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

1天下张氏出清河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张姓,留下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灿烂辉煌而又沧桑厚重的历史华章。今天,后裔愈亿的张姓已遍布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姓氏;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几乎会有张氏子孙的足迹。

“张”姓根在何处?起源哪里?这是历代张姓子孙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1)

根据“张氏绝大多数宗谱”和不少史书记载,“张”姓就起源于现在河北省的清河一带。即天下张氏的老祖宗——得封“张”姓的挥公及其子孙的居住地在古代清河;目前全世界已达一亿人左右的张姓族人,追宗溯源,绝大部分张姓族人(秦朝以后的皇帝赐姓、改姓者除外)的祖先,最初,也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近到远几经碾转从古清河迁徙出去的。所以说,“天下张姓出清河”。

细述张姓的由来,还得从遥远的时代说起。上古时代,轩辕部落与未全进化的蚩尤部落争战,八战不胜,节节败退。轩辕的第五子挥,夜观天象,发现流星飞渡弧矢星,顿生灵感。于是制造了弓箭,并辅佐轩辕发起第九次对蚩尤的殊死决战。弓箭威力无边,势难抵挡。蚩尤大败后逃遁入海而亡,轩辕从而定天下,称黄帝。黄帝奠定君临天下的地位后,对挥公大加封赏,并赐姓为张,世居清阳,即今天的清河县,清河因此成为张氏的起源地和发祥地。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2)

清河县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在5000年~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张姓正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起源的。姓氏专家邓洪波先生所著《中华姓氏通氏—张姓》一书中说,数千年前,整个华北平原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降雨较多,清河的流量很大,并常常造成水灾。因此,大禹的父亲鲧曾到清河这片地方来治水(在清河县西南部,现在还有鲧堤遗址)。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只有白虎冈等一些不高的土丘土冈。由于温湿气候的影响,这里雨水既多,草木极其茂盛,有大型食草和食肉动物出没,当年张氏先民手持强弓硬弩,在此过着聚族而居的渔猎生活。张姓先民自得姓始祖张挥之后,张姓家族便在清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渔猎和农耕,用血与火、弓与矢默默地书写着“弓长张”家族悲壮与辉煌的发展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繁衍生息,并逐渐向四周散播开来。至汉代清河张姓亦发展成蔚为壮观的一大族。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3)

至唐代,清河张氏达鼎盛时期,出过多位宰相,声名显赫,影响最大,列全国十大国姓之首。清河也因此被后世谱书列为张氏最早、最大的郡望,成为张氏绝大多数宗谱所认同的祖出地或发祥地。历史上清河张氏名人辈出,人才济济,仅清河籍载入史册的就有:有张姓先人张仲,西汉大儒张禹、北魏数学家张丘建、南北朝天文学家张子信、唐代著名诗人张祜等。汉留侯张良的孙子张典,也曾官居清河郡太守。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4)

根据张氏谱牒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的兄弟张撰,曾在周朝就于清河立过祠堂。为了进一步弘扬张氏文化,打造张氏文化丰碑,清河打造“华夏张氏祖庭”。“祖庭”仿照四、五千年以前黄帝时期的祭祀建筑形式,以黄河流域原始社会的酋长金字塔状建筑为原型,以“明堂”为意象,既古朴,又现代,使现代与远古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交融,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氏族纪念圣地。

2李氏辉煌在隆尧

李氏的源头在河南鹿邑,但李氏的辉煌鼎盛却是赵郡(隆尧)李氏。史以人为峰,人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主角,探讨研究李氏就绕不开赵郡李氏。

赵郡,即是现今隆尧。隆尧由隆平和尧山两县合并而来,尧山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柏仁城更名而来,柏仁则是原属南赵郡的柏人演变而来,由“人”改“仁”当同《史记》记载尧“其仁如天”有关,柏人在今隆尧县境内。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5)

姓氏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百家姓》,在每个姓下面都有“郡望”,表示历史上该姓的望族发祥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李氏有12个“郡望”:赵郡、陇西郡、南阳郡、广汉郡、中山郡、江夏郡、梁国、渤海郡、梓潼郡、范阳郡、顿丘郡、襄城。12个郡望中,陇西、广汉、中山、顿丘的开基祖,皆是赵郡堂始祖李昙的后裔。李昙是李耳的十一代孙子,战国时期在赵国镇守柏人(今隆尧西部),因战功封柏人侯,随将安家于此(今邢台市隆尧县)。秦统一六国后,被封为御史大夫,后升为司徒,为当朝三公之一,死后葬于今隆尧柏人城西。

现隆尧县城西偏南12公里处的亦城有战国时期所筑柏人城,在柏人城有一望族即李氏,史称“赵郡李”。当时的赵郡治原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在此置南赵郡。其中,李昙的长子李崇,西去陇西,其子孙繁衍为"陇西李";四子李玑在当地,后世子孙支庶繁多,世居古柏人城周围。特别是李牧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1700多年来河北李氏人口众多。到了北魏时,李氏家族在河北建立了赵郡堂。后来赵郡堂分出六大房系,即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这两支李姓人丁兴旺,遍布全国,李昙做为赵郡、陇西两大李姓支系的共同祖先,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李氏后代的崇拜,尊为李氏始祖。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6)

隆尧县城正南六公里的魏庄乡王尹村北200米处,有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也是河北平原上惟一的唐朝皇陵。唐祖陵经历了1300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陵墓封土已平,整个陵区形成一片低于周围地面的洼地,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较低。盛唐石雕都在中间洼地。墓葬在北面高地,呈南北向。墓前曾有四个翁仲两边分列,稍往南,是两个石狮。再向南,六匹石马两厢并列,每匹马石一侧站有控马倌一人。最南,两个石望柱东西相对。如今的唐陵,只有六匹残缺的石马、两个只有身躯的控马倌和两根折断的望柱站在田野上。遥望唐陵遗址,虽然陵前辉煌的建筑荡然无存,陵区内的麦田无异于其他,但昔日气势雄伟、巍巍壮观的气势犹存,让人感到来自大唐帝国的震撼。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7)

2006年6月,隆尧唐祖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为了编制隆尧唐祖陵文化保护规划,邢台市文管处开始对唐祖陵进行前期勘探。勘探结果印证了我国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以唐祖陵、光业寺碑文为依据论证的李唐祖籍是“赵郡”而非“陇西”。唐高祖李渊祖上长期生活在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北周皇族宇文氏为武川人,他们知道唐高宗李渊祖父李虎的故乡为唐尧所都的柏人,故追封已故李虎为唐国公,唐王朝由来于此。

李唐把柏人李氏推向辉煌鼎盛。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千古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李氏从李昙起就生活在古老的尧乡大地,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且人才辈出。他们出将入相、光彩夺目,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从战国一直走到现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姓氏。

3

脱姓发源在新河

邢台新河县东董村为全国脱姓的发源地,2014年被评为邢台市历史文化名村。据当地的传说与县志记载,元末重臣脱脱遇害后,其三子周彬避难来此,隐居耕读,其后以脱为姓,世代繁衍。故全村人以脱脱为一世祖,脱周彬为二世祖,迄今已27世,东董村也因此被称为“蒙古村”。脱氏非常注重历史传承,有修家谱的传统。现在珍藏于脱氏家祠内的脱氏家谱,始修于明朝初年,记录人物自元末重臣脱脱而始,其后裔延续23世,延续近700年。据该村支书脱志军介绍说,除这个祖传家谱外,村中各个支系大都有本族的家谱,粗略统计有10个以上。历史上外迁到山东青州、诸城和辽宁沈阳的脱氏后人也很注重家族传承,都有自己的家谱。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8)

近年来,外地脱氏前来寻亲问祖的络绎不绝,与自己的家谱对照上溯,都能在这个古老的家谱上找到自己先人的名字。脱氏后人受先祖脱脱忠君报国思想影响,后世子孙慷慨赴国者比比皆是。明崇祯年间,清兵攻至新河,官吏逃散,脱氏后人脱华然携四子两侄,率领城内军民登城死守,城破,俱殉国,赢得后人赞誉。据县志记载,抗日时期,脱氏后人踊跃参军,先后有7人壮烈牺牲。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9)

脱氏墓地位于邢台市新河县城东南8公里处东董村正东100米处,南北长80米,东西宽58米,面积为4640平方米。墓基高于地面约2米,尚存原貌,上有6棵柏树(3棵枯死)。墓地发现4块墓碑,其一:“元太师右丞相脱公子周彬故里碑”,仅存碑身,有首、座之榫,现仰卧于地,高240厘米、宽78厘米、厚25厘米,边线几何图形纹饰,碑阴不详。其二:“脱氏墓川故处士东野脱公墓碑”,青石质,首身为一体,身底部有榫无座,体高246厘米、宽76厘米、厚25厘米,碑首圆形,碑额线刻浮云花卉,碑文16行,满行76字,共988字,但不少字体残损。碑刻于隆庆元年二月望日(1567年),为东昌府同知脱镐立。因碑俯卧于地,故碑阳不详。其三:“明敕封承德郎脱公讳神道”碑,碑质青石,仰卧于墓地东侧,上部残,底部有榫,无座。碑留残文,“伍年岁次丁亥春叁月拾伍日立”,边线杜刻丹花文饰。其四为“脱镐墓碑”,埋于地下,只有碑身边暴露于外。碑为青石质,身首一体,碑首为大抹角方形,无座。碑全貌不详。

河北各地十大姓氏排名(三大姓氏发源地)(10)

在墓地前还埋一碑首一碑座,很少边沿露于外,判碑首为六龙盘顶式,碑座为龟形,当地说法为脱公子周彬碑的首和座,待查。此墓群确系元脱脱丞相之后裔,所立之碑年代均较久远,被定为邢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