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

1、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3、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学习)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8、法:效法,仿效。也就是学习的意思。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他。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拓展:袁公是什么样的人?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元方是什么样的人?机智应变。

4、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子高先生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刻装饰的也是龙。在这种情况下,天上的真龙知道了这件事,就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见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注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所以叫叶公。

子高:叶公的名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是通假字。通“纹”。

以:在

闻:听说。

下之:从天上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同“拖”。

堂:厅堂。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拓展: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1)

5、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跑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人。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通假字,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同“茫茫然”,疲惫不堪,很疲劳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的词,还有余、吾。

趋:小步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拓展:

成语:揠苗助长。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寓意: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2)

6、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邹这个地方孟轲(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他家的房子靠近墓地。孟子玩游戏就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房子靠近集市旁,孟子玩游戏时学了些商人吆喝叫卖的事情。孟子的母亲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迁徙(搬)到学宫旁边。孟子玩游戏时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里真可以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到孟子长大了,学习六艺,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圣贤。君子们说孟子的母亲善于逐步地教育孩子。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市:集市。

贾(gǔ)人:商贩,商人。古代商人也成为商贾。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卒:最终,终于。

拓展:

寓意:良好的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3)

7、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注释

既:既然

之:代指猴毛

方:才

胜:能忍受。不胜就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

拓展:

成语:一毛不拔: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8、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其他人(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吃。他嫌弃食物太淡没有味道。主人知道之后,于是给他增加了盐。感觉到了盐的美味之后,就自言自语说:“味道鲜美的原因,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更多一些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空口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注释

1 食:食物。2 闻已:听到之后。3 更:再次。4 益:增加。5 既:已经。

6 空:空口。7 口爽:口味败坏。爽:差、败坏。8 所以:……的原因。9 复:再。10智:智慧。12故:缘故。13反:反而。14患:祸患。

9、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成语: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寓意:

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4)

10、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拓展:

这篇短文是两个词语的出处:知音和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同时也是古琴曲的名字。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5)

高山流水 纯音乐 - 高山流水-古筝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6)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7)

【更多语文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徐子明德语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