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历史决议是指:在两个决议学习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我们党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总结运用历史的光辉典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而“两个决议”全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原理、观点和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运用的实践成果和理论结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追求进步和寻求发展的精神写照,起到了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作用这两个文件代表了中央对于党史重大问题的权威结论,因此,在党史的学习教育中,必须将“两个决议”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既要学习其中的教训,又要在党史的重大问题上跟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所以,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也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延续和体现了“两个决议”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思维,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两个历史决议是指:在两个决议学习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两个历史决议是指:在两个决议学习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两个历史决议是指:在两个决议学习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我们党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总结运用历史的光辉典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而“两个决议”全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原理、观点和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运用的实践成果和理论结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追求进步和寻求发展的精神写照,起到了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作用。这两个文件代表了中央对于党史重大问题的权威结论,因此,在党史的学习教育中,必须将“两个决议”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既要学习其中的教训,又要在党史的重大问题上跟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所以,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也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延续和体现了“两个决议”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思维。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一种极端倾向,目的在于颠覆历史观,否定已有的历史结论,歪曲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其本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党的历史,以细节取代全部,以虚假代替真实,移花接木,妄加评说,任意曲解,目的就是通过否定党的历史,来否定党的领导,可以说是错误党史观的集大成者。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必须要破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党史观的影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敢于亮剑,捍卫党史,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发声,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勇敢地与之交锋。“两个决议”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肯定党在过去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而且严肃提醒,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发现不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但是,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严重的错误。”因此,证明只能由历史本身提供。“两个决议”不仅直面错误,而且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地克服错误的具体办法,我们可以看到,在百年党史中,尽管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没有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在百年当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历史唯心主义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不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根源,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忽视从我国国情出发,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照搬苏联模式,结果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条化、绝对化、神圣化和经验化等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脱离中国国情,照搬书本,照搬外国经验,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表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两个决议”突出地表现为对过去的一切都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武断,不感情用事;总结过去时能高屋建瓴,从大处落墨,而不是过分地纠缠历史细节,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揭示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历史唯心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危害。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既重视正确经验的总结,更加重视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不在乎错误本身,而是要通过总结错误达到思想认识的巨大飞跃,以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鉴”成为“后车之鉴”。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坚持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而形而上学否定对立统一规律,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偏概全,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马克思指出:“我们越是能够摆脱个人的好恶,越就能更好地判断这些事实本身及其后果。”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真实的情况,排除主观随意性、全面客观是我们评价历史上大是大非的根本方法。“两个决议”是“四个自信”的历史基础,从根本上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地认识当时的历史,正视和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大量现实问题,揭示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着眼于当时的奋斗目标和大局,始终抓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题主线,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条主题主线,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围绕主题主线进行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的主流本质,总结经验与教训,厘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之间的比例关系。这其中,不纠缠于个人情感和恩怨的宽广限界和可贵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体现,也正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来源和团结党心、民心的关键所在。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两个决议”充分利用历史唯物观系统总结和反思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昭示后人,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认识历史规律,认清新时代的中国“两个没有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通过党史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中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确对待“两个决议”作出的结论,维护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并从“两个决议”中的学习党在斗争、建设和改革中的高度智慧,努力把历史机遇,掌握历史主动,以昂扬姿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夺取新胜利。

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 王利飞 供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