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齐桓公图像(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

春秋五霸齐桓公图像(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1)

【名人简历】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是齐僖公最小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姜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历史功过】

他做为春秋五霸之首,曾是宫廷斗争的幸运儿,最后却难逃宫廷斗争的苦海。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重任在肩,扶齐国大厦于将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一生显赫,是—位有治国才干和雄图大略的统治者,他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了一些整顿和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国中成为第一个霸主。虽然争霸战争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破坏,劳动人民对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对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名言名文】

在《管子》一书中,齐桓公有句名言是:“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 意思是,“仲父叫我向东,我就向东;您叫我向西,我就向西。您对我的教导,我怎敢不听从呢?”可见其对管仲之言听计从。

【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齐桓公图像(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2)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赏析: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国(今河北东部),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赶到燕国时,山戎的军队已经掠夺了许多财物,逃到它东面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本想就此收兵回国,但管仲建议跟踪追击,攻灭孤竹国以保证北方的安全。齐桓公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向东紧追。不料追到那里,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大王都吓得逃跑了。齐桓公率领大军继续追击,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到凯旋而归时,大军在一个山谷里迷了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同意一试。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他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春秋五霸齐桓公图像(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3)

风马牛不相及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

释义:常用来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

赏析:春秋初期,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等八国军队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楚成王接到密报,一面调集兵将准备同齐国作战,一面派屈完到齐国军营进行谈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他对楚国非常忠诚。为了楚国的安危,他只身前往齐国的军营去见齐国的管仲,责问他:“你们齐国住在北方,我们楚国住在南方,齐楚两国相隔这么遥远,即使马牛走失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境内。尤其没有料想到你们的兵马,竟然践踏我们的国土。”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辞,把管仲问得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齐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于是就把大军开进楚国的领地内,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谈判,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愚公谷

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以“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世无争的地方。

赏析:相传春秋时齐桓公外出打猎,走到一陌生的山谷之中,遇一老翁,便问:“这是什么山谷?”老翁回答说:“是愚公谷。”桓公又问:“何故用此名?”老翁说:“是因为我的缘故。”桓公不解。老翁平静地解释说:“我曾养过一头母牛,生了一头小牛,长太后卖掉,买了一匹小马。有个少年对我说:‘牛不能生马。’就硬把马牵走了。邻居知道后都笑我愚蠢,就把这里叫做愚公谷。”其实,这老人是一位隐士。唐王维《过崔驸马山池》诗:“闻道高阳会,愚公谷正愚。”亦作“愚谷”。

春秋五霸齐桓公图像(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4)

尊王攘夷

释义: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赏析: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轮扁斫轮

出处:《庄子·天道》。

释义:以“轮扁斫轮”作为技艺高超的典故。

赏析:轮扁是春秋时齐国有名的造车高手。一日,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是得意。轮扁很好奇,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向前去,问桓公读的什么书。桓公说读的是圣人之书,他却说这些书是古人的糟粕。桓公叫他说个究竟。轮扁说:“我行年七十,长期制造车轮,得心应手,但是口不能传授其中的奥秘,所以你读的书必定是古人的糟粕。”宋黄庭坚《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诗: “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

邹缨齐紫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以“邹缨齐紫”比喻上行下效。

赏析:齐桓公喜欢穿紫衣服,紫衣服就在全国流行开了。紫衣服价格越来越高,齐桓公担心这样下去,必然引起奢侈风气,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正在为难时,管仲对齐桓公说:“您想阻止国人穿紫衣服,应该从自身做起,每天上朝不穿紫衣服;大臣有穿紫衣服进见的,你就说‘离我远点儿,我讨厌紫衣服的气味’就行了。”结果齐桓公按照管仲的话去做以后,当天官员们就不穿紫衣服了。第二天齐都临淄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了。第三天全国穿紫衣服的现象就杜绝了。邹君喜欢系长帽带,左右都跟着系长帽带,帽带价格长得离了谱儿,邹君感到问题很严重。有一天上朝,他当着满朝大臣拽断长帽带,国人从此再也不系长帽带了。《南史·儒林传论》:“语云:‘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是以邹缨齐紫,且以移俗。”

【人物传说】

马踏湖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马踏湖区为各国南北战略要地。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各路诸侯大部分被征服,齐国势力日趋强大。齐桓公为了达到列国公推他为领袖之目的,曾在该地(又名会城)重兵列阵大会各路诸候,而各诸候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被擒,遂率大军纷拥而至,于是众马践踏,平地成湖,故名“马踏湖”。千百年来,马踏湖旖旎的风光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名士,他们无不对这自然奇观、圣地佳景赞叹不己。

齐桓公与钓鱼老翁

话说这一天,齐桓公乔装改扮成买卖人,到乡下巡察民情。天近中午,来到了一条河畔。他见一人正在垂钓,就走了过去。钓鱼的是一个白胡子老翁,戴着顶苇笠,身上穿得干干净净。齐桓公问:“老人家,垂钓呢!收获怎么样?”

老翁回头看看他,说:“是从远方来的客官吧?”齐桓公点点头。

老翁说:“客官若不嫌弃,老汉送条鱼给你尝尝鲜。”说着,放下鱼竿,提起水中的鱼篓,抓出一条三四斤重的鮕鱼,扯条柳枝穿好鱼,递给齐桓公,说:“这鮕鱼是这条河里的特产哩!”

齐桓公接过鱼,顺手摸出一块金子递给老翁,老翁摆摆手说:“送你的。”

齐桓公说:“老人家靠捕鱼为生,我怎能白吃白拿!”

老翁笑笑说:“客官说差了,我老汉儿孙满堂,不愁吃穿,钓鱼不过是散散心罢了。”

齐桓公听他说生活得很幸福,心里挺高兴,便问:“老人家高寿哇?”老翁伸出右手的大拇指二拇指说:“八十有三了。”“哎哟,如此高龄,还这么壮实,难得,难得!”

齐桓公的一个随从看天中午了,想催他去吃饭,无意间说漏了嘴,叫了声“主公”,齐桓公呢,也无意间应了一声。可那钓鱼老翁听了,并没露出半点惊慌,从从容容地站了起来,向齐桓公施了一礼说:“不知国君驾到,多有冒犯,请恕罪。”

齐桓公叫随从倒了一杯酒赐给老翁,等老翁喝完酒,他说:“老人家,祝愿寡人几句吧。”

老翁想了想,问:“主公要我嘴上的祝愿呢?还是心里的祝愿?”

齐桓公心想:这人不凡,嘴里说:“当然是心里的!”

“那好,”老翁双拳合抱说:“我祝愿主公不要得罪群臣百姓。”

“嗯!”齐桓公一铁虎脸,背过身去。他生气了。

一名随从对老翁说:“普天之下,国君最大,群臣百姓谁不怕得罪他?你说话大小尊卑颠倒,是想找死吗?!”

老翁悠悠地捋着胡子说:“在老汉眼里,群臣百姓大于国君。—大臣、百姓若得罪了国君,还能求国君喜欢的人为他说情,国君如果得罪了大臣、百姓就不同了,当初桀得罪了汤和百姓、纣得罪了文王和百姓,结果都丢了江山。你说,国君和群臣百姓,谁怕谁?”

随从无言答对,又怕齐桓公怪罪下来,就呛啷啷拔出刀来,一把揪住老翁的衣领大声吼道:“大胆村夫,一派胡言!”

齐桓公这时忽然转过身来,喝令随从放手,对老翁施礼说:“老人家讲的极对,寡人一定牢记在心,请随寡人入宫,帮我治理国家吧。”

老翁说:“老汉是个庄户人,哪里懂得国家大事!”说完拿了鱼竿、鱼篓扬长而去。

【生平大事】

时逢内乱,惊险即位

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庄僖继立,方现转机。庄公在位64年,僖公当政33载,父子连续治齐近百年之久。政局相对稳定,元气渐复,国力日增。征伐异国,主盟诸侯,史称庄僖小霸。然而昙花一现,好景不长。襄公嗣位,前功尽弃。

春秋五霸齐桓公图像(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5)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在好友管仲的提示下,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通过眼线得知此情况的公子纠和小白,俱连夜回赶。鲁国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当时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桓公发兵迎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为相,实行改革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早在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欲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春秋五霸齐桓公图像(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6)

葵丘会盟,称霸诸侯

齐桓公改革之后,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书记载说,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火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

宠信阉竖,昏庸晚年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去探病。桓公问道:“仲父百年之后谁可代替您做丞相?”管仲说:“没有比君上更了解臣下的了。”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说:“易牙杀了自己的亲儿子把肉蒸熟了给您吃,这样的人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以继任丞相。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说:“开方本为卫国太子,他舍弃太子之位,背离自己的亲人臣服于大王您,这样的人是不近人情的。”桓公又说:“竖刁如何?”管仲说:“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伺候大王,这样的人也是不近人情的不可用之为相。”管仲死后,齐桓公很快便把管仲的嘱托忘到脑后了,开始重用这三个人,三个人恃宠成骄,渐渐开始独断专行。

齐桓公的三个夫人都没有子嗣。除三位夫人之外桓公还有六位如夫人。因为这六人都得到桓公宠爱礼数与夫人没有区别所以称为如夫人。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长卫姬生公子无诡,少卫姬生公子元,郑姬生公子昭,葛赢生公子潘,密姬生公子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齐桓公爱惜公子昭贤德管仲生前桓公曾与之商议立公子昭为太子,后来,桓公在蔡邱会上嘱咐宋襄公说,已经立公子昭为太子。桓公的宠臣易牙和竖刁也得到长卫姬的宠爱,易竖两人经常向桓公进言替公子无诡说好话。桓公架不住两人的甜言蜜语许诺立公子无诡为太子。这使得其他五位公子各树党羽,互相猜忌。

公元前647年桓公病重,易牙竖刁派兵把守宫门,只留公子无诡在长卫姬宫中,其他公子前来问安都被阻于宫外。三天后,齐桓公还没有死,易牙竖刁将王宫中的侍卫宫娥赶出宫外,关闭宫门。又在齐桓公寝室筑起三丈高的墙,致使内外断绝风缝不通。只留了一个狗洞大小的洞穴用以打探桓公生死。齐桓公寝室之内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可悲呀!一代霸主竟被活活饿死。桓公死后尸体在床上六十七天,尸体腐坏,寝室之内臭气熏天。尸虫顺着门缝爬出宫外。

易牙竖刁控制了齐桓公之后,借助长卫夫人的力量诛杀群臣,拥立无诡为国君。太子昭无奈只得投奔宋襄公。无诡即位后,下令将齐桓公的尸体成殓起来,但并未正式下葬。

后来,在宋襄公的帮助下,公子昭夺回王位。他就是齐孝公。孝公元年八月齐桓公才正式下葬。

【秘闻轶事】

齐桓公与“座右铭”的由来

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欹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

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的时候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栽跟头的启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告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作祭祀之用。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不知是何物,便问庙中看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欹器。孔子知道欹器的来历后,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欹器于座右告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后来这种欹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铭文代替欹器放在座右了。这便成了名符其实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

奇特纳贤术

齐桓公为了表现自己广集贤士的决心,在宫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准备日夜接待各地前来晋见的人才。虽然他求贤若渴,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火炬整整烧了一年,却没有一个人来上门求见。一时间齐桓公一筹莫展。

有一天,京城东郊突然来了一个乡下人要求晋见齐桓公,声称自己有九九算术口诀的才能。齐桓公听说后觉得很可笑,派传令官告诉他:“九九算术乃是末流小技,也配拿来见君主吗?你还是赶紧回去吧!”

乡下人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远道而来,是专门来为国王解决难题的。我听说宫前火炬燃了一年也没有人上门,这是因为国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各地人才都自以为比不上他,怕在国王面前献丑被人讥笑,所以就不敢登门了。我的九九算术的确是微不足道的小技术,但国王如果能以礼待我,还怕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吗?泰山所以高耸,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江海所以深广,是因为它积聚了每一条小溪流。《诗经》中说过,古代的英明君王有事都去请教砍柴打草的农夫,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国王是一代明君,必定能礼贤下士。”

齐桓公听后心悦诚服,于是立即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人。果然不出一个月,四方人才都听说齐桓公重用一个乡下人,也纷纷前来了。齐桓公因此也招揽到了大批的有用之才。

烹子献糜

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你如此会做菜,可知道怎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又是如何?”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怎样能作顿人肉宴给桓公吃,好博得桓公的欢心。后来他看见自己的儿子,就把儿子杀了给桓公作人宴,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未吃过的肉菜,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乃臣子之肉,献于大王尝鲜”。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

烹子献糜

齐桓公对管仲说:“我和您谋划攻打莒国,计划还没有公开,都城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是为什么啊?”管仲说:“我国国都里一定有圣人。”齐桓公说:“呀,前几天服役的人里,有个拿着跖枪向上看的人,大概就是他吧?”不久,服役的东郭牙就到了。管仲说:“说要攻打莒国的就是你吧?”东郭牙回答说:“是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攻打莒国,你为什么那么讲?”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会意。前几天,臣下望见您在高台上,满面怒色,动作有力,这是要发动战争的表现。您张开口却没有声音,说的就是‘莒’字。您举手臂所指的方向,也是莒国的方向。臣私下来想,诸侯之中不服我们齐国的也就只有莒国了。所以臣就这样说了。”

春秋五霸齐桓公图像(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7)

内外得人

桓公召集诸侯,卫国最后才到。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卫国。退朝之后回到后宫,卫姬望见桓公,走下堂拜了两拜,替卫国请罪。桓公说:“我和卫国并没有什么变故,你为什么求情?”卫姬回答说:“臣妾望见您进来的时候,趾高气扬,表现出要讨伐其他国家的意愿。见到臣妾,神色变化,这是要讨伐卫国了。”第二天,桓公上朝,拱手请管仲进来。管仲说:“大王放弃攻打卫国了吗?”桓公说:“仲父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管仲说:“大王您拱手时态度恭敬,说话语气和缓,见到我有些惭愧,因此我知道。”桓公说:“好,仲父管理朝外之事,夫人管理宫内之事,我知道我始终不会被诸侯取笑了。”

治国最怕社鼠

一天,齐桓公问国相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怕什么?”

管仲说:“最怕的就是社鼠。”

齐桓公问:“什么叫社鼠啊?”

管仲说:“古人祭祀土地神,立一根大木头,外面涂上泥,作为土地神的象征,那就叫社木。藏身在那根大木头里的老鼠,就叫社鼠。”

齐桓公又问:“那治国为什么怕社鼠?”

管仲说:“那老鼠如果在社木里做窝,那可就麻烦大了。用火去熏吧,害怕把社木烧了;用水去灌吧,又怕把外边涂的那层泥给冲掉了。所以藏身于社木里的老鼠可安稳呐!

齐桓公放权

齐桓公就是因为充分信任管仲,使管仲的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齐国才很快成了春秋五霸之首。

有一次,晋国派使者见齐桓公,负责接待的官员向齐桓公请示接待的规格。

齐桓公说:“去问管仲。”

接着,又来一位官员向齐桓公请示政务,齐桓公说:“问管仲去。”

在一旁侍候的人看到这种情形,笑着对齐桓公说:“什么事都要去问管仲,看来,当个君主倒是很轻松的事啊!”

齐桓公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君主辛辛苦苦地网罗人才,目的就是希望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什么事情都由君主一个人去做,那君主就没法当了,想想天下到底有多少事情!况且,如果这样,不是浪费了自己苦心招揽的人才了吗?”

下人也觉得齐桓公说的有道理,在一旁点头称是。

齐桓公接着说:“我花那么多的心血才找到管仲这样的人才,我既然把国家交给了他,就应该让他发挥最大的作用。况且在他的治理之下,齐国现在是国泰民安,我凭什么要随便插手呢?”

“纳才任贤”是古今领导者成就事业的根本。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重要的是要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充分依靠下属的力量。

【名人评说】

《春秋公羊传》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齐桓公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他一向是被高度评价的。当时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国的确遭到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改革而强盛起来的齐桓公,此时充当起了中原各国的保护神,打出了“尊王壤夷”的旗号。作为霸主,齐桓公又是会盟诸侯,又是插手别国事务,又是安定王室,又是征伐夷狄,可谓风光一时。

孟子对齐桓公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不过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

《史记》:“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可见齐桓公生活糜烂,如此多的儿子也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历史遗迹】

春秋五霸齐桓公图像(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8)

柏寝台

柏寝台,位于河南漯河广饶县城东北25里大桓村西南隅。明嘉靖《山东通志》载:“齐桓公曾盟诸候于此,故称桓公台,也叫齐霸盟台,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传当时台高3丈余,阔40余亩,台上庙宇栉比,柏树苍葱,颇为壮观,充分反映了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并四度成为古代东方文化中心的景况。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台上陈迹已不复存在。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启示】

齐桓公:用人之长,不拘一格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全十美的人世上是没有的。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能够在选用人才时,知道用人的长处,容忍人才的缺点。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胸怀。

才往往都有个性,大才者又大都不拘小节,又难免会恃才傲物,因此,看人要看大的方面,用人要用其所长。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宁戚听到这个消息,就远道来到齐国。他怀有不世之才,又有匡世之志,很想在桓公手下一展才能。但来到齐国,他才感到宫门重重,桓公出入车驾相从,卫兵近臣前呼后拥,守卫森严,不要说上前自荐,就是远远看上一眼也是难事。

他身上本来不多的盘缠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在这里找点事做,等待机会,二是回老家去,安心种地养牛。他擅长养牛,人家都说他专心养牛,就能发大财。

他最终选择了前者。

一天,桓公外出,在东城的门外听见有人在唱歌。歌唱得并不怎么好,但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深深打动了桓公。

“这是什么人啊?”他问从人。

从人向外望了望:“一个赶车的,不好好干活,在那儿偷懒。”

“你懂什么!”桓公叱道。

他下令停下马车,揭帘向外看去,只见一个清瘦的男子,粗布褐衣,正在击着牛角唱歌:“浩浩乎白水……”

他唱的是一首古诗:“浩浩白水,惰惰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诗用的是比兴,表达出为国效力的愿望。

“这是个贤人啊。”桓公感叹说,“怎么能给人干赶车这种粗活呢。寡人要把他请进宫去,和他谈谈。”

于是,一番长谈之后,桓公和管仲都主张重用宁戚。

一位老臣启奏:“大王,用人可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应该慎重。”

桓公说:“是啊,用贤人,国家就强盛,用奸人,国家就衰败。这方面的例子,真的是很多。就说管仲吧,要不是当初鲍叔牙推荐了他,寡人就不会有今天。所以,我要把贤能的人都请来,为齐国出力。”

大臣说:“好是好,但是不是贤才,大王可要把握清楚。老臣倒是有个主意。”

“什么主意?”桓公倾身问道。

“这个人是从卫国来的,卫国离我们这里又不很远。我们派个人过去,了解一下,他要果然是个贤才,再用他也不晚。”“不妥不妥。”桓公连连摇头。

“现在我们认为他是贤才,就该大胆使用。派人去了解,要是认真,了解到了就会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谁没点小毛病?可知道了他的这些小毛病,就会让我们心里疑惑,不放心。为了小的过失而丢弃了大才,这可是太不上算了。你想想看,世上许多国君失去贤才,不都是这个原因嘛!”

齐桓公正襟危坐,命人颁下诏书:任命宁戚为齐国上卿。

宁戚为上卿,为齐国做了许多事情,和管仲一起辅佐齐王,成就了春秋霸业。

用人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几乎一样多。再说齐桓公,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重用了管仲等贤人,以“尊王攘夷”为名,扩充国力,收取人心,成就了一代大业。但在管仲死后,他不听管仲死前的劝告,用了几个小人为相,使得儿子争夺王位,自己的尸体在房里生蛆,竟然没人过问。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如此集中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对比是何等的鲜明!

识人需要眼力,用人需要胆略。很难说哪个更重要,也很难说哪个更难。

用人也该懂得这个道理。善用人的长处,是因人成事的第一要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