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禁忌话语(过年了教你应对)

小年之后,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向我求助一个类似的问题:自从回家之后就发现一些”多管闲事”的亲戚家人总是问东问西,没结婚的催着结婚,结了婚的就要求这要求那;比收入比工作,谁谁谁家的谁谁今年混的多么多么好,这么烦人,有没有什么好的回击办法啊?

首先我在给各位建议之前,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些人的一些闲言碎语并非是带有纯粹的恶意或者诅咒。所以我们在选择应对之法时,也不应该带着厌恶或者抵触的态度去阐述我们的想法。

过年禁忌话语(过年了教你应对)(1)

点到即止,不把话题锁定在某一环节上,

不给对方有机可乘

举例:

长辈A:“小李啊,怎么还不见你带个对象回家呢?”

小李:“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呢。”

长辈A:“那你这样可不行啊,都多大岁数了啊。”

小李:“是呀,年龄是不小了,这不最近同事还给我推荐几款护肤品,说是适合全年龄层的人保养皮肤呢,对了!您要不要也试试看?”

我们假设长辈A是一个有点爱慕虚荣的女性长辈,如果说这位长辈平时比较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用这样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不会显得过于生硬,又可以把话头扯开。面对一些长辈的不断追问,我们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转移对方的关注点。

虚实之间,学会不否认也不承认

举例:

长辈A:“小李啊,听说你找了个女朋友啊,是不是真的?”(作为小李并没有找女朋友)

小李:“反正现在是有要谈的想法吧,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差不多了肯定第一个告诉您!”

一些风言风语的出现,有实也有虚,在面对这些虚虚实实的情况时,一味的否定或者发出辟谣的声音,反倒是加剧了对方追问或者把话题开大的可能,比如如果上面这个例子中小李一口否认自己并未找到女朋友,那么长辈A自然会把话题锁定在“为什么不找女朋友”这上面。

善意的谎言背后,其实是我们各自打算的真实写照,感情也好事业也罢,毕竟亲身经历的不是某个亲戚,而是我们自己。过年这段时间的一些交流,大都属于可有可无的谈资或者是有意无心的“片汤话”。所以我们也不要太过于纠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状态。闲聊么,有些可能和不可能的事情都是很正常的。

过年禁忌话语(过年了教你应对)(2)

真假之外,打断一些眼不见心为净的比较

举例:

长辈A:“小李啊,隔壁王大爷家的小子今年去美国工作了,多棒啊!你看你们当初在一起玩,人家怎么就混的比你好呢?”

小李:“您说的是,其实我们公司年前也有个机会让我去美国工作,但是据从美国回来的同事说,美国那边太乱,而且不保证年假能回家过年,我想了想,毕竟落叶要归根,回家是第一位的,您说对不对呢?”

除去家族优势不谈(富/商/政二代),挣得多意味着事情多,压力多,这些情况实际上在大多数行业(低谷行业和高热行业之间会有差距)都是存在的。

而且作者发现,一些亲属口中的“特别厉害的某某人”实际上的情况并不是那么的令人向往。我本人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我的一个亲戚说我的某个发小去了美国工作三年,归国之后被委以重任收入颇丰。恰巧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经常会跟一些中小企业主打交道,有次跟某个企业主在言谈之间聊到了我的这个发小的公司,据实察该公司的决策层根本没有我发小这个人,后来的一次聚会中我见到了他本人也印证了之前那个亲戚口中的“优秀好孩子”其实根本不存在。

我们没有必要把一些问题深究其的内在矛盾和外在表象之间的关系,从话头中找说辞,比如上面这个例子里,出国看似是一个很多人向往的工作机会,但是中国人向来有落叶归根的精神需求,那么我们不妨就拿出来做一个对比。至于实际情况中小李是否真的有机会去美国,这就跟我经历过的上面那个例子一样:谁都都不可能100%把自己的实情全盘托出给另外一个人,那么亦真亦假的交流也不过是为了不让话题太过冰冷而已。

以微笑配合默不作声,把毫无意义的审判当作一种对人生的品鉴.

我相信大多数朋友都心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些人的所谓关心只是为了储备他们的谈资。因此很多时候,直接回避,或者干脆不予置理是对自己的尊重。

职场和生活中的言语需求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职场中的言行举止目的投射出的是多样化的不同,而生活中的闲言碎语往往非常单纯:闲的。

热文推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