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首诗中包含地名(一个地名和一首诗)

大约18岁的时候我看到一首(翻译过来的)诗,被它深深吸引:

《艾德尔斯特洛普》

周伟驰 译

是的,我记得艾德尔斯特洛普——

这个地名,因为一个下午

炎热中快速列车竟停在了那儿

不寻常地。是在六月下旬。

蒸汽嘶嘶响。有人清着喉咙。

没有一个人去也没有一个人来

空空的月台。我看到的

就是艾德尔斯特洛普——只有名字

和柳树、柳叶菜,和草,

以及绣线菊,和圆锥形的干草堆,

比起天空中悠远的碎片云,

一点也不少静谧和孤寂的美。

在那刻一只乌鸫唱了起来,

就在近旁,而围绕着它,越来越像雾,

越来越远地越来越远地,是所有的鸟,

来自牛津郡和格洛斯特郡。

我一度沉浸在译本所形容的那种“静谧和孤寂的美”和“越来越像雾”里,可每当我想起这首诗,却总是想不起它提到的这个地名,因为它太长太难记了。而这首诗,又的的确确是由一个地名生发出来的。但对看译文的读者而言,它的全部美感就只有音节。

在对音节、对翻译腔、对外来地名那语焉不详的小资情调感到厌倦后,最近,我去找来了这首诗的原文:

《 Adlestrop》

Edward Thomas

Yes, I remember Adlestrop --

The name, because one afternoon

Of heat the express-train drew up there

Unwontedly. It was late June.

The steam hissed. Someone cleared his throat.

No one left and no one came

On the bare platform. What I saw

Was Adlestrop -- only the name

And willows, willow-herb, and grass,

And meadowsweet, and haycocks dry,

No whit less still and lonely fair

Than the high cloudlets in the sky.

And for that minute a blackbird sang

Close by, and round him, mistier,

Farther and farther, all the birds

Of Oxfordshire and Gloucestershire.

这时我才意识到,首先,这首诗的韵脚很传统,每两行压一韵;其次,它用词十分简单,初中英语水平的人就能基本看懂;再次,关于这个地名,它真的不仅仅是音节。每个地名都有含义。

于是我wiki了这个叫做Adlestrop的地方和它的车站——

地名最初叫Addlestrop。Addle有腐烂、捣毁之意,strop是磨刀用的皮环。而这车站在1853年就开了,按照当时的铺轨技术水平,其轨道安排应该与该地原始的地形相关。Wiki注明,铁路穿过这个车站时从原来的单轨分成了双轨,而双轨制是需要建设闸口的,闸口的形状和磨刀的皮环(strop)又颇为相似。所以我推测,这个地方原来的地形,就是一个适合建造闸口的环形路。这就像上海的老火车站正位于“闸北”这个地点一样。而addle的意思可能是指那里曾布满一些沼泽或烂泥塘。这个地区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又在山脚下,气候必然潮湿多雨,乡下的烂泥塘应该是随处可见的。记得我小时候住的近郊一带,有一个地方就叫做烂泥渡路,后因为名字不好听被改了。或许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1883年时,当地把Addlestrop名字去掉中间一个d,改为了Adlestrop。因而我有理由推测,诗人看到这个站名时一定也隐隐感觉到了它的特别之处,就像我对“烂泥渡”的记忆始终存在一样。

而这个车站,最初叫addlestrop and stow road.原生态的地名往往是最功能化的称呼,一眼便知那个地方是做什么用的:一些烂泥塘和囤积货物的地方,它应该是偏僻、远离人烟的,正如今天北京的各种“屯”,也是曾为市区外围的军队囤积粮食的地方。而且,它所在的铁轨,也正是从牛津开往乡下的一条路线。实际上这个地方在比诗人生活的年代更早时,也与英国文学史发生了关联:简奥斯丁曾在那住过一段时间,那里曾是一个教区。英国乡下的教区,符合偏远的特征。

好了,现在这个车站大概的样貌已经更为清晰,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郊区生活过的人,对那些地方被形容为“静谧与孤寂之美”可能会产生一些隔膜感。那样的地方,应该是简陋、偏僻、混乱和带有一种被人遗忘的荒凉之感。城市郊区的荒凉和草原大漠的荒凉是不一样的,前者更让人哀伤。不是那种文人式的哀伤,而是因为它是势利的城里人心中的穷乡僻壤,却又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它们是那些在知名的大城市周围,却普通得永远不会被人提起的地方。

1966年,这个车站被关闭。所有存在过的痕迹也陆续被抹去。后来因为这首诗,这个地方重新又被纪念,当地政府在原址修建了一座类似公交车站的休憩小亭,上挂Adlestrop牌匾。

于是我萌发了重新翻译这首诗的想法。可能有些煞风景地将这个地名翻译为“烂闸口”。同样地,诗最后提到的两个地名,牛津郡和格罗斯特郡,我也觉得可以统一为意译而非音译(正如牛津本身就是意译)——Gloucester从字面上拆解,是光明的寨堡之意,当地在古代英格兰有许多小邦主建造的石头城堡,cester正是castle的讹传。正如北京有一个叫十里堡的地方。

为了解决我对原译本那句“静谧与孤寂之美”的异议,我对原文still and lonely fair做了许多推敲。首先,Still and lonely用中文里孤寂一词已经可以概括,而“静谧”是相当书面语的词汇,强调了安静和神秘之感。但出于上文对adlestrop郊区环境的理解,我认为诗人并没有特意想要去强调神秘感。或者说那种神秘感是非常克制的,并未通过字面直接去表达。然后,“美”这个字也是效果太拔高了(也可能是为了押韵),fair没有那么强烈的形而上感,多指女性外表的美好迷人,用来形容车站附近的草垛和植物,有一种拟人化的感觉,所以,我用了“宜人”。

接下来那句“比起天空中悠远的碎片云”,感觉也太抒情和田园,原文就是简简单单的the high cloudlets in the sky。整首诗在第三段描述adlestrop这个地区附近乡村情境——天高云淡,安静无人,虽然孤独却又怡然自得(实际上他描写的是整条铁路沿途的风景印象,而非专属于这一个地点的具体物件)。

另外还有haycock一词,是威尔士人的说法,因为Edward Thomas是个盎格鲁-威尔士人。它本来就特指那种堆成圆锥形的干草垛。其实即便是中国的读者,对农村的草垛也应该有了解,并不用特意指出它是“圆锥形”的,就如同我们说拉面,就肯定是指那种很长的面条,不必特意说明是“长的拉面”。

当然,使这首诗超越普通民谣歌词的是最后一段,对群鸟的形容,也是最难译的几句。

首先,blackbird是当地非常常见的一种鸟,诗人选择这种鸟应该就是取其平常之意,所以乌鸫这个学名用在这里太正式了,和整首诗口语化的风格略有冲突,而且使人无法马上联系到具体的形象(和叫声)。所以我借鉴了beatles乐队的同名歌曲的汉译:黑鹂。它是一种叫声非常悦耳的鸟,中国人可以联想到黄鹂。这也为诗歌的最后一段增加了一种声音的想象空间。

然后,我注意到最后两句诗人写了许多鸟越来越远,并没有写是“飞”的越来越远。如何理解round him成为了翻译后续几句意思的关键。

首先,round在这里有两种词性的可能。第一种是副词(而不是介词around),它修饰的对象从上文看,只有一个动词sang,所以很明确是在描述鸟叫声的迂回环绕,这也是为什么要把乌鸫写成黑鹂;第二种是一般现在时的动词,没有用过去式,说明在形容一种持续的状态。但不管是哪种词性,round都应该是指鸟的叫声越来越多。我们从日常经验中也可以知道,一只鸟的呼唤常引来一大群和音者,如果你在春夏傍晚的树林里听过,那种动静是非常大的。这和本诗所作的六月在季节上也吻合。所以诗人不一定是真的看见了那么多的鸟,而是听见的。事实上鸟类鸣叫主要是在繁殖期求偶,为了躲避天敌它们会隐蔽的很好。因而上文说第一只鸟是close by的,也更可能是指听见而非看见。所以,现在很清楚,mistier这个词是形容鸟群的叫声,诗人选择这个词也正是为了用一个视觉的词去形容听觉才显得更为高妙。这样,第三段描写景物之实,与尾段的虚也就互为映衬了。

然而在中文里,雾这个字无法暗示出声音的层次,固然很有美感,但会让读者仍然把想象局限在视觉上。所以我想,黯淡这个词能兼顾听觉,或者直译为模糊也可,但为了与我下文把gloucester译为光明堡对应,故用了黯淡。

那么,如果mistier还是在形容鸟声,那换行后的farther and farther则更为明确地表示诗人的视角“已经”离远了,与上一行的第一个closeby故意形成反差。证据也是从wiki上发现的,即诗人所写到的这一次“不寻常的”停站,并非是真正的意外,而是于当天12:45分的例行临时停靠,而临时停靠的时间通常很短。因此,完全有可能当诗人凝视窗外不久后,列车就启动了(于是便有了离群鸟和鸟鸣越来越远的体会)。

这样再来看第一段的“不寻常地”。整首诗描写的是一次极为寻常、极为普通的的旅途瞬间。所以,为了诗意的处理,他故意把停靠说成是Unwotedly——例外的,而原译文中“不寻常的”所暗示出的怪奇感似乎过于强烈了。

对词语的选择完全取决于译者的主张。原译本认为诗人的风格特色便是“日常生活中的神秘”,我也赞同,不过,我认为这神秘没有那么强烈的渲染色彩。他接近一种寡淡的描绘,更着重于写实中的留白,而非主观情绪上的夸大。整首诗中我唯一使用捎带渲染感的词是“荒芜的月台”。bare其实原译为“空空的”也是妥当的,然而从我自己整首译文的词汇比例来看,在此处,一个不那么显眼的位置加入一个“荒芜”,似乎可以稍微对整体的口语化起到一定调剂。

另外在押韵上,为了保持它原来就有的那种朗朗上口感,我更改了韵脚的位置,希望不会太有损它乡间民谣的风味(诗人本来也被英国诗坛认为是乡村诗人,从本诗中口语和地方化的词汇上也能看出来)。

最后,这首诗写于1914年6月24日,四天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六月的确是一个旧时代的末尾。介于这样的背景,我更倾向于把诗的语言风格译得极为寻常,如同暴风雨前的极度平静,人们的极度渺小。甚至那最后一句——来自牛津郡和格罗斯特郡,可能也在双关地暗示着列车上的旅客们,也正在离一个时代远去。

总之,我希望翻译赋予这个地点的,并非突出它的异国情调和陌生感,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随处可见的卑微感。人,鸟,车站,稻草,整个世界都像这个安静而无人纪念的车站。Adlestrop,外围于牛津郡,也外围于成都,于曼谷,于赫尔辛基,于里约热内卢。

我的试译:

烂闸口

对,我记得烂闸口——

这个名字,因为一个下午

炎热中快速列车停在了那儿

例外地。于六月的末尾。

蒸汽嘶嘶作响。有人清着嗓子。

没人离开也没人走上

荒芜的月台。我看见的

正是烂闸口——只有名字

还有柳树,柳叶菜,和草地,

还有绣线菊,以及干草垛

比起高空中的碎云丝毫未减

宜人的孤寂。

在那刻一只黑鹂鸣唱

就在近旁,而围绕着他,是更为黯淡

已越来越远去的,所有的鸟

来自牛津郡和光明堡

---------------------

附:这个车站现在已经成了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

哪首诗中包含地名(一个地名和一首诗)(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