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你想了解的事(这个问题必须想明白)

填报志愿你想了解的事(这个问题必须想明白)(1)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又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了,尽管我已经好几年不研究高考志愿了,还是有亲朋好友咨询我关于志愿填报的事情,很惭愧,我都委婉得表达了拒绝,因为我知道,不懂不要紧,不能瞎指挥。

但是,虽然具体的方法指导我可能落伍了,但还是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填报志愿的同学梳理出自己的思路,也许会对同学们选择志愿有所启发。

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志愿,要明白“志”和“愿”,把二者结合起来

我到底想说明什么意思呢?

先来说“志”,也就是志向、立志。我们以前喊口号,说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其实,现在我来看这句话,绝对不只是口号。虽然我是政治老师,经常犯职业病,但这次不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志向”的问题,真的是人生的大问题,作为高中生,可能很多人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只想着将来能够生活得幸福一些,挣钱多一些,最好同时工作不累,以为那种生活就是自己的志向。其实,这只是你的欲望,不是志向。

老实说,我以前也区分不开志向与欲望,但是,现在快要结束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候,我才想明白,原来,对个人来说,有志向这一点,绝对是创造精彩人生的必备要素。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路,志向就是指引方向的路标,有了路标,我们就不会在路上瞎逛,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不会把宝贵的时光都浪费在一些无聊甚至无益的事情上。志向可以指引着我们集中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人要想充满精气神,必须确立志向。有了发自内心的志向,才能不怕攻坚克难,才能忍受过程中经受的痛苦。还是尼采的那句话——“一个人知道了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创立的意义疗法,也是一个道理。意义疗法的理念,就是用寻找志向或叫人生意义,来治疗抑郁、空虚、迷茫、绝望的就诊者。

那些树立了志向的同学,在大学里更能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前些天我在宣讲时,举了2017届毕业的学生薛辰龙的例子。正是因为确立了为国家航空发动机赶超国外先进水平做贡献的远大志向,薛辰龙才在大学里获得了优异成绩,位列全系前三,被成功保研华中科技大学,还是飞行器方向。

总之,确立志向才能让个人创造更丰富精彩的人生华章,也能使我们将来回首自己人生历程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太多遗憾,即使这个志向中途会发生变化,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人的认知会随着见多识广而发生改变。

我希望同学们在考虑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设想自己到了退休年龄,回顾自己当初的决定,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了大学的专业、学校,还有所在城市。可以尝试着这样穿越一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能从更深层次上来明白那些以前想不明白问题。

我知道很多人会用将来收入来做选择的砝码,这与我上面的不矛盾。且不说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未来的成就也差不了,况且,这是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那些你现在认为是好的专业,将来不一定会怎样。

现在,再说志愿的“愿”,可以理解为愿望、愿意,想要的意思。

有人会因为专业热门而选择,却忽略了自己的爱好或者特长。尤其是在家长的意愿之下,如果孩子没有自己坚定的志愿,选择了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专业,那将会造成很多被动。

有一个学生,因为叔叔是医生,在家长建议下,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医。结果,进入大学后,非常抵触,无论怎么劝自己,就是不喜欢医学,最后只能在一个学期后转了专业。当然,转专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越是好大学,转专业越难,必须成绩达到班内前几名才能有资格。

有些同学不是因为喜欢而选择,而是以不喜欢为准则去排除。比如,有的孩子就明确自己不当教师、不学医等,然后,除此之外啥都可以。这是把志愿当儿戏。

还有一个坑,需要注意,选专业的时候,最好查一下这个专业在大学里学哪些课程,千万不要想当然,有些专业所学课程,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曾经有个不喜欢也不擅长数学的同学,以为自己所选专业不学数学,结果,到了大学才知道,这个专业数学要求还很高,让他叫苦不迭。

最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能武断,以为什么专业将来能好就业,能挣钱多,就让孩子选什么专业,不去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有的孩子因为家长独断专行,结果到了大学不喜欢所学专业,于是就破罐子破摔,反正不是自己选的,那就不用自己负责。

总之,考虑好“志”和“愿”,这是填报志愿中必须切实引起注意的问题。

祝每个考生都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学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