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

我们先来看流传下来的一则唐代文坛掌故。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一天,下着小雪。三位诗人相约一起来到一家酒楼,赊酒小饮。刚坐下不久,忽有十几位梨园歌妓,在伶官带领下,登楼会宴。于是,三位诗人为躲避喧闹进到了里间。不多久,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

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1)

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现在我们在此偷听诸歌妓歌唱,谁的诗入乐被歌唱最多,谁就为优。”三人都说好。

不一会儿,一位歌妓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于是,王昌龄用手在壁上一画,说道:“这是我的一首绝句!”不一会,一位歌妓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诗。于是,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说道:“这是我的一首绝句”!

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2)

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于是,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又是一首乐府”。

始终没有歌妓唱王之涣作的诗歌。但王之涣并不着急,徐徐对高适、王昌龄说:“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罢了。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怎么敢近呢?”然后指着其中一位身穿紫衣、长得最漂亮的歌妓说:“等到这位乐官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终身不敢与你们争高低了。一旦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应当依次拜倒在我的座位前面,敬奉我为师。”

三人大笑,于是在里间等候着。等到这位歌妓歌唱时,开口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乡巴佬,我没有说错吧!”于是皆大笑。

那个歌妓又连唱两支歌,都是王之涣的诗,从这则文坛掌故可以看出,王之涣在当时的诗名有多大,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的确是神思飞扬,气象开阔。起句远大背景下的一座孤城被围绕在万仞高山之中,展示出边塞风光的荒寒壮阔。为后两句刻画征夫的心理做好了充分准备。“羌笛何须怨杨柳”,既可指羌笛吹着表现征人思家的《折杨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呜呜咽咽,似乎在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掩荒寒。全诗既表现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3)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其诗具有激越昂扬的个性风格,用词虽十分朴实,然而造境却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诵。可惜的是——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存六首,收入《全唐诗》中。尽管我们不知道王之涣诗歌散失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盛唐时期颇具影响力,又是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之涣,一定写作了不止这六首诗!大量诗篇的散失让我们为之感到遗憾。

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4)

《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三首都非常有名,前两首更是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正是这两首诗给王之涣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5)

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属王昌龄。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把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越了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一说是因为他是江宁人,一说是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影响最大的当属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6)

“青海长云暗雪山”,开篇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饱满酣畅:“黄沙百战穿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7)

“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征人就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征人就死在边关而一去不回返。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其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己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得都恰到好处,我们着意从音调的和谐角度读一遍就会深切感受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独出心裁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8)

王昌龄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他的边塞诗当在高适、岑参之后居第三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才十一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此言当不虚。

初唐七绝存世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就有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王之涣和王昌龄是什么派诗人(王之涣和王昌龄)(9)

从上述内容可知,王昌龄存世诗作远远多于王之涣,但也并不能就此断定王之涣当年写作的诗篇就少于王昌龄,只不过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而已。在七绝体裁的完善和实践以及内容的充实扩展方面,王昌龄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功不可没,影响久远。

王昌龄有《从军行》(之四)、《出塞》和《芙蓉楼送辛渐》名篇诗作广为流传,世人皆知;王之涣亦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等名篇佳作,令其赢得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这样看来,他们二人的影响力似乎不相上下。从学术角度看,王昌龄肯定要比王之涣贡献大,但从民间的影响力来看,王之涣似乎要比王昌龄更大一些,你以为如何?

说明:本文插图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