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1章感悟及领悟(道德经第27章善..者)

原典: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此“恒”不可变为“常”,河上公本与王弼本为汉恒帝名号而改,实属不知“恒”、“常”之别下同)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而大迷,是谓妙要,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德经第41章感悟及领悟?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道德经第41章感悟及领悟(道德经第27章善..者)

道德经第41章感悟及领悟

原典: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此“恒”不可变为“常”,河上公本与王弼本为汉恒帝名号而改,实属不知“恒”、“常”之别。下同)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而大迷,是谓妙要。

此章也是谈天道的。不要忘记,天道包括认识对象——事物的本质规律,认识的正确结果——形成的道理,还有就是根据正确的道理所产生的正确方法。本章所谈的天道主要指正确的方法,而这种正确方法与人的肉体与记忆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了打入了生命的烙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绝活”。这就是得道。在老子的得道概念中,包括两种内容,一是明白了某种道理,烂熟于心。另一种就是掌握了某种方法,强化训练,把方法与肉体及记忆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不用意识指导就能机械完成的熟练动作。比如书法,绘画,驾车,武术,都是强化训练的结果,一旦掌握永生不忘。

人们掌握了方法是因为有了正确的思想为指导,这正确的思想就是通过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所形成的正确道理。方法的合理使用是需要熟练度,没有熟练的方法就不不会有绝活,没有绝活就不算真正掌握道,也就不算得道。

所谓,有道者也指具备熟练方法的人。这是需要对肉体与记忆的强化训练才形成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人的各种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任何通过训练所形成的熟练活动都可被称为大师,所以,人类有千万种行业就会有千万种大师。而训练不足的人,永远也成不了大师。

能成为大师就是社会上的人才,对社会必定有用,肯定不会失业。而那些没有事业,或者找不到事业的人,大多是没有被训练成大师级别,所以一事无成。那么,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大师级别呢?老子说“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意思是,熟练于驾车走路的人,不留痕迹;会说话的人,不留一点漏洞;熟练运算的人,不使用运算工具;熟练制造锁头的人,不用钥匙却能打开锁头;熟练用绳子打结的人,不用打结却没人能解不开。“善”,熟练。

也许有人怀疑“熟练说”,下面一个一个详细分析。

先看,“善行者,无辙迹”。有个“辙”字证明善行者不是靠脚力,而是靠驾车。无辙迹,不是说车的重量轻,而是说在驾车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行走在所寻找的坚硬的路面上,或者行走在别人的车辙内,而不去走软地质的路途,这依靠熟练的驾驭技术,因为只有走在坚硬的路面上或别人的车辙内是最省力也最能加快速度的。

“善言者,无瑕谪”。会说话的人遵守的是逻辑与事实,自然就没有漏洞。这对于普通人也是难以办到的,因为生活中充满了谎言。会说话的人必须避开谎言。

“善数者,不用筹策”。中国古代算数的筹策主要指算盘和账册。而数的基本原理就是加减,乘除是更繁琐一些的加减。说明加减是运算的基本原理,前文说过,道理也是道,也即运算原理也是道。但是,只要充分掌握了主要原理,如何运算那是个人的技能方法,有的人依靠运算工具,有的人依靠心算与记忆,而最难的是心算与记忆,这是对运算原理的熟练掌握的结果,才会产生自创的熟练方法。

“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把大门关死是人类居住安全的最主要措施。只要有门的地方就会有锁,只要有锁的地方,就会有开锁的钥匙。但是,掌握锁头基本原理的人,可以不用钥匙就能打开所有的锁头,这是对原理的充分掌握的结果。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用绳子打结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固定某物或捆绑固定物与物的方法。但是,打结的目的不是打死结,需要时可以随时打开才行。只要充分掌握用绳打结的基本原理,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和步骤,照样把所要固定的东西固定住。

能达到技艺熟练的程度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

看来达到大师的程度有点难,因为很多人还没达到这个程度就已经放弃了。今天人们要读书,从小学到大学,目的都是要学有所成,而真正学有所成的没几个人,因为,直到毕业也不能在某个专业上形成老子所要求的大师程度。这为今天的教育事业也提出了一个要求,人们到底要学什么?要强化训练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毕业?有很多东西是学完之后没有用的。尤其是今天对技术应用这块,根本就没有在某方面进行强化训练的课程,距离形成人才的标准太远。

所以身怀绝技是强化训练的结果,这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而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说明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圣人对社会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发掘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潜能,强调对所有人强化训练形成社会上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能力,使每个人都不是社会的废人。另一个就是通过对人们的能力的开发和训练,有力地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发明创造而利用所有自然事物,充分利用自然物,而不浪费任何自然资源。

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意思是,所以圣人以熟练的能力为衡量得道的标准去救助人们,就没有被社会遗弃的人。以物的使用价值为衡量的标准去要求自然事物,就没有被遗弃的东西,这就是承袭天道而得来的人类的聪明。“恒”,通衡,以为标准的意思。“救人”,救助将作废的人。“救物”,救助将作废的自然物。

今天对自然物,被当成废物而抛弃的太多,这是人们的能力不足的结果。明明某东西是宝贝,却当成废物给抛弃了,一是没能对道理充分掌握(第一个没得道),而是没有掌握熟练的正确方法(第二个没得道)。这主要是人对道理与方法没能熟练掌握的结果,比如今天所提倡的绿色循环经济,有很多环节都是废物利用的结果。废物不废就是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了。

身怀绝技的人并不都是圣人的学生,应该是受圣人的影响而有所传承的人。

任何身怀绝技的人都可以做没有本领的人的老师,没有本事的人都可以做身怀绝技的人的学生。所以老子说“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意思是,所以技能熟练的人是不熟练的人的师傅;不熟练的人是技能熟练的人的学生。“善人”,技术不熟练人。“不善人”,技术不熟练的人。“资”,提供(训练对象),指学生。

如果社会缺失责任心就会误入迷途,所以老子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而大迷,是谓妙要”,意思是,学生不爱训练而不尊重老师,老师嫌累而不爱惜自己的学生,从个人角度看少操心少费力显得很有智慧,而对全社会是个最大的迷失。这就是区别一个社会道与非道的关键。“妙要”这是辨别道与非道的关键。“妙”,辨别道与非道的奥妙。“要”,关键。

翻译:

熟练于驾车走路的人,轻盈不留痕迹;会说话的人,不留一点漏洞;熟练运算的人,不使用运算工具;熟练制造锁头的人,不用钥匙却能打开锁头;熟练用绳子打结的人,不用打结却没人能解不开。

所以圣人以熟练的能力为衡量道的标准去救助人们,就没有被社会遗弃的人。以使用价值为衡量的标准去要求自然事物,就没有被遗弃的东西,这就是承袭天道而得来的人类的聪明。

所以技能熟练的人是不熟练的人的师傅;不熟练的人是技能熟练的人的学生。

学生不爱训练而不尊重老师,老师嫌累而不爱惜自己的学生,从个人角度看少操心少费力显得很有智慧,而对全社会是个最大的迷失。这就是区别一个社会道与非道的关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