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准考证别称(古代的准考证长什么样子)

这个风风火火的六月,高考、中考、期末考、升学考加上冷酷异常的世界杯小组赛,以及或是滂沱大雨,或是高温炙烤的天气,让学生小青年的日子非常难熬。当然,最主要的应该是本业,也就是考试了。可是,如果考试之前丢了准考证,那就非常恼火了,任谁也不可能淡定到正襟危坐。笔者的小区里就有这么一个小朋友,临中考之前丢了准考证,一下慌了神,家里七大姑八大姨满世界找,把警察都招来了。幸亏现在有微信群和朋友圈,消息散布得广,竟然在院子的柏树墙夹缝里给拽了出来。人民战争,无坚不摧。

古代的准考证别称(古代的准考证长什么样子)(1)

笔者是做历史研究的,忽然就想到,古代也有考试,而且考试还是非常正规的,完全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是清贫潦倒一生,还是青云直上鸡犬升天,都在闱场之中见分晓。那古代考试拿什么做证明呢?有没有准考证?凭着这个兴趣搜了一圈,发现古代科举考试也有准考证,有一篇小文章就专门写这个问题。

古代的准考证别称(古代的准考证长什么样子)(2)

古代的准考证别称(古代的准考证长什么样子)(3)

古代的准考证被称为“浮票”。准考证上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面的照片来发挥的,让监考老师现场核对这是不是本人。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瞎子监考官,明明不是本人,还是拿着准考证面对着考生点头。笔者就曾被人逼着替考,一连两天九个监考老师,都把我这个学霸认定为准考证上的渣子,给予放行,做个后台工作就OK了!可是古代没有现在的照片,怎么办呢?不可能把考生一个个画到证件上吧!当然不会。清朝的科举考试,是在准考证上详细记载着考生的身高、有无胡须、胎记等主要特征,监考官拿着现场勘验。

古代的准考证别称(古代的准考证长什么样子)(4)

《履国丛话》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叫胡希吕的巡考官在南京巡视考务,核对准考证上的“相貌图”时,把上面“微须”的“微”字解释为“无”。“微”字本来就有这个意思,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说“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微”就是“无”的意思。可是在这里显然是有少量胡须的意思,不可能是没有胡须。古代美男子的标志是白面有须。白面书生,脸一定是白的;有须,意思是得有,有就行,不必多。这些书生也是为了扮帅扮酷,所以稍留了点胡子。谁知道碰到这个么没有情趣的巡考官大人。所以凡是准考证上写着“微须”的,而有少量胡子的,就被定性为“人、图不符”赶出考场。这可急坏了这帮白面有须的帅书生们,他们十年寒窗,不能被这个糊涂官给毁于一旦,所以激烈争吵起来。结果那老小子很固执,怒斥学生不懂古汉语。

古代的准考证别称(古代的准考证长什么样子)(5)

一个“微须”的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反驳道:“依您之见,孔子曾微服外出,是不是把衣服脱了个精光外出?康熙爷、乾隆爷都曾多次下江南,微服私访,那有该作何解释呢?”胡希吕被驳得哑口无言,十分尴尬,只好让那些“微须”的考生重新进入考场了。

古代的准考证别称(古代的准考证长什么样子)(6)

其实,人身上的特征有很多,为什么偏偏拿不靠谱的胡子来做标志呢?外国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男人的胡子会在和老婆分离,而又即将见面的时候疯涨,比之前没有见面希望的时候长得快得多。这帮科举考生们入闱之后就马上会见到老婆,或者可以尽情到妓院泄把火,所以这个时候胡子肯定长得快得多。这方面笔者是深有体会的,哈哈,我和老婆一周见一次,典型的周末夫妻,据观察,周四周五胡子长得极快!所以,以后还是少拿胡子说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