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高新技术(舰船向智能化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模糊数学理论及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正从“数控一代”向“智能一代”跃进,船舶产品也不例外。在大数据背景下,船舶智能化已成为当今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往那些“通过机理做模型、通过阈值做监控、通过经验做管理”的传统模式已慢慢被边缘化,非智能化的船舶将无法满足未来船东要求智能化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个对象的应用,这些应用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评估、诊断、预测和决策等。智能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感知能力,即具有能感知外部世界、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二是具有记忆和思维能力,即能存储感知到的外部信息及由思维产生的知识,同时能利用已有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联想、决策;三是具有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即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学习积累知识,使自己能适应环境变化;四是具有行为决策能力,即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形成决策并传达相应的信息。

舰船高新技术(舰船向智能化发展)(1)

现代重工则代表韩国智能船舶研发的最前沿。该公司正在与著名网络服务企业埃森哲合作设计“互联智能船舶”,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帮助船舶运营商更好地管理船队,充分挖掘潜能,节约运营成本。借助嵌入新建船舶中的传感器网络,船舶运营商能获取各种航行信息,包括位置、天气及洋流数据,及所装载设备和货物的状态数据。这一解决方案还可对船队运营的新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并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呈现分析结果,使船舶运营商能实时监控其船舶状态和航行条件,并根据数据做出妥善决策,支撑高效运营。该方案还计划推出实时预警、预测性维护和更高效的航期规划等服务。

综合舰桥系统(IBS)是当前智能船舶技术发展热点。智能船舶之所以智能,关键就在于分析、决策、以及成长,即能在大量信息中,将相关的数据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综合的评估与分析,这就需要船舶具备高水准的数据分析系统,进而做出最合适的决策并进行船上系统的操作以管理推进、导航及其他系统,且随着收集数据量的增加,系统功能会随之增强智能船舶不仅需要自身智能,还需要开展相应的岸上支撑建设实现船岸一体,否则难以实现信息支撑、远程遥控。

智能船舶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局部到整体,从海上到岸上。从目前技术情况看,智能船舶才刚刚起步,可以做的是先让船上操作更简化、更统一,这也是实现智能船舶的第一步。当前综合舰桥系统(Integrated Bridge System, IBS)是智能船舶发展的热点。

IBS是实现智能船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已成为船舶自动化领域的核心装备。它是一种集海上综合导航(包括各种分导信息测量、采集、优化处理和分发使用,航行状态监视、预报、航线计划、航路导航、航海作业管理、综合航务管理等)、操纵驾驶、机舱监测和遥控、自动避碰、航行控制、综合通信管理及舰船安全、消防、自动监测和报警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集成系统。国际海事组织(IMO)对IBS的定义为:它是船舶导航与控制的集成系统,通过系统设备及子系统间的相互联通,集中显示和使用来自传感器和数据接口的信息,目的是提高船舶航行的自动化程度和经济性,提高船员操作和管理效率,保证船舶和船上全体人员安全。

舰船高新技术(舰船向智能化发展)(2)

可以想象的是,除自主航行、远程遥控等关键技术,其他部分同样可以智能化,譬如自动靠泊/离岸、自主维修、自动清洗(如海底门滤器)、自动更换设备部件、自我防护(针对海盗等)、自动补给等。另外,随着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船上所需人员肯定越来越少,甚至实现无人。未来人与船舶的关系也许会从人服务于船变为船服务于人,比如由于船上人员配置减少,考虑到船员情绪,就可以家庭为单位上船。

预计到2030年,随着传感器技术、数据驱动的智能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技术进步,船舶将更加智能化,能完全实现网络的无线连接,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数据实时传输,这也将促使其设计、建造、运营及供应链管理模式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