱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袭,也有终身者。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主要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奉恩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册封嫡子共二级,分别为世子(亲王嫡子)、与长子(郡王嫡子)。

除了清初受封的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以及后来的雍正时怡亲王胤祥、同治时恭亲王奕?光绪时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国君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领导者。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人们对君王的称呼有所不同。比如夏商周时,人们以“后”、“王”、“天子”、“天王”等来称呼君王。战国时期,“皇”或“帝”成为了人们惯用的对君王的称呼。等到秦王嬴政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时,他觉得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称自己为“皇帝”,开始了秦朝的统治。自此开始,直到辛亥革命为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国君一直被称为“皇帝”。在少数民族中,匈奴称首领被称为“单于”,首领的妻子为“阏氏”。其余的乌孙称国王为“昆莫”,高车称国王为“侯娄訇勒”,吐蕃称“赞普”,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则称“可汗”,简称“汗”。

主席

古代的中国没有桌椅,人们通常是席地而坐。其中先铺上房间那么大小的席子叫“筵”,每个人坐的小垫子叫“席”。每当古人进屋,他们先脱鞋,再走过筵,最后坐在席上。当今广东人经常将“埋位”称为“入席”,便是古代中国席地而坐的遗风。古时客人入席时有客座,而主人中的长辈独自坐的正位被称为主席。

中国人发明了“主席”一词,随后流传到世界各地。清朝末期留学生又将“主席”一词引回中国。不过,西方较早有凳子和椅子,他们也没有席地而坐的习俗,把“主席”翻译成外文,便由坐在主家席位,译成“椅上人”(Chairman)了。这也符合外国古代习惯,他们古时宴请或开会,主持之人坐于高背大椅,其他客人坐于长凳,同中国的主席客席吻合。中国席地而坐历史很长,但真正有椅子,最早记载在唐代。

太上皇

“太上皇”的称谓最早源于秦始皇,当年他曾经追尊自己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不过历史上真正最先当上太上皇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秦朝末年,楚汉争霸,刘邦在与项羽的较量中最终得胜,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自刎乌江。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要前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有一天,当他如同往常再去拜访时,只见父亲身穿旧袄,手拿扫帚,对儿子毕恭毕敬。这让刘邦很是为难,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父亲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刘邦为此苦恼不已,究竟怎样才能即使自己得到尊重又对父亲不失礼度。后来,一位大臣得知汉高祖刘邦的烦心事后,便上奏建议刘邦效仿秦始皇,尊称父亲为“太上皇”。刘邦听后喜出望外,马上进行大典,封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从此皇帝的父被称为“太上皇”,历代一直沿袭下来。

陛下

众所周知,古代封建社会的臣子们称皇帝为“陛下”。“陛下”一词本来是既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

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这是古代历史文献中首次提到“陛下”。随后,它便成为人们对皇帝的直接称呼,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谥号

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者有地位的人士去世后,为了褒善贬恶,朝廷对他们生平给予的称号。远古的中国早在周朝和春秋时期便广泛实行谥法制度,到了秦始皇他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直到西汉时期,谥号制度才得以恢复。

对于谥号的称谓,谥法均有规定。其大致分为三类:其中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批评的有:炀、厉、灵等;属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罪恶滔天的皇帝的憎恨,还提出了恶谥的称谓。比较典型的是周厉王。其中“厉”字的含义为杀戮成性、陷害无辜。

谥法制度的要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其次谥号要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基本上等于盖棺定论。

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称字

称字是古人幼时的命名,古人每当男女成年即男达到20岁、女达到15岁时便取字,其中字和名在意义上有着相关的联系。其中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比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又名为屈平,文学家司马迁又叫司马子长,田园诗人陶渊明又名为陶元亮,“诗圣”李白名为李太白,“诗圣”杜甫为杜子美。唐宋八大文学家中,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30、社交称谓

初次见面道“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陪”;赠送作品用“斧正”。

31、常用熟语汇总

1.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丧失信心,麻木不仁。

2.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但是感情不能专一。

3.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4.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5.碍面:怕伤情面。

6.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安定与危难可以相互转化,灾祸和幸福可以相互促成。

7.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8.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形容人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9.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10.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11.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12.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13.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14.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15.拔赵帜立赤帜: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16.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指要杀人见血、动手拼命。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17.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1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1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比喻各具特色的事物一同出现,或同一事物以不同的方式同时进行。

20.百思不得其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形容眼见比耳闻更可靠。

21.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22.百闻不如一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23.百星不如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24.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势力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也指某种恶势力被摧垮后余孽尚存。

25.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26.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27.版版六十四:每块铸版都是铸出六十四文钱。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28.半斤对八两:古代一斤等于16两。表示二者水平、实力相当。

29.半吊子:指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或知识不丰富、技术不熟练的人;或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

30.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31.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32.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33.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整天吃饱了饭,一点心思也不用。形容无所事事。

34.饱暖思淫欲: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

35.爆冷门:在某些方面出现意料不到的事情。

36.变色龙:比喻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37.卑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38.卑之无甚高论: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39.杯酒释兵权: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40.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41.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42.毕其功于一役:形容一个举动就可以完成全部事情。

4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那是一种是非观念,这也是一种是非观念。指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就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

44.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或自己欺骗自己。

45.闭门羹:泛指关门不见客人,也指造访时主人不在家。

46.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原意为只要按照统一的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车,也符合标准。现比喻脱离客观实际,只凭主观做事。

47.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48.鞭长不及马腹: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49.表壮不如里壮: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50.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51.冰炭不同炉: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52.病急乱投医: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53.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shān):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54.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55.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56.不得其门而入:找不到门径进入。比喻处理问题不知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57.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58.不得已而用之: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59.不登大雅之堂:大雅:高贵典雅。不能登上高雅的厅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有时也谦称自己的作品。

60.不法古不修今: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61.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62.不分青红皂白: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63.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64.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65.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6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67.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68.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69.不能赞一词(辞):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70.不念僧面念佛面:不看僧面看佛面。请求帮助或请求宽恕时的用语。

71.不怕官,只怕管: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72.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对儿子、儿媳的日常拌嘴应装听不见,不要过分计较,否则就当不好公婆。

73.不期然而然: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74.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7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7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77.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78.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是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79.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80.不问青红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81.不幸而言中: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82.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83.不以规矩,不能方圆: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84.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85.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8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87.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88.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无耻到极点。

89.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

87.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88.不知者不罪: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89.不自由,毋宁死: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90、不足为外人道: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91.布袋里老鸦:比喻虽然活着,但像死了一样。

92.步步生莲花: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93.杯中物:杯子中的东西,指酒。

94.百世师:品德学问可以作为百代的表率。

32、熟语故事会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它们之间明争暗斗,暗中较量。有一天,蜀国丞相诸葛亮应约到东吴作客,他特意为吴国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实际上诸葛亮在暗中掂量东吴,试探东吴有没有实力来造塔。那塔高度要求严格,仅仅顶上的铜葫芦就得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对于这一难题,孙权心急如焚,他马上召集贤臣商量对策,虽然后来寻到冶匠,但缺少的是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于是孙权在城门上贴榜招贤。过了一月,事情仍然没有实际进展。而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一边直摇鹅毛扇子一边扬扬得意。

吴国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相貌丑陋,目不识丁,平日人们习惯称他们为丑皮匠。当他们听说吴国孙权因找不到合适的制作铜葫芦的人选而苦恼,蜀国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时,心里不是个滋味。于是他们商量要为吴国争口气,他们花了整整三天三夜的工夫,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他们再用牛皮开料,一锥一锥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沙里。没想到这个办法果然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一起合作,他们的智慧加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拍马屁

明朝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野心十足,挖空心思往上爬,以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有一天,他在马背上正玩得兴奋不已,这时他猛地一想:骑马是我的长处,我何不在皇上面前露上一手呢?于是他回到宫中,向熹宗皇帝奏请进行跑马比赛。结果他的要求得到了皇帝恩准,下旨京城里的百官到校场赛马。

到了比赛的时候,魏忠贤急于参赛来表现自己,在第一拨赛手就闪亮登场,来参加比赛。当马飞速上了跑道,魏忠贤在马屁股上轻轻拍了三下,那马就像得到指令,箭似的跑到最前边。他越是轻拍马屁股,马儿越跑得快。最后,魏忠贤战胜了所有的对手,得到了第一。

熹宗皇上亲眼目睹了全部过程,龙颜大悦,对魏忠贤说:“魏爱卿常在联的左右,联却不知爱卿马术如此高明。今日见你在马上精彩表现,并未扬鞭,你的马为何能跑到前边去呢?”

魏忠贤上前一步,跪地说道:“启禀皇上:别小看这马是个畜生,其实很通人性,赛马时,只要想方设法使它舒服,别可拗着它的性子来;轻拍屁股,马感到舒服了,再叫它做什么,它都愿意了,即使不用扬鞭,它也能跑到前边去。”熹宗皇帝点了点头,说:“这样说来,要想叫马跑得快,不用他法,只拍马屁就可以了?”魏忠贤连忙应声道:“正是。”

从此,魏忠贤深得皇上赏识,成为了秉笔太监。从那以后,人们用“拍马屁”来专指那些投机钻营、谄媚奉承的卑劣行径。

莫须有

南宋时期,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但他受到秦桧的迫害含冤而死。因此,秦桧受到众人的唾骂。当时大臣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谋反,有什么证据?”秦桧吞吞吐吐地说:“其事体莫须有。”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事情恐怕是有的吧!韩世忠反问道:“这‘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服天下呢?”从此后人便以无中生有地罗织罪名、诬陷好人称为“莫须有”。

不倒翁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人叫卞和,他十分有眼力。有一次,他在荆山脚下采了一块璞玉。这块玉表面看来十分一般,但他认定这是一块难得的宝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让一个玉工进行辨别,问玉工这块璞玉真假与否。玉工看了一眼便认定那不是玉,而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勃然大怒,认为卞和以石充玉来欺骗他,命令人砍断卞和的左脚。

后来,楚武王即位,缺了左脚的卞和又来献玉。玉工仍说璞玉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下他的右脚。等到楚文王即位,卞和仍不死心,跑到荆山脚下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述说世道不公,真假不分。他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楚文王知道后,叫人请卞和持玉进宫。文王问他之所以哭,是不是因为因失去双脚而感到委屈。卞和答道他的悲伤不是因为失去了双脚,而是为了那些真假不分的人难过。楚文王见卞和言辞诚恳,并无假意,于是命人把那块璞玉剖开,果不其然里面是一块稀世的美玉。楚文王为卞和敢于坚持真见的精神所感动,对他赞不绝口:“真不倒翁也!”

此后这块玉被命名为“和氏璧”。“不倒翁”一语也由此而来。不过,它的意思有所变化,它指的是为人东倒西歪,没有立场,怎么折腾也不倒。

马大哈

20世纪50年代有段名为《买猴子》的相声风靡全国。它讲的是一位百货商店的职工马大哈,他填写了一张采购单,本来要通知“到(天津市)东北角,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他将其错写成“到东北买猴儿五十只”。于是采购员上演了一出按照单子全国各地去买猴儿的闹剧。在运输的过程中猴子上蹿下跳,笑话百出。后来人们以“马大哈”来形容某些人马虎和漫不经心的工作作风。

三生有幸

一天夜里,皇帝身边的一位侍从官梦见一位坐在悬崖下打坐的老和尚烧着一炷香,那香冒着微微青烟。侍从官站在旁边沉默无语,老和尚说道:“施主啊,这是你前世许下的香缘:眼前这一绺尚存的香烟,说明施主已经度过了三生。第一生是你在唐明皇时候,当过剑南巡抚大使;第二生是你在唐宪宗时,当过西蜀元帅府的书记官;第三生便是你现在正在做的官。”由于这个传说说明此人三生都很幸运,所以人们将它概括为“三生有幸”,用其来表示说明极其幸运。

千岁归鹤

相传有个名叫丁令威的人来自辽东,他苦心在灵虚山上学道,化为仙鹤回到辽东,落在城外的华表柱上。一个少年看见天空中有一仙鹤,便准备举起弓箭进行射击。仙鹤察觉后立即飞起来,一边徘徊在天空,一边说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仙鹤说完便向高空飞去。后来人们用“千岁归鹤”来形容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天女散花

佛话故事中,有一位天女,为了试探正在进行佛事的人诚不诚心,她在菩萨和弟子身上撒鲜花。那鲜花落在菩萨身上,就滚落在地,而落在弟子们的身上,却粘住不动了,说明弟子们的道行不深。后以“天女散花”比喻大雪纷飞或从空中散落杂物。

东道主

春秋时期,晋国在晋文公执政时期国力日益强大。每当想起自己流亡在外受到郑国无礼的待遇,晋文公总是痛恨在心。同时,当时的郑国对晋国存有二心,与楚国暗中实行联盟,于是晋文公联合秦国一起发兵攻打郑国。郑文公得知晋、秦联军已打到城下,着急万分但又苦无对策。这时郑大夫佚之狐向他建议派大夫烛之武去离间晋秦两家的关系,于是他们在夜里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头吊出城外。于是烛之武来到秦军营寨拜见秦穆公,烛之武说道:“如今秦、晋两国的大军已包围了我国的都城,郑国的军民已意识到国家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了,对贤君有帮助,也不妨请贵国大军来灭就是了;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秦国在西,郑国在东,中间隔着个晋国。郑国灭了,秦国隔着晋国来把守,怕是挺难的;那又为何帮助晋国来扩大地盘呢?晋国的领土大了,秦国领土相对就小了,这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如果贤君不来攻打郑国,而是与郑国结成友好,将来贵国一旦有使者往东边来,郑国就成了东道主,郑国会好好安排秦国的使者在东方道路上的人吃马喂,这对秦国是有好处的。说起晋国,它是贪得无厌的,如果灭了东方的郑国,将来必定转向西方开疆拓土,去占领秦国,请贤君三思而后行啊!”烛之武这番话条条有理,让秦穆公大受感动,佩服不已,于是他决定立即与郑国订立友好条约,班师回国。后来人们便用东道主来称呼各种事情的主办方。

狼外婆

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小羊的妈妈外出有事,它将小羊兄弟留在家中,并且叮嘱它们要注意安全。一只老狼得知羊妈妈不在家中后,就假装打扮成为小羊的外婆,到了小羊家门口。它一边敲门一边学着羊外婆的声音叫门。聪明的小羊一听就知道这声音不对,这一定是老狼假扮的外婆,于是小羊灵机一动,它让外面的“外婆”将尾巴从门缝伸进来看看。老狼信以为真,将自己的尾巴伸了进去。让它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羊用斧子砍断了老狼的尾巴。最后老狼疼痛难忍,落荒而逃。后来人们将那些用心险恶而假装善良的人称为“狼外婆”。

杀风景

“杀风景”就是破坏风景,使人扫兴。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经列举了好多杀风景的例子,如,赏花时碰上官老爷喝道;面对盛开的鲜花掉眼泪;往青苔上铺席子;大斧子砍光了翠绿的杨柳;在花枝上晒裤子;背着很重的行李去游春;往石笋上拴马任其便溺;在月亮地里烧荒火;在有歌伎表演的宴会上说粗话和庸俗事;在果园里种菜;背靠大山盖楼;花架底下养鸡鸭……

马虎

宋朝有位画家远近闻名,然而他平时做事总是稀里马虎,只有他头脑清醒时画出的画才会充满韵味。不过他平时还经常受到别人的请求而作画。

一天,他的一位朋友要求他画一张虎的画。他答应后,便专心致志做起画来。当他画好虎头后,又有人来找他画马。他立即答应了人家。但是这时他又犯了糊涂病,在虎头的后边直接画了个马身子和马尾巴。

当两个求画的人前来要求拿走画时,他们发现这幅画既不是那位所要的虎,也不是这位所要的马,他们一齐问画家这究竟画的是什么。这时画家才把画端详了一番,觉得确实有点问题。可是,他平时糊涂惯了,不肯当面认错,自我解嘲地说:“是呀,画的是什么呢?叫虎不是虎,叫马不是马,就算是马马虎虎吧!”两个求画的人说:“这也不是我们要的画呀!”于是画家分别为他们画了画。当他把虎画完后,二儿子又指着墙上的画问:“这上面画的是什么?”当时,画家正在画马,顺口告诉儿子这是马。

后来,大儿子上山打猎,他原本看见一匹马,却把马当成老虎来射杀。马的主人要求赔偿,画家吃了大亏;二儿子上山看见老虎,以为那是马,撵着要骑,结果被老虎吃掉了。画家痛失犬子,悲痛欲绝,写了这样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像马又像虎。大郎依图射死马,二郎依图喂了虎。而今痛烧马虎图,我劝诸君勿马虎。”从此“马虎”一词就用来形容那些办事糊涂不认真的人。

东西

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和盛温如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往来。这一天,朱熹出门,要找盛温如闲聊。刚到盛温如的家门口,就见他从家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个篮子。朱熹上前问道:“你这是要到哪里去?”

盛温如说:“不上哪儿,要去买点东西。”

朱熹取笑道:“怎么不去买‘南北’,非要买‘东西’呢?”

盛温如也笑道:“我这篮子只能装‘东西’,不能装‘南北’。”

朱熹问道:“我倒要看看,你这篮子为什么只能装‘东西’,而装不了‘南北’。”

两人并肩而行。盛温如说:

“你不信是不是?让我说给你听:古人以五行来与东、西、南、北、中相对应,东为金,西为木,南为水,北为火,中为土。这‘金’和‘木’可以装到篮子里,‘水’和‘火’可就装不了啦,所以,只能买‘东西’而不能买‘南北’呀!”

朱熹想说:如果我拿上个铁桶,不是就可以买“南北”了吗?又一想,古人不大可能花钱去买水买火的,便应声道:

“东西就东西吧,我与你同去。”

“东西”一词,便由此而来。这是一个民间传说。

腹稿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少年时就充分显现他过人的才华。相传他平时写作时有这样一个习惯:起初只是慢腾地研墨,不做精心思考,等他研上几升墨后便大量喝酒,喝足后又大被蒙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开始构思。等到他胸有成竹时,便猛然爬起,一气呵成,写好的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后人将王勃的这个写作习惯叫做“腹稿”,后来“腹稿”逐渐演变为写文章之前的酝酿、构思过程。

吃醋

房玄龄是唐初大臣,因协助李世民谋划大业、帮助他取得帝位,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赏识。贞观年间,任房玄龄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还封他为梁国公。

相传李世民为了感谢房玄龄对他的忠心,打算送他美女。房玄龄怕夫人反对,不敢接受。李世民看他挺为难,就派皇后去做工作。房玄龄的夫人死活不同意。李世民动了点脑筋:他叫人往房家送了一壶酒,说:夫人再不应允,就把这壶酒喝下去吧!

房夫人一听,知道这是一壶毒酒,皇帝要让她去死。她面不改色,镇定自如,从容装扮了一番,拿过毒酒就喝。喝完了,静静地躺在床上等死。可是,等了好半天,竟没有反映。房玄龄得知了真相,为夫人的刚烈所感动,对她说:

“夫人,你起来吧,皇上给你喝的是米醋,而不是毒酒。”

房夫人这才坦然地坐起来。从此,“吃醋”成了典故,形容男女私情上的忌妒心。

聚宝盆

历史上传说明代有个人名叫沈万三,他的家里藏着一个聚宝盆,这个盆是十分奇妙的:只要他的妻子往盆子里放点什么东西,通常放得少,出得多,常常是隔了一宿,盆里的东西就满了。别人把盆子拿去试了试,却不灵验。明太祖朱元璋听说这件事,把盆子拿皇宫里验证,也不好使,只好退回沈家。民俗中把聚宝盆看成是储存财宝的器物。

孺子牛

相传齐景公特别疼爱他的小儿子荼,于是经常装成老牛,让荼骑在他的身上。有一次,齐景公装扮成老牛,嘴里叼着一条绳子,让荼牵着走。由于荼年纪太小,走路不稳,稍不留心便摔倒在地,景公的门牙一下子被拉折了一颗。孺子,即小儿。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甘心为他人做事。

懒妇鱼

从前杨家有位媳妇,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投河而死。她死后变成一条鱼,人们可以用它的油脂来点灯,但只能用作娱乐,不能用来劳作,只有在它的灯光下下棋、弹琴,它才会光明灿烂;如果在它的灯光下织布,它就昏暗不亮,于是人们称它为“懒妇鱼”。

花解语

有一天,唐明皇李隆基带着众多皇妃贵戚在太液池赏荷花。当他们行至池中时,荷塘上绿叶层层,白莲盛开,这美景受到赏花人们由衷的赞美。于是唐明皇指着杨贵妃对左右的人说:“你们看,这真是知道我心意的解语花啊!”后来“解语花”逐渐演变为“花解语”来形容花解人意,情景交融。

敲竹杠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鸦片屡禁不止。为了严加缉查,官府在水陆码头上亲自设卡。为了蒙混过关,贩卖鸦片牟取暴利,走私商人经常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加以隐藏,有时他们把大烟土装进划船用的竹篙里,通过水路运往各地。

一天,一艘商船来到绍兴码头,缉私的官员马上跳上船去,船底上下搜了个遍,也没发现什么异常。有一位老谋深算的绍兴师爷,也跟着官员来到船上。他端着烟袋,一面抽烟,一面琢磨私货藏在哪里。他抽完了一锅烟,不经意地走到船头,往竹篙上磕烟灰。一听那个动静,竹篙里有东西。这可吓坏了船主,瞅人不见,急忙把师爷拉进船舱,往师爷怀里塞银子。一边塞,一边点头哈腰地说:“请多多包涵,多多包涵,可不要再敲竹杠了!”

后来“敲竹杠”便成为勒索钱财的代名词。

33、常用成语汇总

爱屋及乌: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安邦定国:邦:泛指国家。使国家安定巩固。安民告示:安定人心的布告。现也指把要商量的或要办的事情预先通知大家。

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安营扎寨: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蹚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半壁江山: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傍人门户: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百尺竿头:比喻达到很高的境地。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背道而驰: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卑躬屈膝:卑躬:低头弯腰;屈膝: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变本加厉: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病入膏肓: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并行不悖:悖:违背,抵触,矛盾。同时进行,互不冲突。

彬彬有礼: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后引为文雅。文雅而有礼貌。

比比皆是:比比:到处。皆:都。到处都是。形容某种东西或某一类人很多。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架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后用以形容创业的艰苦。

比肩继踵:比:并。踵:脚跟。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敝帚自珍: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变幻莫测: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不卑不亢: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那样的人并不少。

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不骄不躁:不骄傲,不急躁。

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须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不可名状: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不失时机: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不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不修边幅: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不肖子孙:不肖:不像,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步步为营: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拨乱反正: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暴戾恣睢: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拔山扛鼎: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胜枚举: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布衣蔬食:蔬食:粗食。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清苦。

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仓皇失措:仓皇:匆忙而慌张。措:安置,处理。因匆忙慌张而举动失常,不知怎么办。亦作“仓忙失措”、“周章失措”、“仓皇无措”。

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动统治者随意虐杀人民。

插科打诨: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层峦叠嶂:层峦:山连着山;叠嶂:许多高险的像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惨无人道: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缠绵悱恻: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陈词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惩前毖后: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奇制胜:奇:奇兵,奇计;制:制伏。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出尔反尔: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

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粗枝大叶: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促膝谈心: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

措手不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蹉跎岁月: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绰绰有余: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

彻头彻尾:彻:通,透。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

痴心妄想: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超群绝伦: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诚惶诚恐: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吹毛求疵: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摧枯拉朽: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穿凿附会: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

长吁短叹:吁:叹息。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

传宗接代:宗:家族。代:后代。传延后代。指子孙一代一代传下去。

唇枪舌剑:舌如剑,唇像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辞锋利,像枪剑交锋一样。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大有裨益:裨益:益处、好处。形容益处很大。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戴罪立功:带着罪过或错误去创立功勋,以功赎罪。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倒打一耙:《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得不偿失: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得陇望蜀: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掉以轻心:掉:摆动;轻:轻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喋喋不休:喋喋:形容说话多;休: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大放厥词: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辞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34、成语故事会

1.一鸣惊人

历史上楚庄王即位后,三年内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大臣伍举心急如焚,进宫晋见楚庄王,他对楚庄王说:“大王,我有个谜解不开,想请您猜一猜。”楚庄王说:“您就说吧!”

伍举说道:“南山上有一只鸟停在上面三年来既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何原因?”楚庄王沉思后,回答道:“那鸟为了让翅膀长得硬朗些,所以三年不飞;为了熟悉周围的情形,所以三年不叫。不要看它平时不飞,它一旦飞起来就直冲云霄;不要看它平时不叫,它一旦叫起来就让人吃惊。请你放心吧,我知道您的意思了。”半年之后,楚庄王开始过问国家大事,他大刀阔斧,废除不合时宜的旧法令,制定适应当前的新法令;罢黜不称职的大臣,任命有才华的能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楚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楚庄王也成为各国君主的首领。

从此以后,后人便用“一鸣惊人”来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忽然有了让人吃惊的表现。

2.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达成协议,魏王将自己的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抵押,由大臣庞葱陪同前去。庞葱在临行前,对魏王说:“大王,请问如果有人报告你说:一只老虎来到大街,你信不信?”魏王回答说:“这绝对是假的。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问:“假如两人同时说一只老虎在街上,那你信不信呢?”魏王回答说:“既然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如果三个人都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那你会怎样?”魏王回答说:“如果大家都这么认为,那我只有相信了。”庞葱说:“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这是众人皆知的不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如果三人一起串通,说法一致,那么大街上的老虎就便成为真的了。我想邯郸跟大梁(魏国的都城)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背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自己明察才好。”魏王点头说:“我知道了,您放心去吧!”于是庞葱陪着魏王的儿子前往赵国。后来果然不出庞葱所料,许多人在大王前说庞葱的坏话,魏王最终听信谗言,决定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便是来自这个故事。它的意思是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3.庖丁解牛

相传,魏惠王看庖丁宰牛。只见庖丁手握刀子,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肉一块一块割下来,甚至连每一块骨头都分得清清楚楚,而且骨头上连一点儿肉都不带。魏惠王对庖丁十分赞赏,问道:“你宰牛的本领怎么会这样高?”庖丁说:“其实这很简单,因为我将牛的肉和骨头的长法熟记于心。刚开始,我的眼里是一条整整的牛;三年后,我所看到的就不只是一条整牛了,而是一块一块的肉和骨头。于是我顺着肉和骨头的长法割肉当然不费什么力气了。”

魏惠王认为庖丁说得太神了,说:“这也得把刀子磨得快点儿才成呀!”庖丁不由得笑了出来,说:“大王,您以为我这刀子是新磨的吗?是的,一般宰牛的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子,因为他们老是用刀子去砍骨头。宰牛的能手一年只要换一把刀子,因为他们只用刀子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子已经用了十九年,还像新开口的一样锋利。本来嘛,刀子的口非常薄,而肉和骨头之间又有很宽的缝道,把这样薄的刀口插进这些缝道里去,还非常宽余。我只要看准了缝道,不慌不忙地把刀子轻轻地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落下来了。”

魏惠王听了,点头说:“你说得真有道理!”

“庖丁解牛”这个成语便是从以上这个故事中得来的。其中“庖丁”原本是“厨师”的意思,这里借用作为人名。“解”是把肉和骨头分开来。如果一个人办事有条不紊,颇有经验,那么便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他。

4.苛政猛于虎

孔丘就是孔子,是春秋时候人。孔丘常常乘着马车,带着学生,到各处去游历。有一天,他们经过泰山附近的荒郊,看见有个妇女坐在一座坟旁边哭,哭得非常伤心。那座坟还是才堆起来的。孔丘看了这样的情景,心里很同情,就叫他的学生子路去慰问那个妇女。

子路走到坟前,对那个妇女说:“大嫂,您哭得这样伤心,好像心里有很大的怨气。”

妇女一边哭一边说:“是呀!几年前,我的公公让老虎给咬死了。前年,我的男人让老虎给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又让老虎给咬死了。”

孔丘听到这里,忍不住问:“这儿常常有老虎伤人,您为什么不搬到别处去呢?”

妇女回答说:“这儿不受官家管,不用给官家当差,也不用给官家交税。”孔丘叹了口气,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说:“孩子们记着吧,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凶暴(苛政猛于虎)呢!”“苛政猛于虎”中的“苛政”指沉重的劳役和捐税;“猛于虎”是说比老虎还凶暴、还厉害。通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反动政府对人民的沉重的压迫和剥削。

5.杯弓蛇影

晋朝时候有个人叫乐广,他很会说话,能够用道理来说服人。

乐广有个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谈天。可是有一回,那位朋友接连一个多月没上乐广那儿去。乐广有点儿不放心,派人去打听。派去的人回来说,那位朋友病了。原来上回他在乐广这儿喝酒,看见酒杯底上有一条小蛇,当时心里就有点儿不舒服,可是酒已经喝下肚了,回到家里果然害起病来。

乐广听了,心里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走到上回喝酒的地方四处察看,猛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漆着一条小蛇。他立刻明白了,就派人去请那位朋友来喝酒,说能治好他的病。

那位朋友勉强来了。乐广仍旧请他喝酒,让他坐在上回坐的老地方。那位朋友心里本来很疑惑,朝酒杯里一看,嘿,那条小蛇还在酒杯里呢,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乐广指着墙上的弓,笑着说:

“你别犯疑了,酒杯里没有什么蛇,这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把墙上的弓摘了下来,酒杯里的影子果然不见了。那位朋友的恐惧立刻消除了,病也就好了。

“杯弓蛇影”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用来比喻虚幻的并无必要的恐惧,如通常说的疑心病。

6.金玉其外

明朝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保藏柑子。他保藏的柑子经过了一个冬天一个夏天也不会烂,柑子的皮还滋润得像玉一样,颜色黄灿灿的,好像金子。柑子的价钱虽然提高到十倍,大家还争着买。有人向他买了一个,才剥开皮,一股臭气直冲脑门,再看里边的瓤,已经干得像破棉絮一个样了。买客很不高兴,责问卖柑子的人说:

“你的柑子只好装个样子,叫人买去到底是祭鬼神用呢,还是请客人用?难道你就拿皮色好看来欺骗人吗?这样做生意真是太不老实了!”

卖水果的人笑了笑,回答说:“这个生意,我已经做了好些年了,我就靠它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也没意见,为什么单单您这位先生这样不满意呢?天底下欺骗人的多的是,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您不想一想,如今那些腰里佩着兵符(调动军队用的凭证),坐在虎皮椅子上的人,耀武扬威好像是保卫国家的人才,难道真有孙武和吴起(两个人都是古代的军事家)那样带兵打仗的本领吗?那些头上戴着纱帽,腰里围着玉带的人,神气活现好像是管理国家的人才,难道真能建立伊尹和皋陶(两个人都是古代的政治家)那样的功绩吗?盗贼到处都是,他们不知道防御;百姓困苦到极点,他们不知道救济;官吏胡作非为,他们不知道禁止;道德法律败坏,他们不知道治理;他们整天不干事,耗费了公家粮食,不知道羞耻。看他们坐在大衙门里,骑着高头大马,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醺的,个个高不可攀,叫人看了敬畏,可是哪一个不是外表像金像玉(金玉其外),里边是一团破棉絮(败絮其内)呢?您这位先生怎么没看到这些人,光看到我的柑子呢?”

卖水果的人借着柑子,把封建官僚痛骂了一顿。买客听了不再做声了。

“金玉其外”和“败絮其内”常常连在一起用,意思就是外表好看,内容是一团糟,除了用来形容这样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这样的东西。“败絮”是“破棉絮”。

7.望洋兴叹

秋天,连下了几场大雨,大小河流里的水都直向黄河里灌。黄河的水猛涨起来,淹没了河中的沙洲和两岸的洼地。人们站在这岸望不清那岸,只见滚滚的波涛。黄河的神名叫河伯,他得意极了,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他这儿来了。

河伯站在波涛上,顺着河水一直流到了东海边上,只见水天相接,分不清哪儿是边际。河伯仰着头一望,不由得感慨地说(望洋兴叹):“原先以为天下谁都比不上我了,今天才知道海是这样无边无际。要是不到这儿来看看,我就永远要惹那些有见识的人讥笑了(贻笑大方)。”“望洋兴叹”原来的意思是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在常用来表示看到一件事情的规模非常大,感到自己没有力量把它完成,因而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洋”是抬头远望的样子,“兴”是“发生”,“叹”是“感慨”。“贻笑大方”的意思是惹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讥笑。“贻”本来是“赠送”的意思,把笑送给别人,就是惹别人笑的意思。“大方”指有学问有见识的人。

8、病入膏肓

晋景公病了,请了许多医生诊治,不但不见好,病还越来越重。秦桓公知道了,特地派一位名叫缓的医生到晋国去给晋景公治病。晋景公日夜盼望缓快点到来。有一天,他梦见从他鼻子里钻出来两个一寸来长的小人儿,站在他的枕头边上谈起话来。

一个小人儿说:“你听说了吧,秦桓公派缓来给晋景公治病哩!”另一个小人儿回答说:“怕他干吗,量他也拿咱们没有办法!”先开口的那个小人儿又说:“缓可是个很有本领的医生呀!你说咱们躲在哪儿最好。”

另一个小人儿说:“放心好了,咱们只要躲在横膈膜的上面,心脏的下面,他就没法治咱们了。”

正在这时候,忽听得有人喊:“秦国的医生到了!”两个小人儿连忙钻进晋景公的鼻孔里去了。

晋景公睁开眼睛,真的有人报告说秦国的医生到了。他吩咐立刻请医生进来。那位秦国的医生看了看晋景公的脸色,又仔细给他把了脉,最后摇摇头说:“大王,您的病没法治了。病如今在横膈膜的上面,心脏的下面。动手术吧,这个部位可动不得;吃药吧,药力又达不到这个部位。大王,您的病没法治了。”晋景公想起了方才的梦,点点头说:“您说得对,真是个好医生!”

没隔几天,晋景公果真死了。

“病入膏肓”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膏肓”就指横膈膜和心脏之间的部位。故事当然是个传说,这个成语可经常有人用。病重得没法医治,事情糟到没法挽救,人的品德坏到没法教育,都可以说是“病入膏肓”。

“二竖为虐”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过去喜欢玩弄笔墨的人常用它来代替“害病”。“竖”是“小人儿”,“为虐”是捉弄人、害人的意思。

9.涸辙之鲋

庄周就是庄子,是战国时候人。他因为家里很穷,有一回跑到监河侯那儿去借粮食。

监河侯满口答应,说:“好吧,我就要收租了。等收了租,我借给您三百斤粮。您总该满意了吧?”

庄周很不高兴,就打了个比方回答他说:“方才我来的时候,半路上听见有人唤我。我向周围看看并不见有人,只见大路上有一条车轮碾出来的小沟,小沟里有一条鲫鱼,原来正是它在唤我呢!我问它:‘鲫鱼呀鲫鱼,你唤我干吗?’鲫鱼说:‘我的老家是东海。您能不能给我弄一小桶水来,让我好活下去。’我说:‘好吧。我正要到南方去,让我把西江的水给您引过来。您总该满意了吧?’没想到鲫鱼生起气来,对我说:‘我离开了水,渴得受不住了,只要一小桶水就可以活命。照先生这样说,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铺子里去找我吧。’”

“涸辙之鲋”就是从庄周打的比方来的。“涸”是“水干掉了”,“辙”是车轮在路上碾出来的痕迹,“鲋”是“鲫鱼”。通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在困难之中迫切需要救济的人。

10.嗟来之食

齐国大饥荒。有个人叫黔敖,他煮了一大锅粥,摆在大路边上,救济挨饿的人。有一个人饿得有气没力,跌跌撞撞地从大路那头走过来。黔敖看见了就大声吆喝说:

“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那个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所以饿成这样了!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哪!”黔敖才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好,赶忙道歉。可是那个人怎么说也不肯吃,终于饿死了。“嗟来之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用恶劣的恩赐态度给别人的东西。有人很有骨气,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说他“不食嗟来之食”。“嗟”是吆喝的声音,“来”是很不礼貌地呼唤别人过来。

11.朝三暮四

有一个人叫狙公,最喜欢猴子。他养了一大群猴子,那些猴子都能听懂他的话。狙公为了养猴子,把家产几乎花光了,后来实在供不起了,只好对猴子说:“我给你们吃栗子,每天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朝三暮四),你们看怎么样?”

猴子都不满意起来,又是跳,又是叫。狙公一转念头,马上改口说:“那就这么办吧。我每天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朝四暮三),你们总该满意了吧?”猴子都高兴起来,伏在狙公跟前,伸出前爪来领他们的口粮。“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本来的意思是玩弄一些小手段来骗人。故事中的狙公正是这样,他没有增加栗子的数目,只调换了三个和四个的次序,就把猴子给骗了。后来这两个成语跟“朝秦暮楚”相混了,成了“反复无常”——翻来覆去没有一定主张的意思。秦国和楚国是战国时候最强的两个国家,别的国家为了保存自己,忽而跟秦国联盟,忽而跟楚国联盟,因此后来用“朝秦暮楚”来比喻一个人“反复无常”。“朝”和“暮”形容变化非常快。

12.黔驴技穷

据说从前贵州地方没有毛驴。有个贵州人从外地带了一条毛驴回去,把它放在山脚下吃草。有一只老虎从山上下来,看见了毛驴。它瞧这陌生家伙个儿又高又大,心里不由得有点儿害怕,躲在树林里偷偷地看。毛驴还没看见老虎,它吃草吃得高兴,伸长了脖子,仰起头来叫了一声:“昂!”老虎听见叫声这么洪亮,以为毛驴要来咬它,赶紧回头向山上跑。跑了一段路,老虎不见毛驴追上来,又壮了壮胆子,回到树林里偷看。它越看越觉得毛驴没有什么出奇的本领,渐渐地走到毛驴身旁。毛驴这一下可着急了,提起后腿就踢。老虎倒高兴起来,心里想:“啊,原来你只有这点儿本领!”就扑上去,咬断了毛驴的颈子,吃了它的肉。

“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黔驴之技”意思是说有限的本领。“黔驴技穷”意思是说有限的本领已经使完了。“黔”是现在的贵州省,“技”是“本领”,“穷”是“完”。

13.沧海桑田

东汉时候,有个道士叫王方平,专会装神弄鬼。有一回,他召来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女人,说是神仙麻姑。大家觉得很奇怪,问这个女人:“您多大年纪了?”女人装模作样地说:“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我曾经看到大海三次变成了桑田。方才我经过蓬莱仙岛,看见海水又浅了,差不多比从前浅了一半。”

王方平在旁边急忙接过话头,说:“是呀,神仙们早就预言,海底不久又要尘土飞扬了。”

两个人这样一搭一挡,竟把大家都骗得信以为真。“沧海桑田”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沧海”是“大海”。王方平和假麻姑说的当然是骗人的鬼话,可是这个成语经常有人用,用来比喻时代的变迁或国家的兴亡,说这些变化正像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一样。还有人把这个成语简化为“沧桑”两个字。现在我们知道,由于地壳的变动,海底可能渐渐上升,成为陆地,陆地也可能渐渐下降,成为海洋;靠近陆地的浅海,由于泥沙不断地堆积,也可能成为陆地;沿海的陆地不断地受海浪冲刷,也可能成为海洋。所以“沧海桑田”的说法也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这个成语因此有了新的含义,除了比喻重大事件的变化,还说明这种变化是必然的,是不可抗拒的。

“几经沧桑”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经历了好几次时代的变迁。

14.塞翁失马

在两个国家的边境上,住着一个老头儿。有一回,老头儿家的一匹马跑丢了。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并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跑了一匹马,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几天,跑丢的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千里马。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向老头儿道贺。老头儿并不高兴,他说:“这算不得什么。白得一匹千里马,可能会惹出什么祸事来。”老头儿有个儿子,最喜欢骑马。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千里马出去玩儿。

马飞奔起来,他拉不住缰绳,摔下马来,折断了大腿骨。左右邻居听说了这件事,又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仍旧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断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过了一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边境上的年轻人有的被这边拉去当兵,有的被那边拉去当兵,十个倒有九个没回来。那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脚跛了,没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跟“安知祸福”连在一起用。“塞”是“边境”,“翁”是“老头儿”,“安”是“怎么”。如果发生了一件坏事情,但是事情发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马”来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马,安知祸福”来安慰他。

15.螳螂捕蝉

吴王不听众人的劝说,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而且他还放下“谁要是劝阻我,我就马上杀谁”的狠话。于是臣子们一个个心有余悸,不敢开口。

吴王身旁有位伺候他的少年,心里想劝吴王不要出兵,但是一直不敢直面提出。为了吸引吴王的注意,他每天很早便起床,手拿弹弓和泥丸,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到了第三天早上,吴王看见那少年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就唤他说:“孩子,你大清早在花园里干什么呢?你看,你的衣服都叫露水给打湿了。”

那少年把手里的弹弓扬了一扬,说:“大王,别做声。您看树上有一只知了,正在高高兴兴地喝露水呢!他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躲在它的身背后哪。”

吴王听了觉得好笑,说:“螳螂捉知了,这有什么稀奇呢!你真是个孩子!”

那少年仍旧很有兴趣地说:“您看,那螳螂悄悄地绕过树枝,正要扑上去,没想到有一只黄雀正躲在它的身背后哪。”吴王在窗子里可什么也没看见,就问:“那黄雀又怎样呢?”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弹弓上,说:“黄雀伸长了脖子,正要去啄螳螂,没想到我已经瞄准了它的小脑袋了。这三个家伙都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顾背后的祸患。”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想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说得对。”于是,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和“黄雀在后”连在一起用。意思和用法正跟那个少年说的一样。“蝉”就是“知了”。

参考书籍:

《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李琳,张保文

《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王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