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三个终极追问是什么(积极的和消极的)

关于教育的三个终极追问是什么(积极的和消极的)(1)

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

戈莱姆效应——是一种消极期望效应,主试对控制组被试不抱高的期望,结果这些被试因自信心降低而士气低落,表现不及实验前,从而使成绩下降。其过程为:

首先,教师对学生没有做出肯定性评价,甚至产生偏见,认为某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甚小,即“高偏见、低期望”。

其次,教师在与这些学生的交往中,往往不加掩饰或掩饰不住自己的厌恶、冷漠、刻板等不良情绪和苛刻求全责备的态度,甚至采用训斥、驱逐等粗暴行为。这样,学生感觉并“理解了”老师对自己的低期望之后,就会丧失自我实现的信心,以冷漠态度对待学习,以戒备甚至敌视态度对待老师。

最后,学生这些表现又会使教师证明自己当初判断的“正确性”,进一步增加对这些学生的厌恶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被教师视为“异端”的学生愈来愈差,愈来愈不可就药。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现象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有很多。讽刺的是生产“坏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很难把这种失误清算到自己头上。正如西班牙乔斯·路易斯·派尼洛斯说的:

“教师把教育上的失误归咎于他的学生总是比承认是他自己的过失容易些。”

研究者认为,教师的这种错误归因会使教育者自己丧失对所谓“坏学生”的信心,这种失望情绪又将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消极暗示,从而强化“坏学生”失败的自卑心理,把自己栓在错误和失败这根绳索上。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以致每碰到一些困难,哪怕是很小的困难,都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克服,从而彻底放弃对自卑的抗争。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实验者积极期望效应,即人们期待实验取得成功,对实验组被试抱有较高的期望,有意无意地暗示实验组被试将得到较好的发展,结果这些被试变得更加自信,成绩真的提高。实验过程如下: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教室中的皮格马利翁”的研究报告。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由于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伽拉忒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罗森塔尔就取用了这个意思。其过程为:以1——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家庭背景为中下层,然后将部分儿童挑选出来,实际上并未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只因为罗森塔尔知道他们平时在班上受到老师的歧视,想借此克服教师的偏见。研究者告诉教师这些学生经过鉴定,有十分优越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在随后的一年中,研究者追踪观察,再进行测验,结果这些所谓的“坏学生”的智力分数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进步更大。三年级以后,这些儿童的测验分数仍然在继续提高。

研究者认为,教师对这些被告知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平时会做出许多特殊的指导,情感、态度也与其他学生不大一样,这些学生所接受的来自教师的信息也较多,学生对此也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反应,又加强了教师的期望。不知不觉之中,这形成的是一种“良性循环”。随后的心理学研究更进一步表明,人类具有一种天生的心理特征,当某个行为得到来自外界的鼓励,赞美等“正”的反应时,人的行为持续下去的可能性就增加,而且遇到挫折仍坚持不懈,坚持度也会增长。

感想:

两种“效应”,两种“结果”。但它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的意义,它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心,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好学生”,而应该更多地帮助所谓的“坏学生”,否则,低期望导致学生低成就的恶性循环将造成更多的“坏学生”。教师应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到爱,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动机。

多萝茜·洛·诺尔特《学习的革命》有一段话很值得分享: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