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黄河颂课文结构(课文详解七下第二单元黄河颂)

预 习 须 知一、写作背景,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七年级下册黄河颂课文结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黄河颂课文结构(课文详解七下第二单元黄河颂)

七年级下册黄河颂课文结构

预 习 须 知

一、写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诗人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二、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1935年为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填词,以深怀忧患与悲愤的文字以及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知 识 重 点

一、字音词义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diān: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朗诵词部分,是序曲。歌颂黄河的“伟大而又坚强”。

第二部分(第2节):歌词部分,全诗的主体。描写黄河的豪迈气势,歌颂黄河的英雄气概。


四、思考探究

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①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②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③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几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第二题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这样适合抒发豪迈的情感。示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属于这类。


第三题、第四题


第五题

阅读提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先描述了这“河中之王”的汹涌壮阔,再哭诉它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黄河泛滥和外族侵略,然后歌颂黄河儿女为保卫黄河而浴血奋战的英雄精神,最后借黄河的怒吼表达自己对胜利的呼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