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网络热词有哪些(你知道这些网络热词是怎么火起来的吗)

赵丽颖和冯绍峰的婚讯,带红了“官宣”这个词,让这个原来有些冷冰冰的缩略名词,一下子吸引住了公众的眼球。从十余万年前,语言突然像神迹一样和人类种族一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词语的造神运动应该没有比今天更加“于斯为盛”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汉语大词典》共收历代词语、成语、典故约三十五万条,这基本代表了几千年来典籍文献中记录的所有书面语词了。

今年的网络热词有哪些(你知道这些网络热词是怎么火起来的吗)(1)

而1979年到2000年的20年间的新词,见录于《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的已超过10000条,如果按此速率,大概只需要700年就可以完成汉语词汇总量的翻倍。然而,实际的增长率应该更高,因为2000年的中国互联网的普及还仅仅是起步阶段。插上了网络传播的翅膀,新词语“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各领风骚三五日”的新词语让人目不暇接。

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语言的爆炸式传播就无从谈起。然而,在人类这个语言种族的血液里,对新鲜事物的贪欲从进化之初就从未冷却过,新词语只不过是这冗长欲望清单中不太起眼的一项。我们的日常语言通常都是干瘾的,所谓“充满生活气息”,不过是回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轮回的遁词。一般生活中使用的词汇,数量相当有限,这是受限于封闭、缺少交流的生活环境。

但正常生活中,比如大学生假期在家中跟父母的交流,并不比荒野牛仔更加精彩。实用的语言即是如此,经济、高效便足够了,词汇是否贫乏并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所幸,人类从心灵到肉体都不满足于贫乏。因此在重复的日常生活之外,文学、曲艺、故事,各种口头、书面的娱乐方式,这些基于语言的“花活儿”从来没有在历史上断绝过。

今年的网络热词有哪些(你知道这些网络热词是怎么火起来的吗)(2)

新词语会不会流行,有时候跟文艺作品能不能瞌炙人口的道理差不多。脍是生鱼片,炙是烤肉,脍炙人口,一下子就是满口流油的感觉,感受那份在咀嚼文字时肉香四溢的感觉,吟咏文字,犹同一块A5级的和牛在舌齿间爆浆。这种形容并不是说一定需要多么高大上,要成为千古绝唱的意思,一个受人喜欢的新词语,总得先让人由衷地觉得有趣儿,在最直接的感觉上受到刺激,这就跟味觉一样,好不好,第一口或者第一眼就能定调。

创新是流行的重要条件,但还远不是全部。除了词语本身,负载这个词语的一系列高端效应则是更为有力的推手。这种高端效应,指的是从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的高端向低端辐射的影响力。奢侈品的流行,名人广告代言,早期的港台腔,办公室白领的英文名,都可以看成是风向化的高端效应,自古犹然。

比如杜甫《秋述》里感叹“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说到了下雨天的时候,老朋友还常来看望,新朋友就不会登门了。后来“旧雨”就成了代表老友的典故了。据《搜韵网》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唐代以来的诗词,以“旧雨”入诗的,凡715首,没有一首唐人之作。可见“旧雨”成为诗典,完完全全是借助杜甫成了文学史上“诗圣”的光环。

今年的网络热词有哪些(你知道这些网络热词是怎么火起来的吗)(3)

新词语流行还有另一个重要推手:传播的媒介。人类的传播从口耳相传,到印刷术问世,再到近代发行报纸,电视广播,乃至互联网联结的手机终端,词语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愈加升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媒介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使终端用户都有机会在广袤无垠的世界里让他人觉察自己的声音,打破了一小部分精英对社会传播的垄断。

我们会制造、接纳并且推动传播新词语,从根本上讲还是缘于语言本身一个会发生变化的系统。19世纪以来传统的语言演变研究,主要着眼于生物进化式的树状演进,看一种语言如何从更古老的“亲代”继承或变异,从一个历史节点迈向下一个历史节点,这是一种纵向传递的模式。然而语言在同时代环境中受到的影响,同样会改变语言的面貌,语言学家把语言之间、言语个体之间的互相接触互相影响,称作“横向传递”。

但语言的变化,的确会反过来塑造我们,乔治·奥威尔警告过英国人,政治和英语是如何互相勾结互相败坏的;克莱普勒也解剖过第三帝国的语言,展示这种诞生于晚近的新话语系统最后如何奴役了整个民族的思考。

今年的网络热词有哪些(你知道这些网络热词是怎么火起来的吗)(4)

这种可怕的变化,他们在社会肌体上缓慢生长直至勃发而不可收拾的过程和动力,与上文讨论的网络新词语的传播本质的区别并不大。可惜,如何去应对语言中蕴藏的此类危机,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这里语言学者的专业领域了。

文章摘选自《作文素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