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然还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1)

摄影:何勃

它是我们身边“活着的历史”,它就像心脏一样,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血脉”,两千多年来从未停止。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就是都江堰!一个处于岷江上游和中游要塞的四川小城。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2)

摄影:何勃

由于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的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都江堰处于岷江上游和中游的要塞:岷江出山口。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西部山体和东部平原交汇处落差大,是一个典型的冲积扇平原。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3)

都江堰的第一分水处“鱼嘴”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4)

因水量分配不均,李冰在江心处江心洲也就是“金刚堤”堤坝上游设置了鱼嘴。因堤坝头形似鱼嘴而得名,将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因鱼嘴巧妙的设计,利用它的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岷江的分流,起到一个水量自我调节的作用。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5)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6)

摄影:龚吉光

泄洪、排沙

|泄洪(四六分水)|

李冰治水时让内江河床低于外江,并且内江的河道窄,外江的河道宽。利用这一先决条件在堤坝处就会形成四六分水的状态。在丰水期时,六分的水流就通过外江排出起到了泄洪、排水的作用。在枯水期时,岷江水位较低,则六分的水流会流入内江,保证灌区的用水量。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7)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8)

图源:青城山都江堰(侵权仅删)

|排沙(二八分沙)|

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澄澈的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浑浊的底层水流流向凸岸,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沙石都会被外江带走。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9)

图源:青城山都江堰(侵权仅删)

飞沙堰

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加上离堆的顶托作用,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在飞沙堰附近形成漩涡,在水流进入宝瓶口前起到了第二次排沙的作用。将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涡甩出飞沙堰,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每年有河工掏出清理,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溃堤。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10)

图源:青城山都江堰(侵权仅删)

二道保险——溢洪道

在飞沙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在水量较大时,溢洪道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11)

图源:青城山都江堰(侵权仅删)

三道保险——宝瓶口

在李冰整顿都江堰水利之前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着江水东流,而西岸却会因雨季时,降水多,河道水量暴增,使得岷江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在平原上肆虐形成严重的水灾。所以才有了后来太守李冰耗费八年之久用火烧水浇的方式进行人工凿山,为成都平原的用水开辟水源。也就是现在的宝瓶口,因为它的形状像瓶口,顾命名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形状如石堆,后人称之为离堆。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12)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13)

摄影:何勃

宝瓶口之所有没有凿的很宽是因为这样可以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水会被宝瓶口阻拦,水面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被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达到二次排洪。

2000年前的都江堰(岷江的心脏现存两千多年)(14)

图源:青城山都江堰(侵权仅删)

它既能保证灌溉需求

又可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它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文据都江堰观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