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钢琴曲黄河之子专辑(朗朗演奏哥德堡变奏曲)

朗朗演奏这首哥德堡变奏曲,他的人生从此辉煌(经典钢琴音乐欣赏系列4)

原创 王昌逵

导读:为什么朗朗演奏哥德堡变奏曲他的人生从此辉煌?为什么钢琴家都青睐《哥德堡变奏曲》?是演奏作品有挑战性还是作品有特殊意义?亦或是?深圳大学教授王昌逵先生为你解惑。

朗朗钢琴曲黄河之子专辑(朗朗演奏哥德堡变奏曲)(1)

深圳大学教授、钢琴研究生导师 王昌逵

1750年之后,巴赫的旷世之作《哥德堡变奏曲》,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渐渐被人遗忘。1933年,《哥德堡变奏曲》才公演。从此,演奏家像发现了金矿一样,特别青睐这首作品。肯普夫、席夫以及我国的朗朗、盛源等钢琴大师,都录制了这首技巧艰深、演奏时间很长,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最早录制这首作品的钢琴家是波兰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大概是在20世纪30年代录制的。而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1955年演奏的录音作品,成为永恒的经典。朗朗首演这首作品后,他的人生从此辉煌。

朗朗钢琴曲黄河之子专辑(朗朗演奏哥德堡变奏曲)(2)

其实,这首钢琴曲最早是巴赫为催眠而创作的变奏曲。俄国使臣凯瑟林伯爵非常喜欢音乐,他听了巴赫创作的《B小调弥撒》后,授予巴赫为“宫廷音乐家”。伯爵有严重的失眠症,每当黑夜来临无法入眠。这时,伯爵就会要求巴赫的学生哥德堡为他演奏钢琴才能入睡,钢琴音乐成为他的催眠剂。但是时间一久,普通的作品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戈德堡求助于他的老师,巴赫为此创作了一部《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变奏曲,哥德堡每天晚上为伯爵演奏。果然,伯爵每天听了变奏曲,在音乐中他神色安详,缓缓入睡。为了感谢作曲家的功劳,伯爵凯瑟林将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送了巴赫。这首曲子后来就命名为《哥德堡变奏曲》。现在,当夜静人深的时候,我们听赏这部跨越时空的作品,在音乐中重新回到巴赫的年代。这是短小的主题,是整首作品的种子:

其实,这首作品的主题并不是以伯爵的安睡为指向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巴赫1725年为他的妻子安娜而创作的萨拉班德舞曲,巴赫将这一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构建成庞大的变奏曲,成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变奏曲之一。

朗朗钢琴曲黄河之子专辑(朗朗演奏哥德堡变奏曲)(3)

巴赫

什么叫变奏曲?变奏曲是指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并加以演变、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就像我们说话一样,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不变,而增加词语丰富内容。

比如,我说的主题是:我爱吃赣南菜,句子变化修饰为: 我特别爱吃江西赣南菜、在深圳我也能吃到赣南菜耶.......《戈德堡变奏曲》就像是精心搭建的音乐建筑,平衡、对称、理性、精巧。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彩绝伦的30次变奏,每逢3(第3、6、9、12)都是按“卡农”手法来写作。

那么,什么是卡农?卡农类似于合唱中的轮唱,比如《保卫耶黄河》的轮唱,每个声部先后唱同样的旋律。巴赫是音乐设计师,将卡农、赋格、创意曲、托卡塔、 咏叹调等各种形式巧妙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严谨的逻辑关系。​

难怪钢琴家们乐此不疲地演奏此曲,原来此曲的曲趣变幻无穷。

朗朗钢琴曲黄河之子专辑(朗朗演奏哥德堡变奏曲)(4)

巴赫演奏过的管风琴

第16变奏曲开始速度有变,成为截然不同曲趣的分水岭,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第30变奏使用了意大利流行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就像多声部和谐精美绝伦的合唱。俄罗斯钢琴家加弗里洛夫说,30种变奏是宫廷婚宴、舞蹈、狩猎,以及面对自然的沉默思想。

夜深人静时,音乐与灯光相伴,《哥德堡变奏曲》神奇地将喧哗掩盖,给世界一片安宁。

古尔德把每个音符都如米粒一样清晰地演奏出来,颗粒清晰,速度变化微妙,节奏错落有致。可以说古尔德并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是沉浸在自己的巴赫世界里。

我们听后发出感慨:与音乐相伴,即使在孤寂的时候,生活也会感到充满乐趣和无限美好。

朋友,你从钢琴驿站就可以了解到更多的钢琴音乐欣赏的知识讲解与欣赏体验:

今天的知识点作一回顾:《哥德堡变奏曲》、哥德堡、凯瑟琳、变奏曲、卡农。欣赏经典钢琴音乐,打开您的创造想象,丰富美好生活,润物有声更精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