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鼎盛时期(鲜卑侯氏最全面解析)

前文因为有很多错误及遗漏,所以特此修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鲜卑鼎盛时期?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鲜卑鼎盛时期(鲜卑侯氏最全面解析)

鲜卑鼎盛时期

前文因为有很多错误及遗漏,所以特此修订。

说是最全,其实有些勉强。很多内容虽有参考,但本文却没有提及,比如《北朝胡姓考》、《侯景的氏族及相关问题》、《<显祖嫔侯骨氏墓志铭>非伪辨》等,展开来说,内容非常多,不利于阅读。虽然如此,本文参考的内容以及考虑的方面一定是目前最多的,对于研究鲜卑侯氏以及研究鲜卑姓氏有一定的帮助。鲜卑侯氏中唯有侯景的记载是比较全面的,《梁书》、《南史》、《资治通鉴》等书的内容加在一起达三万余字,因此,本文仍从侯景开始谈起。

一.侯景和同姓的关系

《南史·侯瑱传》载:“巴西充国人,世为西蜀酋豪”、“侯景以瑱与己同姓,托为宗族,待之甚厚。”《资治通鉴·梁纪》载:“景以安北将军夏侯夔之子譒为长史,譒遂去夏称侯,托为族子。”两者说明侯景为汉人无论真伪,在当时他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了。《侯肇墓志》说:“上谷人,沛国夏侯婴之胤。”夏侯氏和侯氏在当时应该有某种血缘上的共识。

《关东风俗传》:“文宣之代,政令严猛,羊、毕诸豪,颇被徙逐。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献武初在冀郡,大族猬起应之。侯景之反,河南侯氏几为大患,有同刘元海、石勒之众也。凡种类不同,心意亦异,若遇间隙,先为乱阶”。《梁书》、《南史》、《资治通鉴》都仅说高澄和高洋残忍杀害了侯景的妻子和五个儿子,并无杀害“濮阳侯族”的记载。书籍中侯景所用的侯姓人唯有侯子鉴,由此可知,侯景和濮阳侯族的联系并不密切。“河南侯氏几为大患”应该说的是侯景差点颠覆了汉人的政权。

侯安都,始兴曲江人,为郡著姓。 《侯安都德政碑》:“濮水盛其衣簪,滎波分其绪秩,仁义之道夷门美于大梁;儒雅之风,司徒重于強汉”。由此可见,在当时濮水是汉人身份的象征。类于此,我的理解是“濮阳”当指濮水之阳。再由侯景被封为濮阳郡公、上谷郡公来看,侯景对汉人身份的确定是非常强烈的,也说明统治者对其汉人身份也是默许的,否则当封和代郡相关的爵位才是。

二.侯景渴望汉人身份

《梁书·侯景传》:“景又矫诏自进位为相国,封泰山等二十郡为汉王。”

《梁书·侯景传》景又矫诏曰:“惠、怀失御,胡尘犯跸。遂使豺狼肆毒,侵穴伊、瀍;猃狁孔炽,巢栖咸、洛。自晋鼎东迁,多历年代,周原不复,岁实永久。……我大梁膺符作帝,出震登皇。……相国汉王,上德英姿,盖惟天授。”

翻译:周惠王、周怀王丢失王权,胡人大举侵犯。于是就使得豺狼肆行暴虐,荼毒生灵,侵占伊、瀍;匈奴十分猖獗,占据咸、洛。自从晋都东迁,经过了许多年代,中原广大的土地没有收复,岁月已很长久。……我大梁接受天命,在东方登上帝位。……汉王有崇高的美德、英俊勇武的风姿,是上天授予大梁的财富。

《南史·侯景传》:“(景)自加九锡,汉国置丞相以下百官……以汉司徒侯霸爲始祖,晋征士侯瑾为七世祖”。

《梁书·侯景传》:“景报书曰:今魏德虽衰,天命未改,祈恩私第,何足关言。……方欲苑五岳而池四海,扫夷秽以拯黎元。……为君计者,莫若割地两和,二分鼎峙,燕、卫、晋、赵足相奉禄,齐、曹、宋、鲁悉归大梁,使仆得输力南朝,北敦姻好,束帛交行,戎车不动。仆立当世之功,君卒祖祢之业,各保疆界,躬享岁时,百姓乂宁,四民安堵。”

翻译:侯景回信说:“如今魏虽然衰微,但是天命并没有更改,却要我到你们私人府第去祈求恩惠,太荒谬了。……我正想使五岳成为皇家的园林,使四海成为护城河,扫尽夷族的污秽,拯救天下的百姓……我为你考虑,你不如割地议和,鼎足二分天下,燕、卫、晋、赵归你,足够供你享受,齐、曹、宋、鲁全归大梁,让我能为南朝尽力,督促勉励与北朝通婚友好,交相往来,停息战争。我为当代立下功勋,你长久保有祖先的基业,各自守住自己的疆界,听凭你一年四季安享清福,百姓得到安宁,士农工商都安居乐业。”

从侯景自称“汉王”、建立“汉国”、以侯霸为始祖、对四夷的态度等来看,侯景是以汉人自居的。

三.从记载看鲜卑侯氏

《献文皇帝嫔侯骨夫人墓志》(503年刻):“夫人本姓侯骨,其先朔州人,世酋部落。其远祖之在幽都,常从圣朝,立功累叶。祖俟万斤,第一品大酋长。考伊莫汗,世祖之世,为散骑常侍,封安平侯,又迁侍中尚书,寻出镇临济,封曰南郡公。孝文皇帝徙县伊京,夫人始赐为侯氏焉。”

《文成皇帝南巡之颂碑》:“宁南将军、殿中尚书、日南公斛骨乙莫干,……侍中、安南大将军、殿中尚书。”记载的是公元461年,北魏帝王文成皇帝拓跋浚东出平城,巡视太行山东麓诸州,返经灵丘时的“刊石勒铭”。

《揭秘灵丘——文成皇帝南巡之颂御射碑》:“殷宪先生认为南巡碑文作为信史,可订正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中,认为《显祖嫔侯骨氏墓志》之志主侯夫人祖第一品大酋长俟万斤、父散骑常侍、侍中、尚书、日南公伊莫汗皆不见于史籍,且孝文迁洛后改为侯氏的是‘胡古口引氏’而非侯骨氏,得出‘考之史籍,知系伪造’的结论。殷先生则从《南巡碑》阴,‘宁南将军殿中尚书日南公斛骨乙莫干’,获知斛骨、侯骨为音近而异译,伊莫汗与乙莫汗,也是同音异译,足证侯夫人之祖与父的身份及其真实性,遂知‘侯志’真而不伪。更知《魏书·官氏志》记‘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有误。”

为什么《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侯氏姓“胡古口引氏”呢?原因不得而知。不妨看看对《魏书·官氏志》的评价再说。《魏书》的撰成,在北齐统治集团中却掀起了一阵阵轩然大波。有人说,《魏书》“遗其家世职位”;有人说,“其家不见记载”;也有人说,《魏书》记事“妄有非毁”,等等,一时间闹得“群口沸腾”。这场风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是北齐皇帝高洋、高演、高湛都相继过问此事,在十几年中魏收两次奉命对《魏书》作了修改。

由此可见,《魏书》的撰写被高洋、高演、高湛高度干预,并“奉命”修改,侯景之乱,造成北齐境内鲜卑侯氏的地位岌岌可危,能活命就不错了,不可能像其他贵族一样,对魏书有所要求,更何况高氏对此书严加“管理”呢?而“胡古口引氏”前两字正是“胡古”、“护骨”,发音和斛骨并无差异,因此,这些都是“音近而异译”的结果。

搞清楚了“侯骨”、“斛骨”、“胡古”的关系以后,我们且看其他鲜卑侯氏的记载。《南史·侯景传》说:“景曰:前世吾不复忆,唯阿爷名摽,且在朔州。 ”侯景之父在朔州,说明侯景是朔州人,而侯夫人也出自朔州,说明侯景和侯夫人的来源相同。到侯景时,侯氏已经衰败或者侯景是此部族中比较寒微的支系。

《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凡与帝室(元氏)为十姓,是此十姓皆魏室之宗族也。”

近年在山西省文水县发现《元贞墓志》、《元华墓志》等元氏墓志多个。两者都说:“帝系之胤也。始纥骨昆季之七及侄之三,兴天下之炎炎,因命十氏,即纥骨氏之仲弟也。”昆季意为兄弟。仲弟意为二弟。这段话的意思是纥骨氏兄弟七人及侄子三人被命成十氏,元氏是纥骨氏的二弟。由此可见,《官氏志》这段文字至少存在三大错误。一,在《官氏志》中元氏排行四,在墓志中却排行二;二,《官氏志》说了八个兄弟,而墓志里却是七个;三,车焜氏并非纥骨氏的侄子。据史籍,改长孙氏的为拔拔氏,据墓志,长孙氏并非元氏之兄,从而,拔拔氏不同于拓跋氏。姓氏书籍认为侯氏应为俟亥氏,但帝室十姓无意写错的概率非常小,三种可能性,一是讳笔(帝王重压下奉命修改);二是《魏书》作者不清楚(否则也不会出现这么多错误);三是事实就是如此(不太可能)。《官氏志》这段文字的严谨性实在太差了,细思极恐。

《姓纂》说:“后魏献帝与淑(邻)长元(兄)匹麟为纥骨氏,十代孙绍右司员外,天授中诏改姓元氏。”元贞和元华墓志提及纥骨而非元氏,可能是由纥骨氏改元氏的一支。说明目前元氏中有一小部分人和鲜卑侯氏的基因比较接近。尔朱荣杀害北魏宗室2000多人,高澄杀了东魏几十个元氏,北齐时,高洋杀光北齐的700多个元氏,目前元氏中鲜卑后裔应该较少。

“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说明本身就存在纥骨氏部落,拓跋氏之兄被委派统领纥骨氏部族而已,因而纥骨氏后裔应该至少有两种基因,一是拓跋皇室基因,二是自身部落的基因。否则一百年“濮阳侯族”不可能壮大到几万人。因此才有侯骨氏和拓跋氏的联姻关系。如侯夫人、侯刚、侯龙恩等。

可以肯定的是鲜卑侯氏并非“羯族”。《魏书》说:“羯胡石勒,字世龙,小字匐勒。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鲜卑侯氏并非来自“羯室”,“濮阳侯族”有几万人,也不符合羯胡特征。羯到最后形容“胡”人罢了。甚至有人相信侯景杀光王谢豪族之说,《资治通鉴》说“(景)收朝士、王侯送永福省”。侯景还重用了一些王、谢贵族,侯景接纳了王僧辩及部众的投降,后来就是王僧辩背叛并带人推翻侯景的。有些内容,会另文讨论。

《魏书·高车传》:“其种有护骨氏”,《隋书·铁勒传》:“铁勒有纥骨部”,铁勒即高车,因此,纥骨即护骨。《姓氏略考》说:“纥骨姓源于敕勒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高车族卑纥骨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东晋十六国时期,驻牧于代北地区(今河北蔚县以西、山西外长城以南原平、五台山东北一带)的鲜卑族中有一纥骨氏部落,亦称斛骨氏、侯骨氏、或称胡古口引氏,为隶属于代北鲜卑拓拔部的一个族群。”长兄统领纥骨氏,也说明纥骨在当时地位很高。

北魏鲜卑人名、官名、部族(氏族)名在翻译为汉语时常会出现音近、音同的不同用字,如柔然与蠕蠕、芮芮,丘穆陵与丘目陵,伏鹿孤与步六孤,勿忸于与万纽于,冯熙与冯莎之类,但决不能认为其中一个为标准,其他不同译法为误译。

四.从侯伏侯看鲜卑侯氏

到目前为止,对于“侯骨”已经没有太多要说的了,除了“侯夫人”及其父外,史书并未见此叫法了。侯伏侯倒是鲜有记载。

侯伏侯又叫“侯伏”、护佛侯,很显然侯伏侯和护佛侯又是“音近而异译”,而侯伏和侯骨也同样如此,整个鲜卑侯氏都是来自同一部族。

《魏书·太祖纪》说:“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诸将追之,帝曰:‘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愆,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趑趄,不足追也。’”“世修职役”和“常从圣朝”是同一个意思。

《周书·贺拔岳传》说:“丑奴闻之,遂以为实,分遣诸军散营农于岐州之北百里细川,使其太尉侯元进领兵五千,据险立栅。”

《周书·刘亮传》说:“普泰初,以都督从贺拔岳西征,解岐州围,击侯伏侯元进、万俟道洛、万俟丑奴、宿勤明达及诸贼,亮常先锋陷阵。以功拜大都督,封广兴县子,邑五百户。”

由护佛侯部的统帅叫侯辰,侯伏侯元进又叫侯元进来看,侯伏侯和汉姓侯的发音是非常接近的,事实也是如此,侯骨和侯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见,鲜卑侯氏改汉姓是根据相同或相近发音而来的。

《隋书·经籍志》载:“魏氏迁洛,未达华语(汉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语(鲜卑语)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鲜卑人),谓之《国语孝经》。”《经籍志》还载有:“《国语》十五卷,《国语》十卷,《鲜卑语》五卷,《国语物名》四卷(后魏侯伏侯可悉陵撰),《国语真歌》十卷,《国语杂物名》三卷(侯伏侯可悉陵撰)等。”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贞观中,将军侯贵昌,并州人,世传北歌,诏隶太乐。”《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开元初,以问歌工长孙元忠,云自高祖以来,代传其业。元忠之祖,受业于侯将军,名贵昌,并州人也,亦世习北歌,元忠之家世相传如此,虽译者亦不能通知其辞,盖年岁久远,失其真矣。”

《塞北文化》中说,“鲜卑属东胡族系,它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羯胡并非东胡族系,乃西域种族。”如果侯伏侯可悉陵、侯贵昌为羯族,就不会精通鲜卑音乐、鲜卑语言和文字。类此,我们请美国人来翻译《道德经》、《论语》等经典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拓跋素的长子就叫拓跋可悉陵,可悉陵也是一个鲜卑名。

《贺屯植墓志》说:“其先侯姓,……赐姓贺屯氏。”《周书·侯植传》说:“赐姓侯伏侯氏,又赐姓贺屯。”《周书》有柱国大将军侯伏侯龙恩(~572)、开府大将军武平公侯伏侯万寿(~572),是侯植(505-563)的族兄弟。

谈到侯伏侯和侯骨、贺屯的关系问题,需要补充一下,个人认为之所以有不同的发音,是因为鲜卑有很多不同群体,如拓跋、慕容、宇文等,各部族之间发音有些差异,导致翻译也有些不同。如《侯植传》说侯植先被赐予侯伏侯,后被赐予贺屯氏,但是《贺屯植墓志》仅说赐予贺屯氏,由此可以认为侯伏侯即贺屯,例如,比侯植晚去世的族兄弟侯龙恩、侯万寿称为”侯伏侯龙恩“、”侯伏侯万寿“,而不言贺屯,结合墓志和这个记载可知,贺屯理当为侯伏侯在其他族群中的不同译音,再者,除了侯植以外,没有其他鲜卑为贺屯氏的记载。

五.其他记载

《贺屯植墓志》说:“其先侯姓,汉司徒霸之后,……太祖文皇帝以公忠效累彰,宜加旌异,爰命史官,赐姓贺屯氏。时推姓首,实主宗祀。”《周书·侯植传》说:“为州郡冠族,赐姓侯伏侯氏,又赐姓贺屯。”

《侯刚墓志》:“公讳刚,字乾之,上谷居庸人也。其先大司徒霸。”《魏书·侯刚传》:“侯刚,字乾之,河南洛阳人,其先代郡人也。”和侯景有三点是相同的,一是都认侯霸为始祖,二都是朔州人。三是侯景的后裔侯法惩和侯刚后人侯僧伽都认上谷。

《南史·侯景传》说:“景曰:前世吾不复忆,唯阿爷名摽,且在朔州。 ”这段文字说明侯景和侯夫人一样,都是朔州人。

《魏书·侯渊传》:“侯渊,神武尖山人。机警有胆略。肃宗末年,六镇饥乱,渊随杜洛周南寇。后与妻兄念贤背洛周归尔朱荣。”神武尖山在山西朔州,而侯刚为代人,侯夫人、侯景等为朔州人,因此,综合这些记载不难得出鲜卑侯氏相对明确的位置。《南史·侯景传》说:“魏之怀朔镇人也”,《梁书》模糊的说:“朔方人,或云雁门人”,由此可知,雁门更为确切一些。

六.总结

上谷自南北朝以及唐宋以来,一直是侯氏最推崇的郡望,都认为自己来自上谷,上谷郡为燕国北长城的起点。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西有小五台山与代郡毗邻,汇桑干、洋河、永定、妫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后又属于五胡十六国中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诸朝,上谷郡辖地范围几经变化。南北朝时期。北魏以后上谷郡与沮阳县从记载中消失。上谷郡城自战国燕昭王时始设,一直到北齐末居遭受突厥多次摧残,无复人迹,期间上谷人也多次侨居,共经10个封建王朝。

鱼豢《魏略》说:“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羅、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属檀石槐。”由《魏略》可知,在三国时期上谷就为鲜卑的一部分,上谷侯氏和鲜卑杂处是难免之事,继而鲜卑化也是很正常的。

除上述外,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谷的侯氏人物还有侯龛、侯欣、侯景海、侯愔、侯子钦、侯掌等。《侯愔墓志》说:“曾祖龙骧将军代郡太守”,《侯仁恺墓志》说:“人物光于燕世”,《侯忻墓志》说:“秦昭王灭周,徙居燕代,遂为著姓”,《侯忠墓志》说:“文疏上谷,嬴派大梁”,此类墓志较多,由侯忻和侯忠的墓志可知,侯氏迁到燕代较早,可追溯到战国末期。再如,在西汉初就有代国丞相侯敞,西汉边将车骑将军侯应、辽西太守侯安、辽东太守侯猛、玄菟太守侯玄嗣、上党太守侯某,前燕大将侯青,以及侯龛、侯掌,等等。因此,鲜卑侯氏是汉化的鲜卑,还是鲜卑化的汉人比较难辨,或者是两者的融合。

分子人类学慢慢的补充到了民族、历史、地理、姓氏等学科的研究中,各种研究都不是孤立的,没有历史、地理等研究基础,只凭为数不多的基因去解读历史、地理、民族等是偏颇的,难免出现大量错误。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时间仓促、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侯孝岩

日期:2023年1月22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