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一辈子都写不出的汉字(爱要有心亲要相见)

文章的标题您看懂了吗?其实这涉及到了汉字由繁到简的一个变化过程,涉及到汉字的繁简之争,更涉及到身为华夏儿女的每一个人。

我们现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使用与书写的汉字“爱”、“亲”等字,是1956年汉字简化之后,所推广普及的简化版写法。“爱”字、“亲字在原来的繁体写法中,分别为“愛”和“親”,“亲”的繁体是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爱”在“爱”中加了一个“心”,其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这二个字原本在汉字的繁体中有着很深的寓意,在繁体字中,类似的字还有很多。但在简化字中,这种寓意统统不见了,所以,有人将简化字称为“残体字”。

那些你一辈子都写不出的汉字(爱要有心亲要相见)(1)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说汉字简化后,糟蹋了汉字,毁了古老的汉字,描述得很形象:

“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

汉字的繁简之争,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但争论声音最大,呼吁“繁体字回归”声音越来越响亮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最近几十年。

在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后,在内地,简化字逐步应用普及。国际上也开始承认中国的简化字。然而,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至今仍以繁体字作为官方文字,两岸三地间的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繁简之争也由此展开,且呈越演越烈之势。

那些你一辈子都写不出的汉字(爱要有心亲要相见)(2)

从1989年以来,很多文化名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相继发声,表达了对“繁体字回归”的渴望。

1989年,袁晓园首次提出“识繁写简”的观点,他主张“把繁体字作为印刷体,把简化字作为手写体”,遂引起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汉字的繁简之争。袁晓园的观点得到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人们的支持,但也遭到了一部分人的激烈反对。争辩双方以《汉字文化》和《语文建设》为平台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2008年两会期间,郁钧剑、宋祖英、黄宏等21位明星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名为“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这些明星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了解和掌握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人为地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繁体字设置为必修课。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识别繁体字。他们认为,今后大家即便不使用繁体字,但起码也要认识。因为繁体字毕竟是中国文化的根,掌握和认识繁体字,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份提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的讨论。

那些你一辈子都写不出的汉字(爱要有心亲要相见)(3)

次年,政协委员潘庆林提交了《关于分批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的提案。这份提案中颇为激进的倡议:用10年时间,分批废黜简体字,恢复繁体字。潘庆林这份提案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二、虽说繁体字有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的短板,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简便。三、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使用繁体字。

那些你一辈子都写不出的汉字(爱要有心亲要相见)(4)

2015年两会上,委员冯小刚、张国立又提议恢复部分繁体字并放到小学课本中。

其实,尽管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在不断的呼吁“繁体字回归”,但官方的态度一直却是十分明确的。早在2008年,当时的教育部长周济就明确表示不考虑“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他说“我们国家有语言文字法,使用简化字,推广普通话是基本国策。”

虽然官方的态度很明确坚决,但仍有人不断的提议让“繁体字回归”,,他们为什么这么执着呢?是真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现在生活好了,闲得没事干吗?

必须承认,汉字简化以后,美感和深刻的寓意消失了,原本很美的中国文字,有了令人遗憾的残缺。在应用书写方面,有人做过实验,结论是简化字虽省去了大约一半的笔画,但在书写速度方面,提升的却非常微小。这是因为简体字只占常用字的极少部分。在阅读方面,简体字中有些字,因为笔画差别太小,形体非常近似,反而增加了阅读难度,难以辨认。比如:己、已、巳,又比如:戊、戍、戌。

那些你一辈子都写不出的汉字(爱要有心亲要相见)(5)

简化字推广后,人们在古文的阅读方面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对现在的年青人在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事实上,汉字的简化工作,在内地一直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后续推出的“二简字”更是因为使用中遇到很多问题,而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直接废除。

那些你一辈子都写不出的汉字(爱要有心亲要相见)(6)

“二简字”从试用到停止使用,虽然一年时间都不到。但却给我们文字规范化的努力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危害至今仍然残存,我们在很多场合,还会发现它们的影子。这说明汉字简化的工作应当谨慎进行,说明了汉字简化工作的严肃性。

那些你一辈子都写不出的汉字(爱要有心亲要相见)(7)

尽管人们不断的呼吁繁体字的回归,但多种因素却决定我们再也回不去繁体字的时代了。

从1956年开始推行简体字,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的人们都是学习和使用简体字长大的,如果突然要回到繁体字的年代,会造成文字使用的混乱,所以潘庆林提出的激进式的恢复繁体字使用的提案不可能实现,即使有可能,付出的社会代价也是非常大的。

但在现阶段,提议让小学适当增加繁体字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在诸多建议中,冯小刚的观点笔者非常赞成,他认为选择少量有代表性的繁体字,在小学阶段和简体字一同学习,在教授简体字的同时,也应当知道它的繁体写法,这对学生识别繁体字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毕竟目前除了中国大陆,在港澳台地区,在日本,繁体字还在被应用,而识别繁体字,会对交流与沟通带来很大的便利。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文字简化是一种趋势,而随着大陆十几亿人口一直使用简体字,简体字也越来越在国际上流行起来,虽然掌握繁体字,会带来沟通上的便利,对我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来说很重要,但我们逆潮流而动强制推行繁体字回归既不现实,也没有紧迫性。

那些你一辈子都写不出的汉字(爱要有心亲要相见)(8)

而且,大陆青年传统文化割断的问题,其原因并不只是使用简体字的结果,而是综合因素造成的。要学习和传承古文化,也并非学好了繁体字就能解决的,学好了简体字,面对古文化的简体版,也照样可以研究古文化。

在内地,虽然使用简化字,但繁体字从来就没有完全离开过我们、在书法作品中、在一些门店招牌上,繁体字还是随处可见。这说明,汉字的简化工作虽有必要,但我们在使用简体字的时候,也应看到识别繁体字的必要性,更不应忘记我们文字发展与传承的脉络,对繁体字不能偏废。我们应努力做到“写简识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以适当的方式学习识别繁体字,是完全必要的。

汉字的繁简之争,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表达自已的观点,您是怎么看的?请说出您的观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