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其他笔名 鲁迅笔名考索

现代文豪鲁迅一生用过很多笔名,据统计,大约有一百四十个可以说他是现代文人中用笔名最多的一个“鲁迅”,也是他的笔名,不过次数用得最多,时间用得最长,又是为大家最熟知他用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达500多篇鲁迅的许多笔名是有着深刻含义的我在语文教学之余,搜集和研究鲁迅笔名,得到许多有趣的心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鲁迅的其他笔名 鲁迅笔名考索?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鲁迅的其他笔名 鲁迅笔名考索

鲁迅的其他笔名 鲁迅笔名考索

现代文豪鲁迅一生用过很多笔名,据统计,大约有一百四十个。可以说他是现代文人中用笔名最多的一个。“鲁迅”,也是他的笔名,不过次数用得最多,时间用得最长,又是为大家最熟知。他用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达500多篇。鲁迅的许多笔名是有着深刻含义的。我在语文教学之余,搜集和研究鲁迅笔名,得到许多有趣的心得。

鲁迅出生后,祖父周介孚给他取了个“阿樟”的乳名。鲁迅生于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当时祖父在北京做官,接到喜信那天,正值大官名流张之洞来访,便用张姓来给鲁迅取小名“阿张”,取吉利发达之兆。后谐音为“阿樟”、“樟寿”。后来父亲因为迷信,怕他养不大,就抱到附近的长庆寺里,拜一个和尚为师,和尚替他起了个法名叫“长庚”(后来和尚给鲁迅的铜锁上刻为“长根”)。鲁迅长大后,祖父给他取了个学名叫“樟寿”,字豫山,因为与“雨伞”谐音,后又改为“豫才”。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时,本家叔又替鲁迅改名为“树人”,是“百年树人”的意思,作为他的正式名字。这些都是别人给鲁迅取的名字,后来鲁迅也偶尔用作笔名,如“长庚”(又衍变为“常庚”),《二心集》中一九三二年写的《唐朝的钉梢》、《几条“顺”的翻译》、《风马牛》用“长庚”具名,《花边文学》中的《谁在没落》以“常庚”署名。至于学名,鲁迅通常署“树人”、“树”、“豫”。

鲁迅写文章用笔名,最早是在南京求学的时候,那时他取的别号叫“戎马书生”、“戛剑生”。这是因为他受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后,感到有希望,要拔出剑来,跨上战马参加战斗。鲁迅早年的诗文《戛剑生杂记》、《莳花杂志》就以“戛剑生”署名。文人好侠,自古皆然,李白就喜欢剑仙之道。苏轼词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气盖世。鲁迅当然有些不同,但所受影响恐不能说没有。

鲁迅早年用过一些笔名,如在日本留学时,用过“令飞”、“迅行”、“神飞”等笔名,回国后在绍兴,用过“黄棘”、“巴人”等笔名。关于“鲁迅”这个笔名,鲁迅说:“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鲁迅”署名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著名的小说《狂人日记》。

为什么用“鲁迅”这个笔名呢?因为鲁迅在一九O七年曾用过“迅行”的笔名,所以他说:“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①鲁迅与“迅飞”笔名相近的还有“神飞”、“令飞”,就取其迅疾奋飞之意,含有希望、前进之义。后来,鲁迅的长孙取名为“周令飞”,恐怕也就是纪念祖父的意思。至于“鲁迅”二字的含义,鲁迅本人曾向好友许寿裳讲过:“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中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②这既体现了鲁迅对母亲的尊重和孝心,也体现了他谦虚和重视行动的精神。

在北京时期,鲁迅说:“我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③这些名字是:LS、神飞、某生者、雪之、风声、巴人。“巴人”这个笔名只在发表《阿Q正传》时用过一次,取的是“下里巴人”之意。后来更为人熟知的,乃作家王任叔用了这个笔名。“LS",是鲁迅拼音“LuSin”的缩写。鲁迅在通信中有时单署一“L”。

一九二三年七月,鲁迅与二弟周作人绝交。这事的起因直到今天也尚不清楚。但鲁迅认为,他是被二弟媳羽太信子赶走的。所以他次年就有了笔名“宴之敖者”。“宴”者,“家中的日本女人”也,“敖”者,“放逐”也。他还在小说《铸剑》中将其中一个人物命名为“宴之敖”。

在厦门时期,鲁迅有“楮冠”的笔名,即“纸冠”也(楮乃造纸之木),那是对《狂飙社》高长虹等的反击。高长虹先是称鲁迅为“思想界先驱者”,后又说鲁迅“戴其纸糊的‘思想界的权威者’的假冠”。鲁迅就以“楮冠”予以无声的还击。

一九二七年,鲁迅到上海后,《创造社》挑起与鲁迅的论战,郭沫若称鲁迅是“封建余孽”。鲁迅就用“封余”这笔名还治其人。而又由“封余”而衍生出“丰瑜”、“唐丰瑜”、“丰之余”这样的笔名。

一九三O年三月,鲁迅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竟以“堕落文人”为名呈请通缉鲁迅。对这种卑劣伎俩,鲁迅即以“隋洛文”的笔名表示抗议和嘲笑,而由此又派生出“洛文”、“乐雯”。

一九三三年,鲁迅用“何家干”笔名发表杂文二十四篇,瞿秋白借署该笔名发表七篇杂文,这七篇后来也被鲁迅收入《伪自由书》中。鲁迅说:“我旧日的笔名有时不能通用,便改题了何家干,有时也用干或丁萌。”④鲁迅就用何干、家干、干、何干等笔名向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何”是很普通的姓氏,“家”也是普通的常用名字,使敌人不易觉察是化名,同时,也有“谁家做”的意思,任凭别人去猜,给那些专靠嗅觉的叭儿狗文人以辛辣的讽嘲,充满乐观自豪的感情。但鲁迅的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虽然画的如一切疮疽的病理标本,但往往和某甲的疮有些相象,与某乙的疽有点相同,于是他们“就必欲制你画者的死命了”。即使鲁迅当时“说话也往往很晦涩”,但到这年五月初,鲁迅的杂文接连的不能发表了。为什么不能发表呢?鲁迅说:“这种战术,是陈源教授的‘鲁迅即教育部佥事周树人’开其端,事隔十年,大家早经忘却了,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发于前,周木斋先生揭露于后,都是做着关于作者本身的文章,或则牵连而至于左翼文学者。”⑤鲁迅于该年二月以“何家干”署名写了《不通两种》的杂文,揭露国民党军警镇压农民造反的罪行。王平陵就写文章攻击鲁迅,文章一开头就说:“鲁迅先生最近常常用何家干的笔名,在黎烈文主编的《申报》的《自由谈》,发表不到五百字的短文。”这年三月底,鲁迅又以“何家干”的笔名写了《文人无文》一文,四月,又遭到周木斋指名道姓的攻击,并别有用心地说:“听说‘何家干’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名。”这样,“何家干”即鲁迅,便被公开了。

一九三三年五月间,国民党特务继杀害共产党员应修人后又于六月八日杀害“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委杨铨(杏佛)。鲁迅也被特务列入暗杀的黑名单。但六月二十日下午,鲁迅仍然冒雨亲临万国殡仪馆为杨铨礼葬,大义凛然抗议国民党的暴行;并且出门不带钥匙,以示视死如归。鲁迅于六月二十五日在给日本友人信中说:“杨铨氏(民权同盟干事)已被暗杀。据说在‘白名单’中鄙人也获得了入选的光荣,但无论如何我还在写信。”屠刀面前,谈笑自若,并给以无情的蔑视与嘲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与鲁迅有较深的交谊,鲁迅经常在内山书店读书,这年七月,便有个署名“白羽遐”的人,发表了《内山书店小坐记》的告密文章,公开向特务机关传递关于鲁迅行踪的情报。同时又有文氓在《社会新闻》上发表文章,制造鲁迅逃往青岛的谣言,以暗示特务去捕杀鲁迅。但鲁迅毫无惧色,即予反击说:“杨杏佛一殛”,他“不会突然怕热起来”,(因为青岛为避暑佳地——引者)“否则,一群流氓,几支手枪,真可以治国平天下了”。⑥至于对王平陵和周木斋的杀机,鲁迅于七月十九日,一连写了两篇文章,分别给以有力的揭露和反击,并公开声明:“何家干诚然是鲁迅”。

《自由谈》编者黎烈文自一九三三年五月底提出“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后,鲁迅变换二十多个笔名,继续投稿。鲁迅说:“从六月起的投稿,我就用种种的笔名了,一面固然为了省事,一面也省得有人骂读者不管文字,只看作者的署名。然而这么一来,却又使一些看文字不用视觉,专靠嗅觉的‘文学家’疑神疑鬼,而他们的嗅觉又没有和全体一同进化,至于看见一个新的作家的名字,就疑心是我的化名,对我呜呜不已,有时简直连读者都被他们闹得莫名其妙了。”⑦(《准风月谈·前记》)在这样黑暗的文网中,鲁迅署真名不行,署假名也不行,因而“非屡易笔名不可”。这时,他除了署过去的笔名外,还用了“孺牛”、“家平”、“游光”、“旅隼”、“桃椎”、“越客”、“虞明”等笔名。“孺牛”,显然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缩写。“家平”是“家干”的衍化。“游光”,该是“流光”,即月光,多半是鲁迅写关于夜的东西的文章的署名,因为《自由谈》只准谈风月。这一年,鲁迅除用旧笔名外,新用笔名有三十个之多。

由于鲁迅笔锋犀利,那些叭儿狗的嗅觉也特别灵敏,虽然他们根据嗅觉的判断,有时也并不符合事实,但鲁迅愤慨而幽默地说,确“也躲闪不到那里去’’。他们对于鲁迅运用各种笔名而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这年十一月,有个署名叫“陈代”的人,写《略论告密》一文,开头第一句话就攻击说,“最怕而且最恨被告密的可说是鲁迅先生”,理由是鲁迅屡换笔名;并说王平陵说的鲁迅“用何家干的笔名”,“并不是……去密告巡捕房,以致使他被捕”。这不打自招了他们的险恶居心,因而鲁迅说他是“讨伐军中的最低能的一位”。在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下,这年十一月,上海组织了“上海影界铲共同志会”的特务组织,他们捣毁电影公司,还向许多报馆、书店投寄恐吓信云:“对于赤色作家所作文字,如鲁迅……一律不得刊行,登载,发行。如有不尊,我们必较对付艺华及良友公司更激烈更彻底的手段对付你,决不宽假!”那些“富家的鹰犬’’,走狗文人,则纷纷摇舌,诬蔑“鲁迅拿卢布”。暗示国民党去追捕鲁迅。鲁迅说,这样“就得着更厉害的压迫了,敷衍到十一月初,只好停笔”。⑧在这黑暗的社会里,鲁迅确无写处。

但鲁迅并没有停止斗争。就在这年十一月,鲁迅在给别人的信中说,还要“屡易笔名”写杂文。

一九三四年,鲁迅“改些作法,换写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⑨所谓“改些作法”,是因为压迫“可真厉害,这么说不可以,那么说又不成功”,文章寄去,“副刊编辑先抽去几根骨头,总编辑又抽去几根骨头,检查官又抽去了几根骨头,剩下来还有什么呢?”鲁迅采用“自己先抽去了几根骨头”的办法,以免去上述三道关口,免去“连‘剩下来’的也不剩”的恶遇。而且投稿范围由《申报》的《自由谈》扩大到《中华日报》的《动向》、《太白》、《文学》、《新语林》、《文史》等等,这样使敌人眼花缭乱,无法捉摸了。这年,鲁迅偶然启用早期的笔名,如一九一二年为绍兴《越铎日报》撰文用的“黄棘”,五四时期为《新青年》撰文用的“唐俟”,但沿用一九三三年的笔名只有“孺牛”。这年新用笔名有三十九个之多,用法也与前不同。一是多加姓氏,显得通俗明白,看去象真姓名一样,如张承禄(衍出张禄如)、赵令仪、邓当世、黄凯音、栾延石、张沛、孟弧等等。又如“倪朔尔”这个笔名,据杨霁云说:“鲁迅先生是将英语Lusin(鲁迅)的各字母依次倒写,就成了Nisul(倪朔尔)”。⑩还有是由旧笔名的改动和衍生,如由“越客”为“越侨”,由“长庚”为“常庚”,由“史癖”为“史贲”,由“阿二”为“阿法”等。另外是故意用风月情趣式的笔名,如“董季荷”、“曼雪”、“燕客”、“茹纯”、“梦文”,使叭儿狗不致于想到鲁迅身上去。“董季荷”乃“堂吉诃德”之谐音,看似浪漫,实则嘲人也自嘲。

鲁迅留给我们最后的笔名是:“晓角”。一九三六年九月,鲁迅逝世前一个月,鲁迅以“晓角”署名,接连在《中流》上发表了《立此存照(一)至(七)》七篇战斗的杂文。晓角者,拂晓时吹响的战斗号角也。

鲁迅的笔名,体现了鲁迅高度的斗争艺术,反映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记录了鲁迅光辉的战斗历程,同样也体现了他的美学情趣和理想。

参考文献:

①鲁迅《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1版(下同),P379。

②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P48。

③鲁迅《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第7卷,P81。

④⑤⑥鲁迅《伪自由书·前记》及《后记》,《鲁迅全集》第5卷,P3-5,P152。

⑦⑧鲁迅((准风月谈·前记》及《后记》,《鲁迅全集》第5卷,P189,P382。

⑨鲁迅《花边文学·序言》,《鲁迅全集》第5卷,P417。

⑩李允经《鲁迅笔名索解》,《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文物出版社(北京)1979年2月版,P10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