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思想比较(荀子批判了12位古代思想家)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儒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今天我们继续介绍《荀子》的第六篇《非十二子》,前面我们介绍了荀子对于杨朱学派的它嚣和魏牟,陈仲和史䲡,以及墨家学派墨子,和宋尹学派的宋钘的批判。接下来,我们再来进行看,荀子对于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和孟子的批判。

孟子荀子思想比较(荀子批判了12位古代思想家)(1)

首先,荀子说,慎到、田骈这样的人,重视法治但又不以礼法为准则,藐视贤能的人,又喜欢另搞一套,对上顺从君主的主张,对下则遵从世俗的做法,整天谈论制定条文法典,但是,一旦对他们的言行反复考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言行偏离实际,没有一个着落,不能够用它们来治理国家和确定名分。但是他们却把自己的学说说得有条有理,用来欺骗和迷惑百姓。

慎到和田骈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当时都是著名的稷下学宫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同时他们也是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稷下学宫是当时齐威王、齐宣王时代开设的学术机构,各家各派的学者都到这里来讲学论道,规模最大的时候,有千余人,非常有影响力,当时荀子15岁就游学,后来被誉为“稷下学宫”中最优秀的学生。慎到和田骈的思想并不完全相同,慎到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而田骈更偏向于老黄道家的无为而治。

孟子荀子思想比较(荀子批判了12位古代思想家)(2)

他们思想也有类似之处,就是他们强调法治,这里的“法”不是人为规定的“法律和法规”,而更像是:自然之法,是抽象而不是具体的“法”。慎到说:“民一于君,事断于法”,也就是百姓和百官听从于君主,而君主在做事的时候,必须完全按照法,核心思想是尊君和尚法。但是在荀子看来,慎到和田骈的“法”是抽象和不具体的,并不落地务实,而且在其思想中,还表现出了对君主的迎合和顺从,所以,荀子非常批判他们的思想。

其次是荀子对名家学派惠施和邓析的批判,荀子说,他们不效仿古代的圣王,不遵从礼义,又喜欢研究奇谈怪论,喜欢玩弄辞藻,善于辩论又毫不实用,做的事情很多但效果很少,不可能用来作为治国的纲领。惠施和邓析就是这种人。其实从荀子的批判角度看,荀子一直都是站到治国的角度,能在实践中用于治国的,而且能达到实际效果的,才是真正好的思想。

孟子荀子思想比较(荀子批判了12位古代思想家)(3)

惠施和邓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邓析是春秋时期的名家学派先驱,而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宋国人,和惠施和庄子是很好的朋友,惠施去世之后,庄子感叹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自从惠施去世之后,都没有可以谈话的人了。在《庄子》里面也多次提到惠施,庄子和惠施有著名的“濠梁之辩”广为人称道。除了庄子,惠施的思想在《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墨子》中都有记载。

惠施和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名家思想的代表, 名家也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他们的核心思想围绕“名与实”展开,通过对逻辑、语言、名称和概念,与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认识世界。其中公孙龙提出了著名的“离坚白”、“白马非马”;惠施提出了著名的“合异同”思想。惠施认为事物都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差别。事物的相同和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同处于统一体之中。

孟子荀子思想比较(荀子批判了12位古代思想家)(4)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总之,名家学派注重事物与名称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语言、名称和实在之间的关系去认识事物,但这在荀子看来就是一种诡辩的技巧,并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因此荀子予以了批判。

最后,我们来看看荀子对儒家两位思想家子思和孟轲的批判,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而孟轲就是孟子,则是子思门人的弟子,也有人把子思和孟子的思想成为“思孟学派”,他们的思想都是孔子思想的传承,那荀子对他们为什么也要批判呢?

荀子说,他们粗略地效仿先王,却不知道先王的纲领,但好像才大志高,见闻扎乱而广泛。他们的学问隐晦而没有说出什么道理,晦涩而不能理解,还修饰他的言辞,并且还恭恭敬敬地说,这的确是先贤孔夫子的言论。子思提出,孟轲附和,世俗中愚昧无知的读书人,闹哄哄地不知道他们错在什么地方,就这样接受下来传递给后人,这是子思和孟轲的过错。

孟子荀子思想比较(荀子批判了12位古代思想家)(5)

好了,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一篇里面,荀子六种学说和12个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他们分别是:它嚣、魏牟,陈仲、史䲡,墨子、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和孟子。荀子批判他们思想的根本是什么呢?因为荀子认为,他们的思想根本无法真正用于治国,要么过于关注自己,自私自利,要么过于哗众取宠,而不务实。

荀子说:治理天下,管理万物,养育人民,要让天下的人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上面的六种学说应该立刻销声匿迹,那十二个人也应该弃邪从正。我们应该效法舜禹的政治制度,师从孔子和子贡的礼义制度,这样国家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