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拟题(题写了一首七律)

放风筝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放松心情。家长带着孩子们在一起疯耍,大人忘记了烦恼,孩子们也亲近了自然,彼此更增进了情感。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时也像顽童一样放风筝,还欣喜地赞颂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风筝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因为始终有一根线操纵在人们手中,即使飞得再高,也无法摆脱被控制的命运。宋代有一位诗人也有感于此,就给朋友寄赠了一首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观点。下面分享才子放飞风筝,题写了一首七律,惟妙惟肖,结尾更是寓意深远。

格律诗拟题(题写了一首七律)(1)

因赋风筝与黄郎偶

宋代:李曾伯

竹君为骨楮君身,学得飞鸢羽样轻。

出手能施千丈缕,举头可问九霄程。

高穷寥旷宁无力,少假扶摇即有声。

所惜峥嵘能几日,儿曹偻指已清明。

李曾伯是南宋中晚期的名臣、诗人,他曾担任扬州知府,累官湖南安抚大使。作者才气纵横,又性格耿直,曾多次遭到贬谪。这首诗是寄赠给他的朋友黄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独特见解。

格律诗拟题(题写了一首七律)(2)

起首两句描写风筝的材质,并展现出它在高空的姿态,“竹君为骨楮君身,学得飞鸢羽样轻。”先用青竹作为骨架,再用楮木将其扎牢,然后添加一个尾巴,系上丝绳,就可以试飞了。

作者形容它就像一只老鹰,翱翔在半空,姿态轻盈,所以风筝又称为纸鸢。古代的人们自己采集材料,并亲手制作和描画风筝,整个过程需要非常细心。如今大家都是购买成品,孩子们没有了这个认知和实践过程,更少了很多趣味。

格律诗拟题(题写了一首七律)(3)

接下来具体描绘放飞过程,“出手能施千丈缕,举头可问九霄程。”诗人一边奔跑,一边缓慢地放着丝线,风筝越来越高,手中的丝线也很快就要放完了。再抬头看,空中的风筝就像一个黑点,早已上升到九霄之中。

“千丈缕、九霄程”,都是一种夸张的描述,极写放飞的高度,也委婉地表达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心中的万千愁绪也随着远去的风筝,越飞越高,终于连影子也难寻觅。

格律诗拟题(题写了一首七律)(4)

诗人一边在地面操纵着丝线,一边仰面观看高空的风筝,只见它飘摇不定,看似快要坠落,又被狂风掀起,作者不禁赞叹,“高穷寥旷宁无力,少假扶摇即有声。”

风筝在高远寥旷的蓝天上翱翔,虽然摇摆无力,但只要稍微拉一下丝线,它立刻就扶摇直上、铮铮有声。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将那些命运多舛的才女比作风筝,怜惜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可谓非常形象。

格律诗拟题(题写了一首七律)(5)

结尾两句抒写作者的感慨,“所惜峥嵘能几日,儿曹偻指已清明。”就连儿童都能屈指算来,清明节很快就要到了,淫雨霏霏的日子即将来临,风筝在高空峥嵘翻飞的好日子也不多了。

峥嵘,形容高峻和不凡的模样;偻指,即屈指而数。诗人虽然赞美风筝可以在空中高飞,但其实它并非自由自在,更受到天气的影响。

格律诗拟题(题写了一首七律)(6)

李曾伯虽然鲜为人知,但是这首七律却描写得惟妙惟肖,展示了风筝的材质,描述了它在高空中上下翻飞的轻盈姿态。同时作者又明确地指出,风筝的飞行高度取决于丝线的长度,以及高空中风力的大小。

结尾两句也寓意深远,风筝之所以能飞得高,是因为天气适合,如果雨大风狂,立刻就会失去动力、迷失方向。所以生活中很多人的成功,都是因为凭借了一个好的平台,一旦失去有效支持,就会很快跌落神坛!朋友们应该都有放风筝的经历,欢迎分享您的感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