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两首李煜(李煜虞美人和李清照武陵春)

南唐李煜、南宋李清照都是词界翘楚,皆以擅写“愁情”闻名二人各有一首叙写“亡国悲音”的千古名作,李煜的就是《虞美人》,而李清照的就是《武陵春》,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虞美人两首李煜?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虞美人两首李煜(李煜虞美人和李清照武陵春)

虞美人两首李煜

南唐李煜、南宋李清照都是词界翘楚,皆以擅写“愁情”闻名。二人各有一首叙写“亡国悲音”的千古名作,李煜的就是《虞美人》,而李清照的就是《武陵春》。

这两首词,都写在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彼时,二人同样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在个人生活上,也都是从“天堂”掉落进了“地狱”。

因此,作品在立意上呈现出高度相似,但是表达方式却又大相径庭。李煜的《虞美人》纯真自然,意浅情深;李清照的《武陵春》风流蕴藉,婉曲动人

读者或为李煜的亡国悲剧所感动,或是被李清照精湛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于是使得这两首词被人竞相传颂,赞唱了千年。

一、李煜的“悲壮之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的表达,可以用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除了第一句由于有些反常规,显得有些“奇警”之外,在其余的部分,它并没有什么高明的创作技巧。

虽然没有太高明的创作技巧,但是这首词却在中国的词坛上却占据了极高的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首词中的感情是完全真实的。亡国前后的对比过分强烈,读来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天地同暗、山河同悲的悲壮感受。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和秋月,本来是人们最喜爱的东西。也是词人往日里最爱描写的东西。可是亡国之后的李煜,根本懒得多看它们一眼。同时,这一句也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春花秋月”的出现,会勾动他思念故国的心思。因为只要一想起南唐的风物和往日生活的安逸,再对比沦为阶下囚的处境,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就让人受不了。

其二,“春花秋月”在这里代指时间。其实,当时李煜只是被软禁了两年半左右的时间。但是阶下囚的日子让人感觉是度日如年,实在是太难熬了。

所以,李煜就先通过“春花秋月”来表述一个时间,然后再通过“往事知多少”,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那种思念之情。

接下来,他又说“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来了,也就意味着春花又要盛开了,而春天又要来了。看来,这已是他被关的第三个年头。

然后,他又通过“雕栏玉砌应犹在”这两句,反复咏叹和“往事知多少”同样的主题,一直到最后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样一句感叹,一句回忆,再来一句感叹,再来一段回忆,把词中的愁情一步步地推向最后的高潮。回忆太多了,越想越是犯愁。这忧愁有多少啊?它像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这种感情本来是无形的,李煜用了一个完美的比喻,将无形化为了有形。因为亡国之愁是“沉重”的,体量庞大的,不尽不竭的,所以只有用奔流不息的春江之水来形容。

因此,李煜《虞美人》中的“愁”,是一种异常沉重,而又奔涌无尽,无法消解的浓愁。而接下来我们的谈的,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更多的是一种“纤细的愁”。

二、李清照的“纤情浓愁”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南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也就是绍兴五年(1135年)。当时的李清照,已是一个51岁的老妇人。南渡之后,丈夫赵明诚病逝。她逃难时带来的十几车字画古董,也损失了一大半。

据野史中描述,李清照曾遭人“骗婚”。就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左右,有一个叫张汝舟的人,看上了李清照的财产,为了谋求她的财产,便假意和她结婚。

婚后,张汝舟没有如愿得到那些财产,于是就对她拳脚相加,甚至还想谋杀她独占家财。最后,李清照非常艰难才同他离了婚,从魔掌中逃了出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定,这首《武陵春》就只是在写她个人的爱情。

事实上,《武陵春》是李清照在晚年技巧纯熟时的佳作。它符合古典诗词的高级审美,含蓄委婉,纤细动人。“风往尘香花已逝”,不但是指春将暮,也是指人到晚年。

李清照一生的不幸,都是从北宋亡国开始的。她曾经有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而她的丈夫是前宰相的公子,翰林学士,夫妻二人都是才貌双全。

可是,一场战争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李清照、赵明诚的命运。在经历了连番的打击之后,李清照特别渴望南宋能够收复失地,让她可以在有生之年,能够回到家乡。

所以,她在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前后,曾经作了一首长诗,即《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在诗里,她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她在诗里说“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意思是,个人财产这些,她都不关注,她关注的只是家乡的人民过得怎么样了。

接着,她又问“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在”。这是在关心山东曲阜的灵光殿,有没有被战火毁损。然后她又问,中原的人民还能不能种桑麻。

作为一名五旬老妇人,李清照最后还说“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其热血爱国的情怀,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在了解了《武陵春》的创作背景,以及李清照当时的真实情感反应后,我们再来读它,就会发现,李清照的愁,其实并不比李煜来得少,只是她表现得更加纤细。

“日倦晚梳头”,并不是因为困倦了,不想打扮,而是因为心情沉重,无心打扮。“事是人非事事休”,心中有太多的愁,完全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因为一说就停不下来了。

可是她也明白,自己发愁是没有用的。国家大事,岂是她一老妇人能作主的?南宋君臣贪生怕死,就是要议和,她一个老百姓,也只有干瞪眼。

她和李煜不一样,她是自由身。李煜是被囚禁起来了,所以愁绪完全得不到开解。当时李清照应该还有些财产,她的基本生活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她本来也可以像南宋的那些富人一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可是她不愿意那么做。

所以,她便想泛舟去散一下心。但是坐在船上之后,她才发现自己完全做不到,放不下,她感觉心里特别的沉痛。所以,她才会在最后一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最后一句是从唐朝大诗人王之涣《宴词》中“桃溪浅处不胜舟”化用而来,隐喻十分巧妙。如果是单论技巧的话,这一句应当还在李煜《虞美人》的末句之上。

不过,还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更加方便一些,所以其知名度和传唱程度也就更高。

结语

李煜的词,一向都不是以技巧取胜的。诸多名家无不对他交口称赞,王国维、叶嘉莹在谈到李煜的时候,都称赞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词人”。

他的词作完全出于本性,显得纯真、自然,另外还有悲剧故事的加成。所以《虞美人》在民间的传播力与感染力,都远远超过了李清照的《武陵春》。

不过,这并不代表李清照的《武陵春》就不如李煜的《虞美人》写得好。其实在许多文人的眼里,恐怕还是《武陵春》更胜一筹。

因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认为,诗词应当以“复隐”为美。然而,有一些东西太过含蓄,如果没有人专门进行解读的话,当代人是很难吃透的。

而李煜的词意是浅显的,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解读,并且他的悲剧故事,在现代也是家喻户晓的。至于孰优孰劣,各花入各眼,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总之,李煜的《虞美人》体现出来的“愁”,是一种历史悲剧式的、波澜壮阔的悲壮之愁。而李清照的“愁”,是平凡人在面对厄运时,展现出来的,无奈而又难言的纤细之愁。

什么是“纤愁”呢?它就是那种,在你自己看来是天塌地陷,无边无际的悲愁,而在旁人看来却是微不足道的愁。之所以“欲语泪先流”,就是因为她知道即使说出来,也无人能够理解。

比如,她一个孀居的老妇人,为什么要关心家国大事?比如她孀居时内心的寂寞等等。这些事对于她来说,都是很扎心的事,却又不足为外人道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