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为什么没有被重视(海国图志为何能在日本)

海国图志为什么没有被重视(海国图志为何能在日本)(1)

今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很多日本人认为,有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书,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帮助很大,几乎所有明治维新时代的重要人物都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就是《海国图志》。当年,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的活动家、思想家坂本龙马,为了和师兄抢看一本《海国图志》,竟相约决斗;后来担任日本海军司令的东乡平八郎,排队抢购《海国图志》,碰上大雨被淋成落汤鸡。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金程宇先生收藏了日本版的《海国图志》,而且是珍贵的“手抄本”。

本期“史说”邀请到金程宇先生,听他讲述《海国图志》的故事。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焦哲

南大教授偶然购得日本“手抄本”

南大文学院教授金程宇收藏的这册《海国图志·筹海篇》虽然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但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他说,此书是偶然在东京某书店购得,当时觉得抄写得很漂亮,且附有抄写人的题跋,他推测这位抄写人是一位日本江户末期很有汉学修养的人士,就买下了。当时购入的价格大约是一万日元。他认为,这本手抄本实际上可以视为书籍传播的物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是抄书人根据江户末期的儒学者盐谷世弘(1809―1867)的版本抄下来的。在书中,有盐谷世弘作的《翻刊海国图志序》,盐谷在文中评价说,此书“名为地志,其实武经大典”,“忠智之士(指魏源),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邦,吾不独为默深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

此外,书中还有当时的日本学人市野俊章以汉文作的题跋,对《海国图志》评价也很高。市野氏在文中说,此书乃“最为有用之书也”、“可谓深切著明”,“顷日读此书,知其为有用,遂陶写置座右,亦书慨然之意于卷尾云”。

金程宇教授介绍说,从这些《海国图志》书上的序跋,就可以看出当时日本思想界对此书的重视。根据日本文教大学阿川修三教授的最新研究,《海国图志》有和刻本8种,江户翻译文本13种,也可以反映出其在日本受欢迎的程度。

海国图志为什么没有被重视(海国图志为何能在日本)(2)

日文版《海国图志》

魏源受林则徐“托孤”编出巨著

150多年前的大清朝,虽然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可是举国上下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愿醒来。对世界,更是缺乏基本的认识。

简单举个例子:当时连很多朝廷大官都觉得外国人的腿是直的,没有膝盖,不能弯曲,所以他们见了中国官员不会下跪;外国人整天吃牛羊肉,如果不喝中国的茶叶,就会排不出大便,腹胀而死;现在小学生都知道的“五大洲、四大洋”的基本地理常识,在当时知道的中国人也是寥寥无几,更多人还是相信中国传统书籍中“天圆地方”、“九州八荒”的说法。

《海国图志》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问世的。作者魏源,出生在湖南邵阳,不过成年后主要在江苏生活。26岁那年,他举家迁居江苏扬州;38岁时,他在南京清凉山下的乌龙潭边买下一块地皮,盖了三间房子,取名“小卷阿”,用于居住兼讲学。在南京居住期间,魏源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相识相知。

魏源为何会编写《海国图志》?据说,正是受了好友林则徐的托付。1841年夏天,林则徐被朝廷作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替罪羊”罢官发配边疆,途经江苏镇江时与魏源见面告别。林则徐早在战争前就和外国人打过交道,那时他就打算编一本关于外国的书,还搜集了不少资料。没想到书还没编成就落得如此境地。这次和魏源见面,林则徐也许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再也回不来了,颇有些三国里刘备对诸葛亮“托孤”的意味,把自己之前搜集的资料和尚未完成的书稿《四洲志》交给魏源,拜托他完成自己的心愿,编一本书以唤醒国人,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

魏源此后就在“小卷阿”中闭门编书。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以林则徐提供的《四洲志》书稿为蓝本,又参考历代史志、华人海外见闻、外国著作等资料于1842年编辑成书50卷本的《海国图志》。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最终,全书达500卷之多。据统计,书中共有各种地图近80幅,包括东西半球地图、四大洲各国地图和中国邻近国家的沿革图,记载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各国包括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

放到现在来看,《海国图志》也许只有中学史地课本的水准,但在当时,它无疑是“出格”的,因为它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夷夏观”,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各国情况的著作,并且首次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议题。魏源被称作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部书。

然而,《海国图志》却没有得到当时的朝廷和知识阶层的重视。据说,在中国仅仅刊印了千余册就销声匿迹了。

为什么会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海国图志》一书还介绍了西方国家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这在当时帝王专制的大清朝犯了大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海国图志》其书本身的水平、质量不行,甚至有粗制滥造、大量抄袭的嫌疑。比如,洋务派学者冯桂芬就批评魏源不懂外语,只能照搬别人的资料,根本谈不上“创作”。如果按照魏源的想法和洋人打交道,只会失败。

海国图志为什么没有被重视(海国图志为何能在日本)(3)

魏源雕像

《海国图志》在日本“家喻户晓”

1862年5月29日,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官方曾派出一批人乘坐一艘名叫“千岁丸”的帆船,前往中国的上海,刺探情报——由于中日两国均实行海禁政策,日本官方的船只已经有两个多世纪没有去过中国了。

船上有一位年轻人,叫高杉晋作,后来他组建了日本第一支新式军队“奇兵队”,成为明治维新运动中的军事领袖之一。据说,他当时到了中国之后特别去市场上查看《海国图志》的销售情况,结果发现这本书根本没得卖。于是他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国家的志士所写的《海国图志》等书已经绝版,只提倡固陋偏颇的学说,因循守旧,苟且懒惰,虚度岁月……所以才落得如此衰败的境地。”

为什么高杉晋作要特别关注《海国图志》呢?原来,《海国图志》当时在日本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名著”,有志青年几乎人手一册。

金程宇教授介绍说,根据日本教授大庭修的研究,《海国图志》是1851年传入日本,1854出版,使用的底本是中国版的六十卷本。

1851年,因为当时日本禁止基督教。而随中国商船流入日本的《海国图志》书中有关于基督教的内容,就被查禁了。不过这几本书并没有被销毁,而是被送到官方机构,供关心世界形势的幕府大臣们“内部传阅”。

情况在1853年之后发生了转变。当年7月8日,发生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里率领的四艘铁甲军舰叩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开放门户,日本人也有感于清朝鸦片战争的失败,不想重蹈覆辙,急于了解世界,而《海国图志》这部书正中日本人的下怀。于是《海国图志》一下子成为畅销书,由于供不应求,以至于书价两年内涨了近三倍。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誉为“天下武夫(士)必读之书”。当时在日本不少地方的私塾里,《海国图志》都被老师选作为课本进行教学。如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吉田松阴就在他创办的“松下村塾”就以《海国图志》,特别是其中的《筹海篇》作为教材,教导他的学生们。这些学生中,有日后成为首相的伊藤博文,也有被称为“日本陆军之父”的山县有朋,他们都曾参与领导明治维新运动。

这本书在日本“火”到什么程度呢?有很多小故事。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日本都曾派出海军留学生在欧洲留学。据说,中国清朝的留学生发现日本的同学们在吃饭时都会认真翻开一本书看。仔细一打听,原来是日文版的《海国图志》。

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的活动家、思想家坂本龙马,十多岁时在学习剑道时,为了和师兄抢着看一本《海国图志》,两人竟相约决斗;后来担任日本海军司令的东乡平八郞,年轻时曾经排队抢购一本《海国图志》,碰上大雨被淋成落汤鸡。

被称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日本人”的幕府末期著名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先后读过魏源的《圣武记》和《海国图志》,他在几年内反复研读《海国图志》,写了二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对于作者魏源,他也是非常欣赏,他曾说:“我和魏源虽然生在不同的国家,互相不认识,但是我们的见解竟然是不谋而合,真是太奇妙了!魏源正可谓是我在海外的同志!”

梁启超曾经多次评价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正面作用。他曾说:《海国图志》是“大清自己走宝,却益了日本。”日本历史学者大谷敏夫则评价《海国图志》“起到了决定日本前进方向指南针的作用”。

当然,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并不只是因为一本《海国图志》。但不可否认,大量的日本人正是通过“中国制造”的《海国图志》认识了西方、了解了世界,进而决心脱离逆潮流的幕府统治,而加入了顺应潮流的维新阵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