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铜锣(武汉锣何以声威四海)

大型铜锣(武汉锣何以声威四海)(1)

图为:出厂前,调音师为锣定音。(图片均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溪摄)

千锤百炼,一锤定音,这是制锣业的行话。鲜有人知,武汉锣已悄然出口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各国知名交响乐团选用,成为世界级特产。

6月8日,汉锣制作技艺被评为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此前,著名音乐家谭盾为武汉祈福,创作《武汉十二锣》,现场演奏所用的大抄锣,也来自武汉。

武汉最大锣厂六成产品出口

“在飞机上听到螺旋桨的声音,总感觉是武汉锣声。”谭盾在纪录片中自陈,在飞去比利时开音乐会途中,突然萌生灵感,不眠不休写出《武汉十二锣》手稿。

2月15日,谭盾在比利时音乐厅执棒,寄托“有爱无疆、和谐共生”情怀的《武汉十二锣》,令世人落泪。4月12日,谭盾携《武汉十二锣》回到上海,运用3D和5G技术,让6面在纽约和6面在上海的抄锣同时奏响,锣音浑厚,绕梁不绝。

大型铜锣(武汉锣何以声威四海)(2)

图为:工人打磨锣。

4月24日,谭盾演出租用的6面大抄锣,运回武汉黄陂区甘棠大道,终点是汉锣技艺保护单位——武汉市海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其中,首演所用的12只武汉大锣由布鲁塞尔各交响乐团友情提供,锣身印有“武汉高家河锣厂”字样,这正是海平乐器的前身。

大型铜锣(武汉锣何以声威四海)(3)

图为:6月19日,武汉海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平敲响一面谭盾演出用过的大抄锣。

海平乐器是目前武汉最大的制锣厂,生产风锣、抄锣、包锣、云锣、奉锣、月光锣等,直径从10厘米至186厘米不等。年产量300余吨,产值5000多万元,其中60%产品销往海外,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型铜锣(武汉锣何以声威四海)(4)

图为:高炉熔炼锻造成型。

6月1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驱车来此,厂内炉火正旺,锤声叮当,美国、加拿大、德国的订单已排到8月。董事长王志平介绍,从铜变成响器,需经过熔炼、锻造、成型、整平校正、抛光、定音等工序,尤以锻造和定音最具技术含量。锻造不到位,铜锣连声音都发不出;定音更是手、眼、耳在极短时间内的高度配合。

大型铜锣(武汉锣何以声威四海)(5)

图为:工人给锣抛光。

“通过反复捶打锣中央部位,确定厚薄弹性,边敲边听,如果厚了就要拉开,薄了拉紧,找到整面锣的共鸣点,最终一锤定音,同频共振才有好音色。”王志平说。

武汉锣在全世界留下了英名

“我合作过的全球各大乐团,无一例外都在使用武汉大锣。”谭盾盛赞,武汉锣在全世界留下了英名。

常赴国外演出的古琴演奏家丁承运印证,此言非虚。18世纪末,我国大锣西传欧洲。“大锣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唯一进入交响乐团的乐器,锣来自中国,可以说以武汉为主。”丁承运说。

大型铜锣(武汉锣何以声威四海)(6)

图为:工人洗锣。

武汉爱乐乐团乐队经理赵峰亲眼所见,伦敦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所用的锣出自武汉。“虽然锣的演奏分量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很关键,常能烘托浓厚气氛。”

武汉为何能生产锣?市文旅局非遗处处长王建军介绍,一是原料,大冶铜绿山,古出铜之所,铸就了楚地特色的兵器与乐器;二是工匠,武汉现有7家锣厂,黄陂高家河是源头,所谓无陂不成镇,正是对黄陂“九佬十八匠”的肯定。清乾隆年间,武汉已是全国铜响器制作中心之一,汉锣与苏锣、奉锣、京锣并称四大名锣。

百年高洪太奠定武汉锣地位

提起铜锣,不得不说高洪太。“买药要买叶开泰,买伞要买苏恒泰,买锣要买高洪太。”这是武汉3家著名老字号。作为汉锣代表的高洪太,以音质纯正、发音洪亮、起手灵活、调门准确驰名中外。

资料显示,1914年,黄陂高家河人高青庵来汉,在长堤街以高洪太之名经营响器。1946年,应梅兰芳剧团请求,成功研制虎音锣,创造了戏曲打击乐的奇迹。

1966年,高洪太改制为国营武汉锣厂。1979年,著名乐团指挥小泽征尔率波士顿交响乐团来华访问,中央乐团赠送了一面高洪太制作的直径1米大抄锣。波士顿交响乐团在首都体育馆首演,当这面锣敲响时,声如猛虎下山,全场为之震动。波士顿乐团将锣带回美国,这也是高洪太铜锣第一次走向世界。

此后,由于坚持手工制作、保质少量,高洪太难以适应市场,加之经营不善,屡走下坡路。赵峰记得,20年前为乐团选用的铜锣一直用到现在。“足见质量上乘,但也意味着市场太小。”

不会做锣的人改变汉锣命运

1984年,改变汉锣命运的人出现了。时任高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长海,看到许多从高洪太退休的老师傅回乡,决定办一家锣厂,高家河锣厂诞生。

大型铜锣(武汉锣何以声威四海)(7)

图为:6月19日,武汉海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平敲响一面重达185公斤、直径近2米的大钞锣。

起初,高家河锣厂只能帮国营锣厂做加工。王志平说,父亲王长海虽不会做锣,但他肯吃苦,善言辞,懂经营。为了说服外贸公司选用厂里的锣,王长海能在公司外等候一个多星期。他背着100多斤铜锣走遍大半个中国,从东北到岭南,买不到坐票,只能背着锣站在火车的角落,就这样逐渐打开市场。

1998年,高家河锣厂获得自营出口权,4年后更名为武汉市海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父亲目光长远,他让我学制锣,弟弟王志军学外贸。”王志平说,从依托外贸公司到自主出口,弟弟商务谈判的功劳不小。

2005年至2010年,海平乐器连续3年参加美国NAMM乐器展,连续5年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展。中国厂商参展,让国外音乐人刮目相看。目前,海平乐器在全球已发展30多家代理商,拥有十几项专利,成功注册“芳鸥”“汉锣”等商标。

6月15日,“中国民族乐器生产企业30强、10大企业家、10大制作师、十大改革家”榜单公布。唯一上榜的湖北企业,就是海平乐器。董事长王志平因在疫情中克服重重困难,保持生产稳定,成功入围10大企业家。

今年底,在距离旧厂1公里的甘棠工业园,海平占地50亩的新厂房将完工。建成后,海平年产量将翻至600吨。

重要的是传下去而非传给谁

2000年,高洪太被房地产商收购,如今更名为武汉高洪太铜响乐器有限公司,厂址迁至江夏区郑店街。“后继乏人,我们不能争老大了。”经理朱汉桥感叹。

朱汉桥今年62岁,1978年进厂学习制锣,后从事管理。“我已经退休了,下一步不知道能交给谁,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朱汉桥说,2000年接手后,高洪太才结束亏损,如今每年产值400余万元,大部分供应国内专业剧团,只有略微盈利。朱汉桥苦苦支撑,只为保住高洪太这块金字招牌。

大型铜锣(武汉锣何以声威四海)(8)

图为:6月19日,武汉海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展示厅里陈列了数百种各式各样的锣。

2007年,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13年后,汉锣技艺再次入选。有业内人士质疑,都是铜锣技艺,何以两次入选?而且非遗传承讲究“血脉渊源”,只有高洪太才是正统。

王建军解释,对于非遗而言,重要的是传下去,而非传给谁。“我们提倡社会传承,即同一个非遗项目可以有多个保护单位。”王建军说,不能否定高洪太铜锣的贡献,也要记录武汉铜锣的历史流变。“从目前来看,称作汉锣技艺,更为准确合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