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

在陕西省洋县溢水镇老庄村一处朱鹮巢点,成鸟觅食归来(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2)

这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5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3)

这是1981年7只朱鹮被重新发现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姚家沟(5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4)

1981年,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在陕西洋县姚家沟设立(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5)

刘荫增(中)和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朱鹮活动规律(1984年7月摄)。

新华社记者 杨礼门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6)

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两名专家在放飞朱鹮,这是我国首次将野化的人工繁育朱鹮放归大自然(2007年5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7)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山区,野生朱鹮在觅食(2018年1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8)

这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5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9)

在陕西省洋县谢村镇小池村,朱鹮与其他鸟类在田地里(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0)

这是1981年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姚家沟发现的朱鹮,成鸟在哺育雏鸟(5月12日翻拍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1)

一群朱鹮飞翔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铺镇金坝村的田野上(2011年10月16日摄)。

新华社发(王平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2)

这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2018年1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3)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山区内的野生朱鹮(2018年1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4)

这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山区的野生朱鹮(2018年1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5)

在陕西省洋县溢水镇老庄村的一处朱鹮巢中,一只朱鹮成鸟看守着三只幼仔(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6)

在陕西省洋县龙亭镇梁河村一处密林里,一只成鸟朱鹮为幼仔喂食(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7)

陕西省洋县四郎镇田岭村胡家湾,鸟群从一只独立枝头的朱鹮身边飞过(2020年10月30日摄)。

新华社发(梁惠珍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8)

这是位于汉中市洋县的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放飞大笼(5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 从7到(19)

作者:陶明 刘潇

来源: 新华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