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一所仅存在8年的大学)

云南,一个融合多民族的七彩古滇,昆明,一座四季气候宜人的春城,在这里坐落着一所不太显眼的大学,既不是有211/985之称的名校,也非国家刚刚评定的“双一流”大学,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抗战时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它就是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一所仅存在8年的大学)(1)

1校舍三迁

1937年7月7日,继918事变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大举侵华,不久,平津沦陷。和平的面纱被彻底撕破,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8月28日,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受国民政府任命,三校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继续办学。随后,南京也相继沦陷,战火危及长沙。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被迫迁往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昆明虽然没有被波及,但也并不富裕。西南联大入驻昆明之初,并没有专门的校舍,各个学院租用别校、会馆等场所办学,正如当时流传一句话:“昆明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也应了清华校长梅贻琦的那句话:“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至1939年新校舍建成,顺便提一句,新校舍的建筑工程顾问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

西南联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一所仅存在8年的大学)(2)

不要以为清华、北大、南开的天之骄子能住得有多奢华,教室是铁皮顶,宿舍是茅草顶,只有图书馆和食堂是瓦顶。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幕天降暴雨,雨点击在教室铁皮屋顶上,响声很大,导致台下学生无法听清物理老师的讲课内容,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这个细节完美复现了当时的教学条件。

今天的云南师大还保留茅草顶的教室,经常举行各类时事讲演的“民主草坪”,桌椅两用的“火腿椅”,虽然是翻修过的,但依然可见当年的艰辛。

西南联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一所仅存在8年的大学)(3)

人才辈出

西南联大设立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以及后增的师范学院,共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教职工350余人。今日看来规模不大,但在当年可谓是集百家之所长。在学校存在的8年期间,毕业生约为3300多人,是当时中国毕业生最多的高校。

再看看西南联大的师生,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教授、讲师,大多是学有所成、个性鲜明的人物,三位校长自不必说,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引领西南联大培育出不凡的人才,此外还有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陈寅洛、叶公超、吴宓、钱钟书、卞之琳、雷海宗、钱穆、吴晗、张荫麟、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陈省身、吴大猷、萧公权、罗隆基、钱端升、陈岱孙、潘光旦、费孝通、顾毓琇……可谓是群星荟萃,光彩夺目。

不知是

西南联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一所仅存在8年的大学)(4)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创时势,西南联大的师生对自己事业有着崇高的追求,并矢志不移地坚守着。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大学里的政治系被戏称为“升官系”,经济系则被称为“发财系”,时至今日,学政治与经济的人可能也是奔着升官发财去的吧。但西南联大的张奚若却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虽一字之差,却也体现了张奚若的育人理念。

他认为,政治学不是教学生为官之道,而是用来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学研究人才,学生最需要具备的是钻研精神,非钻营手段。政治学系出身的人从事政治工作,也算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为何张奚若的目标不是培养政府官员呢?首先要明确大学是什么,它不是官场,自然不能教官场中尔虞我诈的本领,它是学生汲取知识、研究学问的殿堂,政治也是门学问,若未来的政治家在大学这片净土里只学会了“驭世之术”,将来又怎能掌握“经世之道”?

西南联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一所仅存在8年的大学)(5)

除了坚守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抗战中,西南联大也贡献出一份力量。在国难期间,西南联大一迁再迁,表面上好像不顾国难,躲进象牙之塔,其实不然。身体符合参军条件的沈崇诲从清华毕业后参军,1937年在作战飞机受创后放弃逃生,撞向日军敌舰,壮烈牺牲,他就是《无问西东》沈光耀的原型。身体条件不允许的,则选择积极参与抗战文艺社团活动,战时昆明先后出版的报刊有250多种,多数报刊由联大师生创办、编辑以及撰稿,用来宣传抗战、倡导民主,为国人了解战场局势,坚持抗战决心,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武有作战之能,文有报国之才。

据统计,1948年在中央研究院评定的81名首届院士中,有联大教师2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获奖者中,联大师生有8位,还有杨振宁、李政道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联大师生,虽未冲锋陷阵,但为战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西南联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一所仅存在8年的大学)(6)

后世敬仰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西南联大的历史使命结束。西南联大八年,教学环境如此差,教授、学生生活如此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这大概就是为何80多年后人们对西南联大念念不忘的原因吧。如今大学的教学条件早已引入现代化设备,信息知识的获取也方便快捷许多,为何留在学生脑中的知识却不复往昔呢?是师道不传久矣,还是学道不复久矣?正如学者陈平原认为今人谈论西南联大,是为了当代大学更好地发展。

战乱中的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的奇迹,作为新一代的后浪,要将这份辉煌续写下去,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