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书笔记的内容(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一、主题:  作者认为印刷术发明之前,西方世界没有“童年”的概念因为,整个中世纪,西方文化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古希腊传统失落后,人们普遍缺少读写能力,成人(这里指达到目前“成人”标准年龄的人)和没达到成人年龄的人没有智力水平上的差别,社会对这些年龄较低的人没有提出学习的要求,两者的趋同导致“童年”概念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时的年轻人被看作是微型的人  但是,只有生理区别不会产生童年这样的概念身处童年意味着儿童可以享受成人没有的某些特权,比如说受到青少年保护的相关法律的庇护,比如说义务教育,同时,儿童不被要求承担成人需要承担的责任但其实,有特权是因为有相应的责任,童年这个概念的产生就是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需要进行学习,这是童年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儿童(此时被看作未发展成形的人)才能成为成人  这学习包括知识以及成人社会的秩序,而之所以要求儿童在童年这个特殊阶段必须学习这些内容,是因为印刷术产生后,社会要求人们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正常融入社会媒介环境,维持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于是,童年才有了意义  但印刷术创造的阅读时代在被以电报为开端的电子时代替代后,电子时代信息越来越密集,传播得越来越快,电视产生后,人们可以迅速得知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而且,由于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需要大量的信息,永不重复花样翻新的信息,于是电视将成人世界的各种以往不为儿童知晓的秘密作为传播内容,将儿童原本需要通过学习分阶段知道的事情,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对于没有秘密可言的世界,儿童的学习就开始变得没有必要,童年这个概念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于是童年开始消逝二、各种焦点及思考:,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童年读书笔记的内容?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童年读书笔记的内容(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的内容

一、主题:  作者认为印刷术发明之前,西方世界没有“童年”的概念。因为,整个中世纪,西方文化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古希腊传统失落后,人们普遍缺少读写能力,成人(这里指达到目前“成人”标准年龄的人)和没达到成人年龄的人没有智力水平上的差别,社会对这些年龄较低的人没有提出学习的要求,两者的趋同导致“童年”概念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时的年轻人被看作是微型的人。  但是,只有生理区别不会产生童年这样的概念。身处童年意味着儿童可以享受成人没有的某些特权,比如说受到青少年保护的相关法律的庇护,比如说义务教育,同时,儿童不被要求承担成人需要承担的责任。但其实,有特权是因为有相应的责任,童年这个概念的产生就是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需要进行学习,这是童年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儿童(此时被看作未发展成形的人)才能成为成人。  这学习包括知识以及成人社会的秩序,而之所以要求儿童在童年这个特殊阶段必须学习这些内容,是因为印刷术产生后,社会要求人们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正常融入社会媒介环境,维持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于是,童年才有了意义。  但印刷术创造的阅读时代在被以电报为开端的电子时代替代后,电子时代信息越来越密集,传播得越来越快,电视产生后,人们可以迅速得知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而且,由于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需要大量的信息,永不重复花样翻新的信息,于是电视将成人世界的各种以往不为儿童知晓的秘密作为传播内容,将儿童原本需要通过学习分阶段知道的事情,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对于没有秘密可言的世界,儿童的学习就开始变得没有必要,童年这个概念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于是童年开始消逝。二、各种焦点及思考:

1、关于阅读与学习 作者认为,婴儿期在掌握语言技能之后就结束了,而童年是以学习阅读开始的。P62 思考:阅读在启蒙教育中的地位是首要的。在目前的媒介环境中,虽然阅读的能力要求被逐渐削弱,但几十年内,阅读仍然是人们了解世界和进行学习的首要途径,阅读是的生存技能之一。  从媒介的角度去观察社会发展及童年教育这些概念,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阅读的重要性,以及阅读能力提高的迫切性。也才能更加明白《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好处。  作者认为,识字文化向学习者提出超凡的自我控制力的要求。书本学习是“不自然的”,因为它要求儿童、青少年精神高度集中和镇定,而这些恰好跟他们的本性背道而驰……控制和征服人的天性的能力,是成年人的一个重要特点。P68  疑问:是童年的纪律要求促进了成人世界的制度化?还是相反的过程? 是否因为成人可以控制人的天性而儿童这种能力仍有限,所以成人能够接受的性、暴力、死亡等信息,也逐渐成为儿童的禁忌?  作者说道,16世纪末,学校老师已经拒绝让儿童接触某些“不体面的书”,并对说脏话的儿童进行惩罚。P72  思考:这种当时的童年禁忌,在现代社会似乎有扩大的迹象,至少在某些社会层面上如此。童年世界是否会向成人世界蔓延?如何施加影响?  作者认为,如何维护童年的概念,有赖于信息管理的原则和有序的学习过程。P104  思考:这是这本书中比较核心的一个想法,也是整本书的理论基础之一。 我们现在说的所谓“没童年”,也多是指某人没有在那个特定的年龄段,接受到成人世界给予他的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特定信息。  作者认为,学习阅读是学习遵守复杂的逻辑和修辞传统的规则。它们要求人们以谨慎严格的态度对待句子的分寸。P110  思考:交流方式改变思维方式,使人逐渐融入当下的文明中来,这比交流的内容对人的改变更深刻。识字文化最大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在于当识字文化使秘密广为人知的时候,它同时也为获得秘密制造了障碍。人们必须接受严格的学术教育,才能有资格理解书本上更深奥的秘密。人们不得不缓慢地、按部就班地、甚至痛苦地进步,与此同时,人的自我约束和概念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丰富和扩展。P1202、关于家庭的作用

童年的形态变得具体起来以后,现代家庭的形式也渐渐开始成形。家长的期望和责任变得越来越重大,而且含义也越来越丰富,因为父母演变成了监护人、看管者、保护者、养育者、惩罚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家庭进而成为教育机构。P64 思考:不仅童年对家庭提出要求,家庭也反作用于儿童的童年经历。在现在的媒介环境中,家长尤其应当主动地承担以上的责任。这也是避免童年消逝,至少是减缓童年消失的最有效方法。  作者认为,由于角色区别的日益模糊,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恭敬自然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今天,这种习俗已经遭到迅速的破坏,而那些坚持不渝的人则被看作“离奇古怪”。看来我们正在倒退回十四世纪的局面,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话被认为是不适合未成年人听的。P127  思考:所以今天的父母在抱怨新新人类的“离经叛道”时,更应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控制他们上网看电视?是否激励他们阅读的兴趣?3、关于羞耻和冲动

印刷术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元性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刷赋予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但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P71  如果对各种冲动没有控制,尤其是对意在侵犯和即时满足的冲动的控制,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P123  思考:并非儿童没有自制力,只是这些自制力仍未被开发出来。儿童更接近人的原始状态,本能的自然性更为外露,并不知道自己能并且有必要运用这种自制力。接触成人社会秘密是启动自制力的钥匙。比如说,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比较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关于贫穷、疾病甚至死亡的秘密,因此有了更强的生活自制力,能够将自己的童年本性控制在与贫穷生活不相矛盾的框架之内。

4、关于人性善恶之争

18世纪,欧洲对童年研究贡献很大的两个人洛克和卢梭,所持的观点却是截然相反的。洛克的一句话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观点,他说:“在一切事物中,名誉和耻辱,一旦人们喜欢上它们,是最能刺激心灵之物。假如你能使孩子珍惜名誉、憎恨耻辱,你就已经在他们心中植下了正确的原则。”  与此对比,卢梭执着于一种自然状态,相应地轻视“文明的价值”。在他之前,没有人认为儿童的美德,如自发性、纯洁、力量、欢乐,可以看作是值得培养和赞美的特点。《童年的消逝》一书涉及到了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洛克派”或叫“新教派”认为人性本恶,儿童成长过程或说教育的过程没有“自然”或生物性可言。这是个符号发展的过程:有秩序的、分阶段的、和语言息息相关的。教育就是要使儿童适应已被验证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成人社会秩序,没有这种秩序,人类就没有发展。而“卢梭派”或叫“浪漫主义派”认为人性本善,教育主要是一个减少的过程。成人社会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施加的影响,使得儿童丢掉了原有的纯真本性,而逐渐具备了成人的世俗。P83思考:人性善恶的争论,实际上是在评价成人社会的得失,其根本上是探讨人类文明社会与原始的人类本能之间的优劣。但这种优劣不可能有绝对的唯一标准。因此,人性善恶也是相对的。  另外,中国教育制度似乎更多地受“新教派”的影响,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于成人世界,要求他们做到“听话”。5、关于媒介环境  语言和图画是两个不同的话语世界,因为一句话总是、也首先是一个想法……图画本身并不表示概念;它们展现实物。P105思考:人类的交流方式从抽象到具体,越来越实际、高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交流方式的迅即趋势,留给想象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艺术会否因此而消亡?这种趋势将走向何处?如何结束?  从语音世界到文字世界,再到图像-电子世界,然后恐怕就要发展到全息世界,而全息世界恐怕就不会太远了,那个时候,人类将再往何处去?  作者认为,图像革命对童年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这个新兴的符号世界其实并不能支持保证同年概念存在所需要的社会和知识的等级制度。P1076、关于电视的影响

作者统计结果显示,电视网节目的一个镜头,其平均长度是3到4秒;一个商业广告镜头,其平均长度是2到3秒。这意味着,看电视要求观众必须在瞬间内理解画面的意义,而不是延后分析解码。他要求观众去感受而不是去想象。P113  思考:想象需要时间,速食文化不需要花费时间。  作者认为,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人的分界线。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而它们都跟电视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密切相关:第一,因为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因为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因为电视不能分离观众。  因此,电视又重新创造出十四五世纪就存在的传播条件。电子媒介完全不能保留任何秘密,而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P115  电视成为“伪事件”的主要制造者。“伪事件”只为了公众消费而筹划的事件,如电影艺术科学院奖、美国小姐竞赛等。  电视在观众中激发出一种对新奇事物和公开揭露问题的永不满足的欲望,电视生动的视觉图像并不是给专家、研究人员或者任何希望从事分析活动的人看的。P119  作者做调查后得出结论:电视上播出的所有事件完全缺乏历史背景或其他相关背景知识,并且以如此支离破碎和连篇累牍的方式播映,结果是这些新闻像缺乏明确特征的溪流从我们的头脑中冲刷过去。这是电视的催眠作用,它使人们的理智和情感变得迟钝。P149  思考:因此,报纸新闻应尽量做到有明确的前因后果,以期与电视新闻相区别,给受众以思考的空间,体现阅读的优越性。7、关于敬畏与信仰  作者说道,儿童沉浸在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界里,心中充满神秘和敬畏的感情……P123  思考:神秘与敬畏是严格相关的吗?如果是的话,那么现代社会为何失却了对自然的敬畏?因为自然界对人已无神秘感?还是人们仍然无法洞悉自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自然的神秘?  作者引述《文化与承诺:代沟的研究》(作者玛格丽特·米德)一书中的观点:“我相信这种信仰危机,可以归因于……现在长辈对年轻人的经历,没能比年轻人自己有更多的了解。”P128  作者就此认为,由于电子媒体肆无忌惮地解释一切文化秘密,它已对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豪气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说,已知的世界和尚未知的世界是通过好奇来连接的。但好奇大半发生在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分离的、儿童必须通过提问寻求进入成人世界的情况下。由于媒介将两个世界合二为一,由于保持秘密所产生的张力在迷底被揭开时,这种张力势必减弱,所以好奇的演算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好奇被愤世嫉俗——或者更糟——被狂妄自大所取代。P129  作者认为,电视广告不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事实,它们提供的是偶像,这样成人和儿童都能以同等的感情投入,同时也避免了逻辑或核实的麻烦。断定电视商业广告是一种宗教宣传品,是完全不过分的。P153  思考:应该说是宗教式的宣传,而非以宗教为内容的宣传。这种宗教式的宣传是反宗教的。  商业世界通过商业广告向精神领域的渗透,也造成包括宗教式微在内的信仰缺失。  作者说,在电视广告中,我们看到了狂喜。天堂就是你的灵魂和上帝结合在一起的地方,这个上帝当然是指技术。P159  思考:广告塑造技术信仰,破除上帝信仰,让人转而崇敬人类创造的技术,也就是崇敬自我,更加消弭了人们本已淡薄的敬畏之心。  作者说道,电视事业是娱乐、表演,它抛弃抽象,把一切都变得具体化。P165  思考:娱乐时代(注意,不是说个体的娱乐,而是社会的娱乐,成为一个时代)的结果将是,人的精神世界退化为感知世界,人们疲于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8、我的一些思考一个古登堡时代才开始产生的童年模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必要和好处?没有童年的人类将变成什么样?作者说道,如果电视真实地描写这个世界,究竟如何会削弱儿童对成年人的信念,包括相信成人是理性的、世界时井然有序的和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等等?电视真实地描写现实,又如何会削弱儿童自身对未来控制暴力冲动的信心?P135思考:有时候,哪怕是成人,我们是否也需要被蒙在鼓里?  不同文化环境对人的性格、能力的要求不同。那么,时代是否已经要求阅读等相关能力退出历史舞台呢?这就意味着堕落吗?

对于尼尔波兹曼观点的补充

(一)新的传播环境进一步瓦解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尽管作者已经预料到人类还会有新的发明创造,但是由于作者受年代的限制,只是描述了电视出现并风靡的传播环境。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终端登陆网络,这使得儿童获取信息的屏障已降至最低,

儿童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并不逊色于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得儿童掌握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成人快,所以,成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儿童和成人在信息面前已经是平等的了。

(二)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的极端发展

新的媒介环境下,儿童和成人可获得的信息量是均等的,儿童被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各种信息之下,这使得儿童过早的接受了成人的信息和秘密,儿童的价值和风格正逐步与成人的价值和风格相融合、趋同,甚至儿童拥有的信息量正逐步超过成人,这使儿童开始反抗成人的权威,厌烦成人(父母)的说教,与其和成人(父母)交流更愿意在网上聊天或者玩游戏,网络集合了之前媒介的所有特点,相比电视,网络虚拟空间对儿童的吸引力更大,网络所包含的信息量更是海量,这使得儿童“成人化”的程度会大幅度加深,甚至极端化发展,近年来,未成年犯罪率和流浪儿童数量的上升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信息所呈现的深度是面对大众的,所以,成人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在信息深度逐步向浅层次发展的过程中而退化,成人的“儿童化”也在加深。三、一些值得继续考量的观点:1、随着整个世界信息泛滥,一个人知道多少的问题要比一个人知道如何运用已知信息的问题要重要得多。P1032、作者认为“娱乐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娱乐和学习是难以区分的”想法是错误的。P164思考:这个观点值得深入思考。寓教于乐是好的,但目前形式的娱乐是否给人以深入思考的机会?四、作者提出的问题:1、童年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2、童年的衰落预示着美国文化的普遍衰落吗?3、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4、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5、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五、评价:童年这一概念的出现不过几百年,这在人类浩瀚无垠的历史文明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指涉了这样一个年代,成人们发现了孩提阶段人性的脆弱与多元,社会应该给孩子们创造健康的生存空间,激发他们创造力,也避免过早的接触成人世界的内容。然而今天,中国的小伙伴们早早地被迫去承认父辈们的生活现实,在不应有的期望与压力中略显糟糕的成长。 作业本、补习班、辅导课、成绩单——这是眼下将中国儿童压在脚下的几块大石头,家长们挪不动,却也不想挪。人们喜欢粗暴的将这一切归因于教育体制的缺陷,也确实有此重要的原因。鉴于教育评价体系的设定,孩子们若想有一个尚算光明的未来,就不得不“从娃娃抓起”。人口大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一现实。而这样一来,岂不是每一个孩子在分不清ABC的年纪,就需要扛起“未来”这样缥缈宏大的成长话题,这公平吗? 家长很无奈。若不让孩子从起跑线开始,输在了童年上,他们担心永远无法对孩子们交代。毕竟,举国上下,谁的父母不是呕心沥血的将娃娃送进一个个幼教机构,亦或是艺术辅导中心。于是,在整个的中小学时代,学习变为校园的唯一话题。成绩单成为多数学生衡量成长的唯一标杆。没有创造,不谈爱好,更不能肆意享受年少的诸般美妙。 网络上有这样一段来自英国学生对中国高中生说的话:因为高考,你人生中最美好的两年被毁了。十六七岁应该是谈恋爱、建自己的乐队、去心动的地方旅游,做一切今后再也没胆量做的事情的年纪。但是你们没机会,你们不可以因为爱唱歌而断然去学音乐,因为要背历史,背一切没用的错误的东西。 这话有其偏激与不合理之处,譬如历史,自是一门有大用的学问。团团也不想去考证它是否真的来自英国学生口中,或者只能是中国孩子们的自白书。无奈这段话明明白白而又一语中的般地折射了整个中国孩童们的全部青春年华。这一点,每一个走过高考的孩子都深有体会。堆积成山的书本,翻来覆去的资料,绵延千米的试卷,一用而光的笔芯,苦笑与无奈中,孩子们就这样长大了。 进入大学,岁月朦胧的青春,蠢蠢欲动的韶光。一个标榜自由的象牙塔就这样给所有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不断学习的唯一目标。及至进入塔内,所有的孩子们所思考的都是怎样将中小学时代所欠缺的玩乐与爱好寻找回来。多数大学生最为忽略的,竟是学习了。大一,接触新生事物,美好新奇。大二,在学生会和奖学金问题上争来斗去。大三,考研出国找工作,安排未来。大四,做好离开学校的准备,开始工作。 这是一个怪圈:当需要享受青春年少的乐趣时,孩子们在伏案苦战;而置身学问殿堂时,青年们都在忙着毕业后的事情。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大学生过于早熟,过于老成。从20岁左右开始,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工作,如何买房。那么,你们的童年何在呢?青春又何在呢?及至自己做了家长,是不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所以,改变从自己做起。尤其是年轻父母们,多为自己的孩子考虑生活,而不是生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