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已经流传几年了(千古奇书素书到底讲了些什么)

据《史记·留侯世家》载:

张良家族五世相韩,到了他这一代韩国别秦始皇所灭。张良遍散家财,谋划刺秦,在山东寻得一力士,博浪沙一击,误中副车。刺秦失败后,张良逃亡下邳。

话说有一天张良在河边三步,桥上坐着一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张良走过去的时候,故意把鞋掉在张良跟前,说:“小子,捡下鞋!”张良想要揍他,但看着他年迈,强忍着把鞋子捡起来。老汉又说:“给我穿上”。张良遇上跪着帮老汉穿鞋,老汉把脚伸过来,笑呵呵的穿鞋走了,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的早上,我们在此再会。”

五日到了,张良前往,老汉已经在等他了,说:“你年纪轻轻的,还让我老人家等你,太不像话了,再过五天,同一时间再会。”

又过五日,鸡鸣时张良就去,老汉还是比他早,很生气的说:“怎么又让我等你?再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半夜时张良前往,等了一会,老汉也来了,高兴的说:“这才像话嘛!我有一本书,你要是读了的话,可以成为帝王师,再过十年,将会与兵起事,过十三年之后,你与我在济北重遇,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

​那么千古奇书《素书》到底讲了写什么?

《素书》分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四曰本德宗道,五曰遵义,六曰安礼。

原始篇讲:为人处世有五件大事,缺一不可。

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这说的是“道”。

人有所得,万物各得其所,这说的是“德”。

人有帮助他人之心,辅万物生发之心,以助其生成,这说的是“仁”。

按照合理的道理,赏善罚恶,立功立事,说的是“义”。

人与人之间彼此遵循仪礼,朝晚履行,这说的是“礼”。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篇讲:把贤人君子分成三等: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

品德能让四方信服,诚信可靠能让不同意见统一,公正合宜能够得到大家拥戴,才学可以通鉴古今,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种人是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决断嫌疑,诚信可以恪守约定,廉洁可以公正分财货。这种人是人中之豪。

恪尽职守不荒废事务,恪守公正而不变通,受到嫌疑还能义无反顾,利益当前而不以不正当的手段而取得。这种人是人中之杰。

素书已经流传几年了(千古奇书素书到底讲了些什么)(1)

求人之志篇:主要讲个人的修养,一共一十八条劝勉,在阐述道家思想的时候,也体现出儒家、法家、墨家的核心价值观,另篇详细拆解,现附原文如下: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篇:还是在说个人的修养问题,在坚定志向之后,要笃实力行。做事要深谋远虑,能安于忍辱,或许黄石公让张良给他穿鞋,考验的正是这一项,另篇详细拆解,现附原文如下: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篇:是要遵从"人之所宜,赏善罚恶",实际上是御下之术。不能被属下蒙蔽迷惑,不能随便发火而损失威严,不能当众侮辱人,不能因私废公,不能亲谗佞远忠贤。在用人问题上,不能用而不任,也不能任而不信。在功过问题上,不能吝啬奖赏,也不能过于计较,更不能赏罚不公。在决策上,要仁字当先,计谋要严格保密。

安礼篇:是要”以成人伦之序“,实际上是安邦治国之术。国家的祸福都在积累当中,饥饿是因为农民得不到尊重,寒冷是因为纺织工人消极怠工,问题都出现在政策上面。如果作为君主没有不变的操守,那么下属都多疑心。得人之时候,国家自然安稳,贤士归来,国家才能壮大。国家的混乱是从贤人隐居开始的,所以要重视人才,厚待贤才。在国民关系是要正确认识,国家和人民的依存关系,如果百姓的生活都和困难了,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不能导致民怨,亡国之君的事情不能做。一切的道理并不是因为有神圣,而是自然所归,有道则吉,无道则凶。修正自己才能教化他人,对自己宽松要求他人严格会导致叛逆。理身、理家、理国都有其各自的道理,顺着道理去做就容易做到,逆着道理形式就难以做到,难以施行就会发生混乱。数之所得,不能违背。

素书已经流传几年了(千古奇书素书到底讲了些什么)(2)

​《素书》从道学角度探讨为人处世,建功立业需要遵从的道理,从个人功业到家国天下,无不遵循道之理,贤人君子要看清时事,明晰成败盛衰,通达取舍。如果时机出现,可凭借此书所教,位极人臣成绝代之功。如果生不逢时,也可凭此理身,修养道德。从总的方面来说是“道、德、仁、义、礼”,从分的方面来讲是具体的事物,从正己修身,到接物待人,选贤任能治国理政无不涉及。

《素书》是道学思想下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涉及到了协调人事物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如何维持正常人事物关系促进发展等问题。在充分肯定客观因素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人这种重要因素。本篇仅作阅读引导,不做详细解读,容后更新。

关于秘戒:张商英在《素书》序中写道:“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张良字)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此秘戒多与“圯桥授书”典故相映衬,一般认为张良正式守此秘戒,才情愿埋于黄土不传世人。但从原书内容来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作者并不相信谶纬之论,凡是皆从自然,哪里会有“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的谶语?由今看来,多为鄙诞。此说当为宋人杜撰,且原本之中,皆从道理,讲原则,论定数,并无实际操作之法术,不贤之人得之也可用以治身,未有邪念可以用正理者,或许古人都喜欢给更古的书填一些神秘主义色彩罢了!今日读来,可做为人处世,职场关系之审视原则,书中多有格言警句,亦可为一言开悟修身正己。劝善戒恶之书无人不可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