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发展前景分析(黄车易主华为当道)

一.小黄车易主,资本狂欢的落幕

2018年10月22日,作为中国共享单车的曾经的龙头老大ofo小黄车创始人戴威宣布离场,在经过3年的疯狂烧钱和发展后,曾经备受资本青睐的小黄车最终黯然易主。

在这期间,ofo与竞争对手摩拜的烧钱大战,让市场为之震惊,拼融资、拼技术、拼数据,甚至到海外搏杀。

在这期间,共享经济的风口大当其道,林林总总出现了小蓝单车、小鸣单车、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等等玩家,而这些跟风的小玩家们纷纷不堪资金压力,早已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有人跑路,有人破产,满大街的破铜烂铁,这场惊天动地的共享单车大战过后,可谓一地鸡毛。

共享单车创始人戴威“谢幕”,终究还是向资本屈服。

10月22日,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更换了法人代表,ofo创始人戴威不再担任该公司的法人代表,并退出了公司的董事会。自10月22日起,东峡大通的法定代表人由陈正江担任。

无论是公关推广,还是各种IP化的跨界合作,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

2018年5月中旬,ofo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ofo对供应商欠款约12亿元,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合计欠款15亿元。

8月31日,上海凤凰公告称,ofo拖欠货款达6815.11万元,天津飞鸽、富士达、雷克斯等自行车生产商,都遇到了类似情况。据悉,上海凤凰为ofo生产的单车,每辆车的利润只有不到10元。

经营困难的企业创始人,往往会遭遇资本逼宫。

2018年5月15日,戴威拒绝了滴滴的潜在收购要约。

自2017年以来,一向主张打价格战的朱啸虎就已经改口,多次呼吁两家头部公司的合并,并努力撮合。然而,都被戴威拒绝了。

当投资人不想再继续玩下去的时候,他肯定要套现退出。从历史经验来看,推动合并就是其前奏。”

但是,合并不是能够风平浪静的,尤其是对资本裹挟的创业团队而言,比如优酷与土豆、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赶集网与58同城,总需要有一位创始人懂得“功成身退”。

据悉,此次接替代戴威的陈正江,是ofo最早三个员工之一,在ofo负责供应链。

据天眼查显示,在担任ofo法人代表之前,陈正江还曾在FIT24健身(北京飞特二四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高管。FIT24健身成立于2015年5月,是一家面向白领的连锁智能健身品牌。曾在2016年九月获得天使轮融资,而投资方正好是ofo小黄车。

在高峰时,ofo的投资机构包括:滴滴,金沙江、天使投资人王刚、中信产业基金、经纬、Coatue、DST创始人Yuri Milner,还有小米、顺为、真格、元璟、唯猎等知名VC入局。

在资本的追逐下,行业进入了疯狂发展阶段。但是,共享单车盈利模式趋同,包括租金、押金、平台开放及大数据,模式复制易,行业壁垒低。

实际上,单车的需求市场十分有限。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曾对国内共享单车的市场总额做出过预计:共享单车市场每天大概能有1亿到1.5亿的出行频次,按每出行收入1元计算,一天的营收总额就是1亿到1.5亿元,每年365天的总额就是1.5亿元*365=547.5亿元。也就是说,一年还不到600亿元。李刚说这就是国内共享单车市场的天花板。

随着国内共享单车市场的饱和,全国主要城市纷纷开启“禁投”模式。

2017年6月份,悟空单车宣布倒闭,成为第一家死亡的共享单车公司;紧接着,3Vbike、町町单车、酷骑单车也纷纷陷入倒闭潮;当年11月,排名行业老三的小蓝单车也不行了,据传欠下100多万元的物业费,拖欠供应商款项高达2亿……

2017年10月24日,共享单车出现了“并购第一案”,这也被认为是共享单车行业进入竞争尾声的征兆。

2018初,朱啸虎的妹夫欧成效在自己的公开讲座中爆料,称朱啸虎已经把所持的ofo股份尽数卖给了阿里巴巴。而就在此前不到两个月,朱啸虎还公开表示,“靠烧钱起来的,基本都是伪需求,我以后不再投烧钱的项目。”

靠疯狂烧钱的小黄车,最终也躲不过资本的屠刀。

二.华为崛起:技术为王

说完了惨淡收场的小黄车,我们再来看看华为,就能知道决定一个企业生死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了。

为什么说华为崛起了?

首先看销量,销量不行,谈何崛起。

10月14日消息,随着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的强势崛起,无论是在销量上还是在国际影响力上,都有所提高,日前,一家数据调研机构对外公布了今年9月手机厂商出货量情况,数据显示,三星依旧排在第一名,苹果、华为位列二三位。

华为汽车发展前景分析(黄车易主华为当道)(1)

从这份榜单可以看出,9月份全球出货量前六的品牌中,国产手机品牌占据了四席,华为、OPPO、小米和vivo的出货量分别为1828万部、1100万部、1033万部和1028万部。

相比较下,三星和苹果依旧是排在前两位,出货量分别为2700万部和1919万部。单从数据上来看,三星的优势依旧很明显,而华为与苹果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相差不到100万部。而在此前的数据中,华为一度超过苹果位居全球第二。

为什么华为10月16日新发布的手机价格如此高昂?那是因为华为要开始向高端机型市场发起进攻,低端机中不乏销量惊人的机型,不过百元机卖上一亿部利润点也很低。

怎么才能卖得多卖得贵呢?

把手机做的好一点。

很多人可能觉得各种体验——通讯信号,续航,拍照,外形,性能,屏幕,UI,乃至触感等,应该很简单。但如今手机上的任何好一点的体验,背后全是硬碰硬的昂贵技术。

想要拿出一点消费者希望而自己独占的特色技术,昂贵得匪夷所思。

只能在低端混的展讯,一年研发开销在五十亿以上。

近年来口碑严重下滑的联发科,一年研发费用130亿人民币。从功能机时代开始,联发科投了近千亿研发手机芯片,现在勉强在中低端市场有点存在感。

小米研发费用三十多亿,被人嘲笑没在研发上投钱。

中兴一年研发费用一百多亿人民币,美国人一制裁就脆跪,被拉出来当没有核心技术的典型痛批。

三星苹果华为三大巨头,每年研发投入上百亿美元。

华为的海思麒麟980芯片,研发成本远超3亿美元,生产成本另算。最恐怖的是花了二三十亿人民币研发一枚芯片,生命周期不过一年;明年新芯片上市的时候,就过气了。

华为把麒麟芯片做成功到底有多难?

雷军投了不少钱做澎湃芯片,从S1上市到现在小两年,S2也听不到响动了。据说几次流片失败,每次四百万美元,亮都不亮。

微软也早就想进入手机生态,想从自己最擅长的操作系统切入,折腾了好几年,结局也众所周知。

其它想英伟达和德州仪器这种失败的,多到数不胜数。

失败哪里是成功之母,失败只是常态。

这个市场如此残酷,连电子通讯产业传统列强欧洲和日本在手机终端市场存在感也几乎消失。没有一家欧洲和日本企业拥有自主CPU和基带,它们只能在CMOS等器件上寻找存在感。ARM只负责架构设计和授权,不涉及成品芯片的设计生产。我们不久就会在下文中看到欧洲日本缺少核心技术给当地消费者带来的后果。

在所有技术相关行业,有技术不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但没有核心技术一定无法成为高端玩家——手机行业并不例外。

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粗略地说,牌桌上只有来自中美韩的四个玩家——三星,苹果,华为和高通系。这四个玩家无一例外拥有自己的高端SoC。

大国决战,哪个是拿着别人家的武器上战场的。

很多时候,事情关键在于自主技术。日本人有自产飞机大炮坦克航母的技术,战场上就可以碾压没有自主工业技术能力做后援的国军。校长手里那点德械师美械师,都是一次性消耗品,打完了就没了。

日本人可以用后方源源不断制造出的飞机坦克大炮轰炸中国军队。就这么欺负中国人了,中国人凭什么还手,凭汉阳造去打零式战斗机吗。

日本人惹上同样能自产飞机大炮坦克航母的美国人,技术优势就瞬间消失了。

等美国人研发出了原子弹,两颗原子弹一扔,战争就结束——美国人有原子弹技术,日本没有,结局就是日本人投降。

技术碾压,弱的一方去死。简单,直接,残酷。

现代战争打起来,谁工业技术实力强,谁赢。

商场如战场,差不多。

技术不是一切,但技术经常决定上到国家、民族,下到公司、个人的浮沉和命运。

对比2016年Q3和2017年Q3手机芯片市场份额的增长来看,TOP5玩家中保持增长的只有三家,增速超过华为的只有三星。

华为决定自研SoC的时候,高通立即提出低价优先大量供应芯片,但这诱惑不了华为。从通讯网络设备市场拼杀过来的华为知道,旗舰手机上永远只用自主芯片。

后发哪有什么优势,能有一点点成绩和进步全都是无数血泪换来的。

最坎坷的道路才是最近的道路。正向研发出来的技术最扎实,正面强攻占领的阵地最稳固。老老实实把所有岔路都用脚量一遍。习惯啃硬骨头啃的满嘴是血还徒劳无功。

实验结果做出来多少就是多少,数字和指标不会和你讨价还价,它只会无尽地折磨你。当初耍的每一点小聪明和走的捷径迟早会狠狠地报复和嘲笑你。

总之,什么不行就研发什么。华为在研发上从不吝惜。哪怕手机中应用的技术几乎是科技行业中最昂贵的技术,华为依然疯狂砸钱,从技术上解决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就这样慢慢的,从余承东掌管手机业务差不多六七年时间,华为整体体验上来了,用户口碑也上来了。而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头衔,只不过是之前努力研发的结果,不过是技术实力的反应。

高端技术是奢侈品,也是非卖品。

小米蓝绿顶多只能买到高通的芯片,无法买到高通的技术和专利。

麒麟芯片A系列芯片无论性能比高通强弱,概不外卖。三星的猎户座不卖为原则,外销为例外。魅族小规模的用了一些,再无后话。

三星作为现在世界上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能同时拥有设计和制造技术,可以自主设计生产SoC、CMOS、拍照模组、屏幕等核心组件,拥有垄断级别的存储芯片屏幕等技术和产能。

P20P的摄像头所向无敌,想用的话,倒是不贵,上市时候也就四千多人民币。

世界上没有比产品本身更好的广告。

P20一夜之间树立起"华为拍照最牛"这一市场形象,让所有批评者在这项技术面前闭嘴乃至倒戈,堪称技术领先带来营销胜利的经典战例。厂商技术有爆点,媒体追着挖料爆料上头条;没技术的厂商,只能自己花钱找媒体打广告。

P20系列(统计销量历来不含lite)四个多月时间出货1000万台,六个月到了1200万台居然还缺货,生涯销量最终能落在1800万或者更多,至少比Mate10多卖六百万台。一部P20如果价格4000块,总共能多卖两百多亿。

市场上的胜利,无非技术上胜利的顺延和结果。P20相比Mate10系列卖得多,卖的快,卖得贵,还卖的不费力。技术开发费用固然令人咂舌,但研发成功回报也很大。

技术固然不是一切。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渠道建设、公关媒体、财务融资这些事儿,个个所耗繁琐。

但没有技术的话,就皮之不存,毛无以附。

三星手机在国内从最高峰20%的市占率断崖式下跌,三星中国在国内的管理和营销固然作死,但它现在已经丧失了技术上的优势,才是根本的原因。

三星在中国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从来没有变过,唯一的变量来自外部。华为和高通系中国厂商迅速缩小了与三星的技术差距,在中低端反超三星之后,三星就几乎消失了。

在全球其他市场,三星凭借抢先进入市场的优势还能保持不错的出货量。

但这几年在国产厂商出海不断冲击下,三星的中低端机型越来越吃力。

三星第二季度全球出货量下降了10.4%,苹果销量微增0.7%,华为小米蓝绿等国产厂商都在疯狂上涨,只有三星一家下跌。考虑到三星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并没有什么销量可以被抢走,唯一的结论就是国产厂商在国外抢走了三星大量的份额。

8月初IDC发布的中国第二季度手机销量,苹果在中国市场单季同比销量,从800万来到了700万部,跌幅12.5%,堪称巨幅下跌。

苹果在国内市场为什么份额和销量也同比下降了?最简单的原因是,苹果技术领先的优势比原来小了,体验差距比原来小了。

现在苹果在国内还有6.7%的市场份额,其中有很多品牌惯性的因素,毕竟还有很多消费者尚未认识到华为有多优秀,非苹果不买。

今年全球市场,三星倒退,苹果停滞,而华为在全球每个能进入的市场都动辄40%以上的大幅增长,就是全球消费者用真金实银对华为投下的信任票。

更何况,别忘了这是华为在中国市场公平竞争,美国人无耻地对华为封锁市场之后的数字——中国可没有在国内市场的任何渠道对苹果和三星关上大门。

华为的基因和思维方式,从来就是通过研发做出最牛逼的技术,首先从技术层面干翻所有对手。无论在通讯网络设备市场,还是在手机市场,这个基本思路就没变过。

近几个月,华为发布了业界最强的拍照技术,全球销量大幅反超苹果,第一次稳固地站上第二名的位置。

在这个对中国企业并不友好,充满歧视与偏见的世界,无论是原来在通讯与网络设备市场,还是今天在手机市场,更好的技术和体验,以及更合理的价格一直都是华为唯一的倚仗。

去年华为在全球卖出14亿多部手机,三成大约是4.2亿部。国内手机销量四亿多,四成是1.6亿以上。

华为近几年的的销量:

2012年,3200万

2013年,5200万

2014年,7500万

2015年,1.06亿

2016年,1.31亿

2017年,1.53亿

2015年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刚过一亿,今年很有可能就直奔两亿。也就是说,华为花了四年时间,翻了一番。

华为一步步走来,靠的是麒麟芯片一代代的更迭,靠的是用户体验提升攒下来的口碑。

从今年开始,P20的拍照是第一次有一项国产技术在主流消费市场远远领先国外顶级竞争对手。之前,国人一直都默认苹果三星谷歌轮番霸占拍照性能榜首,仿佛理所当然。而这一次,其他大玩家被华为远远甩在身后,华为无可争议独占一项最佳性能和体验。

华为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企业,也不是最赚钱的企业。但华为是个不搞行政垄断,凭技术在海外主流大众科技产品市场攻城拔寨的中国企业。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有了很多出了国门就没人认识的能源矿业巨头,金融银行巨头,合资的汽车巨头,房地产巨头,建筑巨头,烟草巨头,电商巨头,社交手游巨头,铁路巨无霸,但华为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级科技巨头。

也许从许多人看来,OFO小黄车和华为是两个行业完全不同的企业,但是殊途同归,一家企业生与死的关键,唯在于技术与服务两项,余者皆为空谈。

本文部分章节摘录自知乎匿名用户,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