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洛阳故城古诗赏析(齐国古都古诗词注释四)

16.龙池①

明·冯惟健②

龙池春水千寻碧③,花坞泉流百道分④。

池探禹穴来沧海⑤,龙向天齐蟠紫云⑥。

草树凌歊流润色⑦,骊珠射蜃动星文⑧。

莫使幽潭滞雷雨⑨,苍生忧旱已如焚⑩。


登洛阳故城古诗赏析(齐国古都古诗词注释四)(1)



【注释】

① 龙池:即清代康熙十六年(1677)以前的古“天齐渊”。在今临淄齐陵街道东、西龙池村之间。原来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深约两米多,四周用条石垒砌。内有三泉,泉水汨汨而出,清澈见底,冬季水温在摄氏10度以上,从不结冰。龙池之泉1958年停喷,1970年后干枯。龙池自古是临淄的著名游览胜地。龙池南端,东、西岸各有饮水井一眼,俗称“龙眼”,内皆用石砌,外覆以三合土捶积,进口用巨石穿凿而成。井内水位能升至用手所及的高度,较池内水位约高一米。龙池西北,有临淄著名古寺院之一——龙泉寺。寺内原有大佛两尊,高丈八,俗称“丈八佛”,刻于北魏,现藏青岛市博物馆。寺内原存有珍贵石刻文物——康熙御笔碑,现藏齐文化博物馆。龙池正北,有天齐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天齐庙西侧稍后是五龙堂,俗称龙王庙。

② 冯惟健(1501—1553):明代中期著名文人,临朐人,居益都城里。字汝强、汝至,号冶泉、陂门。嘉靖七年举人,七次考进士未中,终身没有做官。有《陂门山人文集》。

③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

④ 花坞:有花的低洼地。百道分:分了很多条小水沟。

⑤ 禹穴:大禹的墓穴,指地下很深的地方。

⑥ 蟠:读pán,意思是盘旋、环绕。

⑦ 凌:逼近。歊:读xiāo,意思是热气升腾。流润色:由于热气蒸腾,草、树都流动着湿润的色彩,绿油油地。

⑧ 骊(lí)珠:黑龙下巴下的宝珠。蜃:读shèn,大海怪,形似蛟龙或大蛤蜊。星文:星光。

⑨ 滞:读zhì,留下。

⑩ 苍生:百姓。忧旱:为旱灾忧虑。已如焚:已经心急如焚。

【今译】

春天的龙池一泓碧绿,池中清泉从很多道小水沟流向鲜花开满的低地。

龙池很深,通过禹穴与大海在地下相连。海中的蛟龙通过地道向龙池喷吐着紫色的云霓。

池边的草树被龙气滋润得绿油油地。水波荡漾,泉水奔腾,仿佛龙珠闪耀;宛如大蛤蜊里的珍珠照射;好似星光闪烁。

龙啊,不要仅让龙池这里有很多水啊,多下点雨给旱灾中的老百姓吧,他们早已心急如焚!


17.高阳酒馆①

清·邓性②

由来从事侈青州③,三雅杯倾风欲流④。

但得醉乡深处意⑤,如何独醒过糟丘⑥。


登洛阳故城古诗赏析(齐国古都古诗词注释四)(2)


【注释】

① 高阳酒馆:明、清临淄八景之一。指临淄高阳城一带酒业兴盛、酒馆林立。高阳故城,位于临淄齐国故城西北16公里,即今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西200米处。城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650米,呈长方形,总面积约为48.75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皆为平原,南临乌河。遗址今高出地面2米左右,四周残垣痕迹清晰可辨,建筑遗迹甚多,并多次发现春秋战国和汉代瓦当。1984年,该遗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阳故城,与渠丘故邑同处一址,为春秋战国时齐国城邑,齐都临淄辖四邑之一。古书中又称葵丘、籧丘。著名的“及瓜而代”典故即发生在这里。据《左传》和《史记》记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本来讲好第二年瓜熟了就换防,结果齐襄公不讲信义,不但不派人接替他们,反而恶语相加,肆意侮辱。连称、管至父便投靠与襄公结怨甚深的公孙无知,后来三个人合谋杀死了齐襄公。高阳故城,还是北魏时期贾思勰在此任高阳郡太守时撰写《齐民要术》的地方。《齐民要术》写于533—544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巨著。总结了六世纪以前近400年间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技术,尤其是以今淄博市为中心的齐地农业科学技术。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

② 邓性:清代临淄知县,江西南昌进士。曾主编康熙十一年(1672)《临淄县志》。

③ 青州从事:指临淄当地的美酒、好酒。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侈:多。

④ 三雅:指三杯。杯倾:酒喝光。风欲流:指喝酒之后飘飘欲仙的感觉。

⑤ 但得:只要能够获得。

⑥ 糟丘:酿酒的糟渣堆积如山。


【今译】

自古以来临淄高阳城的酒就又多又好,三杯过后让人如仙飞飘。

只要能得到酒醉后的自在逍遥,谁愿意清醒地在世间忍受烦恼!


18.登太公台怀古①

清·赵铋②

东海曾垂钓,于今尚有台。

鹰扬多少事③,只供一徘徊④。


【注释】

① 太公台:姜太公钓鱼台。

②赵铋(bì):清代山东诗人。

③鹰扬:像雄鹰一样飞翔。语出《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赞美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威武英勇的样子。

① 徘徊:游览。


【今译】

姜太公曾经在东海之滨垂钓,到现在还保存着他当年的钓鱼台。

姜太公威武英勇,有多少丰功伟绩呀!现在这里只是供后人游览休憩。



19.夹谷①

唐·胡曾②

夹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正相鲜③。

来时不见侏儒死④,空笑齐人失措年⑤。


登洛阳故城古诗赏析(齐国古都古诗词注释四)(3)


【注释】

① 夹谷:春秋时期齐地。地在今莱芜夹谷峪或今博山区石门景区驻地石门村西北3里的夹谷台。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在夹谷举行盟会。孔子时为鲁国的大司寇,担任鲁定公的相仪。会上,齐景公派莱人武装劫持鲁君,孔子命令士兵抗击莱人,斥责齐人无礼;齐景公让一些侏儒演戏,借以羞辱鲁国人,孔子派右司马斩杀了这些侏儒。最后,孔子迫使齐国人归还所侵占的鲁国四座城邑以及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之田。

② 胡曾(céng):号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唐代诗人。咸通十二年(871),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掌书记;乾符五年(878),任荆南节度使掌书记。

③ 正:正在。相:交相辉映。鲜:鲜艳明亮。

④ 此句意思是说,当时的唐朝,社会上仍存在着用侏儒演戏取乐的现象。

⑤ 空笑:白白地取笑。失措:举止无礼,行为不当。年:那年。指公元前500年夹谷之会,齐景公用侏儒演戏,被孔子斥为无礼,并杀掉侏儒。


【今译】

三月的夹谷黄莺啼鸣,野花芳草明亮鲜艳。

现在还有人在用侏儒演戏取乐,他们怎能取笑当年齐景公用侏儒演戏、无礼取闹呢?


20.清代临淄八景诗①

高阳馆外酒旗风②,矮矮槐阴夏日浓③。

秋入龙池月皎皎④,春回牛山雨蒙蒙⑤。

古冢遗迹怀晏相⑥,荒台故址吊桓公⑦。

淄江钓罢归来晚⑧,西寺搂头听晓钟⑨。


【注释】

① 此为清代临淄的八景诗,作者是否是明代临淄诗人韩超然,待考。明、清两代的临淄,均有八景,但不尽相同,五同三异。明代临淄八景是:牛山春雨、矮槐夏阴、龙池秋月、高阳酒馆、桓公荒台、愚岭冬雪、温泉修禊、严矶晚钓;清代临淄八景是:牛山春雨、矮槐夏阴、龙池秋月、高阳酒馆、桓公荒台、晏冢遗基、西寺晓钟、淄江晚钓。

② 高阳馆外酒旗风:明清临淄八景之一。指临淄高阳城一带酒业兴盛、酒馆林立。高阳故城,位于临淄齐国故城西北16公里,即今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西200米处。城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650米,呈长方形,总面积约为48.75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皆为平原,南临乌河。遗址今高出地面2米左右,四周残垣痕迹清晰可辨,建筑遗迹甚多,并多次发现春秋战国和汉代瓦当。1984年,该遗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阳故城,与渠丘故邑同处一址,为春秋战国时齐国城邑,齐都临淄辖四邑之一。古书中又称葵丘、籧丘。著名的“及瓜而代”典故即发生在这里。据《左传》和《史记》记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本来讲好第二年瓜熟了就换防,结果齐襄公不讲信义,不但不派人接替他们,反而恶语相加,肆意侮辱。连称、管至父便投靠与襄公结怨甚深的公孙无知,后来三个人合谋杀死了齐襄公。高阳故城,还是北魏时期贾思勰在此任高阳郡太守时撰写《齐民要术》的地方。《齐民要术》写于533—544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巨著。总结了六世纪以前近400年间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技术,尤其是以今淄博市为中心的齐地农业科学技术。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

③ 矮矮槐阴夏日浓:明清临淄八景之一。描写的是今临淄区辛店街道矮槐树村一棵小槐树,在夏天绿树成阴,郁郁葱葱。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打天下时,曾率一支人马在该村古邮亭旁歇息。时值六月,天气炎热,赵匡胤将汗水浸湿的战袍脱下,蒙在邮亭不远处的一小槐树上面晾晒。战袍一时难以晾干,于是,他就在槐荫里躺下歇息。一觉睡到日薄西山,奇怪的是槐荫依旧。他的战袍乃龙袍,重如山岳,压得小槐树从此不再长高,故称 “矮槐树”,该村也因此而得名。

④ 秋入龙池月皎皎:明清临淄八景之一。写的是秋夜,月影倒映在临淄名泉——龙池那一汪碧水之上的美景。龙池,在今临淄齐陵街道办东、西龙池村附近。

⑤ 春回牛山雨蒙蒙:明清临淄八景之一。讲的是冬去春来,小雨蒙蒙,松柏吐翠、怪石嶙峋的牛山在云气蒸腾,波光潋滟之中显得格外巍峨秀丽,风光怡人。牛山在今临淄区齐陵镇境内,海拔174米。有神牛帮助姜太公、齐景公流泪晏婴劝谏他奋发有为的传说。牛山西北麓,有春秋名相管仲的墓冢。管仲名管夷吾,字仲。春秋中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执政四十年,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王攘夷,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

⑥ 古冢遗迹怀晏相:清代临淄八景之一。说的是人们在晏婴冢旁深切怀念贤相晏婴的情景。晏婴冢,在今临淄齐都镇永顺庄东南350米处。晏婴(约前586-约前500),字仲,谥号平。时人尊为“晏子”,世称“晏平仲”。他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长期担任景公时期齐国相国,是春秋晚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忠于社稷、廉洁勤政、崇礼爱民、机智善辩,并能匡君救失,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在诸侯列国中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地位。

① 荒台故址吊桓公:明清临淄八景之一。描写的是后人登临桓公台,凭吊这位赫赫有名的春秋霸主的情景。桓公台,位于今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是临淄齐国故城小城西北的宫室建筑群中一座高台建筑的台址。地下夯土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6米,南北宽70米,台顶分两层,现台高14米,为临淄齐国故城的制高点。此台在秦汉时期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唐朝长庆年间(821—824年),临淄人曾在此台上修建桓公庙和管子庙,故后世称此台为“桓公台”。当地百姓则称此台为“梳妆台”、“梳洗楼”,传说与齐宣王王后——无盐娘娘钟离春有关。公元29年,东汉大将耿弇(yǎn)曾登临此台,指挥部队诱敌深入,在临淄城内大破军阀张布。

② 淄江钓罢归来晚:清代临淄八景之一。写的是在日落西山,残阳夕照,人们在淄河边钓鱼归来,怡然自得、悠闲快乐的样子。淄江,又称淄河、淄水。公元前859年,因齐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两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再北去广饶县汇流小清河,全长178公里(一说155公里)。临淄境内,淄河河段长42.5公里

③ 西寺搂头听晓钟:清代临淄八景之一。写的是早晨,临淄县城西部的西天寺那沉重浑厚的钟声响彻云霄,声音远达方圆十余里外。西天寺,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336年—349年在位)时期,初名兴国寺。几经兴废后,唐代太和中期(831年前后),重建寺院。五代时期(907—960年),僧道圆居此,他的朋友赵匡胤(即后来的宋太祖)曾来此访友。北宋祥符(1008年)中,更名“广化寺”。元至顺二年(1331年),僧性忻,请复旧名“兴国寺”。后,分其前为广化寺。广化寺于元惠帝至正丙申(1346年)年间被毁。明朝初年(1372年前后),僧义温(临淄娄子村人,俗名刘玉岩)在广化寺旧址重新建寺,称“广化西天寺”,简称“西天寺”,俗称“西寺”。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太师李良对西天寺进行了重修。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西天寺毁于战火。西天寺造像,为北魏时期遗物,是华东地区最大、最完整、可移动的单体石佛造像。2006年,西天寺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造像为无量寿佛(阿弥佗佛)形象,像高5.6米,宽1.8米,厚1米,口部与手有残。造像头饰螺髻,面庞丰满,身披通体袈裟,袒胸赤足,面南直立于高高的莲花座上,佛像面部表情生动,眉清目秀,微含笑意。远远望去,气势雄伟;近前瞻仰,衣纹清晰,威武高大。

【今译】

高阳城外酒旗招展,

夏天矮槐树浓阴一片。

秋夜,皎洁的月光映照着龙池水面,

春天,蒙蒙细雨滋润着苍翠的牛山。

晏婴冢前,人们追怀晏相的爱民、清廉,

桓公台上,人们称赞春秋首霸的辉煌灿烂。

傍晚,去淄河岸边钓钓鱼,多么快乐悠闲!

早晨,听听西天寺的钟声,多么浑厚庄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