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

在现代的口语里我们常用“半吊(调)子”、“二百五”这两句俗语来形容某些人做起事来不仔细,有始无终;说话随便,不分场合,举止不沉着,为人不靠谱。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1)

不过,却很少人知道“半吊子”与“二百五”其实跟古代的货币制度有关,这也是古人在使用铜钱时一种口语,而这口语最后也逐渐地内化为一般日常用语的俗语。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2)

要了解这两句俗语的意思,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是怎么演变的。

早在中国钱币在发明之初,在一开始的时候,货币的单位是以“重量”来计算的,这种货币制度称为“计重钱”。简单地说,钱本身的重量等于价值的高低,越重的钱面额越大,而越轻的钱面额越小。这是为何秦代的钱称为“半两”、汉代的钱称为“五铢”的缘故。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3)

秦半两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4)

半两、五铢都是重量单位,秦代与汉代铸造钱币时都强调“重如其文”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钱币的重量就是钱币上铸造的字(钱文),而且是童叟无欺的。”

虽然说,秦汉两代都强调国家发行的钱币是“重如其文” ,但实际上未必如此,由于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并不精湛,再加上有时偷工减料,更糟的是总是有人想要钻漏洞自己偷偷铸钱发个小财(私铸钱),所以秦半两、汉五铢的重量未必能够真的维持“重如其文” 。这也导致半两钱、五铢钱到最后都信用破产,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5)

五铢钱一直通行到隋代为止,但由于币值(重量)严重不符,所以通货膨胀严重,此时这种计重钱已经到强弩之末。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渊终于忍无可忍,在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下令废止五铢钱,改发行著名的“开元通宝”成为法定货币。

开元通宝与五铢钱最大的不同是钱币上的文字已经不再写明重量了,而是以“开元通宝”四个字来代替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6)

至于钱币本身的规格,唐代规定: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旧唐书•食货志》

每枚钱币径八分(约24mm),重2铢4絫(读音“累”,十絫等于一铢),一枚为一钱,十枚为一两。自此以后,“钱”、“两”这两个名词终于正式成形,而且成为10进位法定货币单位。

唐代的“开元通宝”之后,中国的钱币改制为“通宝钱制”,这是之后的朝代的钱币都称为“通宝”或“元宝”的缘故。而10进位法的换算方法也因此深入人心,成为大家习惯性的计算方法。

但由于中国古钱都是青铜铸造的,所以很有重量。以开元通宝为例,它大约等于现今的3.6克(初唐开元甚至平均均重4.5克),所以如果有很多钱的话,那不但重量可观,而且携带不便。

所以早在先秦的圆孔圆钱的时代里,人们就已经有拿根绳索把钱串起来的收藏习惯,钱币中间的洞,便是为了把钱串起来的实用发明。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7)

在唐代以前,我们不确定古人会将多少个钱串起来为一串,但是我们很确定唐代以后的人因为有了10进位法计算的铜钱,所以很习惯性地把1000个铜钱串起来为一个单位,而这单位就称为“贯”。贯这个字,原本的意思就是穿钱用的绳子,但后来这个字又成为一种货币单位,在明代以前所谓的“一贯钱”,指的就是1000个铜钱。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8)

但明代中期以后就不再使用“贯”这个字,而改用“吊”来代替。所以明代的“一吊钱”就是过去所讲的“一贯钱”(1000个铜钱)。至于为何把贯给废掉,改用吊呢?其实这与明代初期推行的“宝钞制度”有关,因为明代初期发行的纸钞上面的文字印的是“贯”字,一开始的用意是借用“1000个铜钱等于1贯”,用来作为计算纸钞的面额。但后来由于明廷大量发行纸钞,导致纸钞信用破产,所以在明代中期以后老百姓又改用铜钱。但“贯”这个字已经印在纸钞上了,在明代使用“贯”会有纸钞与铜钱的混淆,所以老百姓干脆就不再用贯,而以俗语的“吊”来替代。

明清两代都是用“吊”这个字作为铜钱的计算单位的,所以在万历时期成书的《金瓶梅》,与乾隆时期的《红楼梦》,里面说到的都是“吊”这个字。

以《红楼梦》来说,里面就说到贾府中的丫环分为3等,大丫环每个月“月钱”(薪水)1两银子,二等丫环每个月1吊钱,三等丫环每个月500钱。

在乾隆时期,1两银子约等于1500个铜钱,而1吊是1000个铜钱,小丫环实领500个铜钱。所以贾府丫环的薪资以500的倍数作为级距。

而500以下的单位,明清两代的人似乎是把它当作零钱看待的,也就随意地把它给串起来,称为“一串钱”。

有些史学家认为“一串钱”指的是100个铜钱,但这种说法尚无法证实。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半吊子与)(9)

“一串钱”:这串用绳子绑起来的铜钱总数是140个,连“二百五”都还不到,对古人来说这只是口袋零钱而已

最被大家广泛认可的说法是:一串钱只是形容不需刻意计算的零钱

因此“半吊子”(500个铜钱)原意指的是:“不成一吊钱的半数。”而“二百五”便是口袋里的零钱了,只需随意一串串的串起来,根本就不成个数的。

由计算铜钱的单位所发展出的口语化“半吊子”与“二百五”,最后成为“形容知识不丰富、技术不熟练、办事不实之人”的代名词,直至现代还在使用。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使用铜钱了,但是语言的发展与古代货币史还有着联系,在了解古代钱币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让我们知道文化沉淀与内化的过程,这实在是个有趣的现象,也是值得现代人了解的地方。不是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