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谈牛的精神(牛年且说牛)

牛年将至,且说说牛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牛一直是人类亲密的伙伴,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二我属牛,所以,我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牛年谈牛的精神?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牛年谈牛的精神(牛年且说牛)

牛年谈牛的精神

牛年将至,且说说牛。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牛一直是人类亲密的伙伴,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二。我属牛,所以,我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

牛对人类奉献最大,无论是在农耕、拉车,甚至是作战,牛都被广泛运用。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和力量的象征,在古代的祭祀礼仪中,牛被作为圣洁的祭品,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古人奉牛为神,认为牛有无穷的神力,其中之一就是镇水安澜。中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耕命脉;但水多了,又带来灾害。所以,控制水系,是农耕民族的头等大事,利用神牛镇水也就成为重要的民间信仰。

传说,战国时的李冰治蜀,开凿都江堰时曾变成神牛与水怪斗法,最后战胜了水怪,故后人皆铸铜牛、铁牛镇治水患。至今,在一些常有洪水泛滥的江河湖岸边还偶能看到先人遗留下来的镇水神牛。

在中国神话传说里,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牛郎织女”。在这凄美的爱情故事里,那头牛郎身边的老黄牛被赋予神话色彩。当织女被天兵天将捉走,是老黄牛“舍生取义”,让牛郎披上它的皮,才得以飞到天上和织女相会。牛的忠义和灵性,在这里得到了最美好的诠释。

而老子骑青牛酝酿《道德经》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传说,那青牛原本不是“反刍”动物,就因为边走边听老子说道又反复琢磨,所以就养成了“咀嚼”的习惯。那青牛就是因为善于“咀嚼”,结果,也“悟道升天”,入列仙班。所以,汉语中“咀嚼”一词就有“反复体会”的含意。我们常见到牛独自静卧,半合着眼,慢条斯理地咀嚼着,显示出一种大智若愚的宽散。任尔东西南北风,它自淡定从容,据说这是因为它悟出了《道德经》的精髓就是淡泊和清寂,这就是境界。

王安石曾有诗咏牛:“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十箱实”。其把牛的勤奋、贡献,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李纲的《病牛》诗,更是脍炙人口:“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饱暖,不辞羸病卧残阳。”为了众生的饱暖,不惜病卧残阳,死而后已,这境界何其高尚!

牛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它总是默默无言、勤勤恳恳、坚忍不拔,鞠躬尽瘁,吃的是草,奉献出的是奶、劳作和生命。所有的家畜中,牛付出的最多得到的最少,所以鲁迅先生就自训“俯首甘为孺子牛”。

到农村当知青后,我被分配到第四生产队。那天,队里安排我去浇菜地。我从队里的牲口棚牵出一头老黄牛,去了菜园。

以前,我对图画和文艺作品中牧童骑牛吹笛优哉游哉样子很是羡慕,觉得骑牛一定很自在。这一回,我独自去干活,看着老牛慢吞吞地走着,我突然猛地一窜,一下子就骑到了牛背上。谁料想,那老牛的肚子也忒肥大了点,我的两腿岔开了也夹不住牛肚子。结果还没体验到骑牛的乐趣,老黄牛一扭腰,我就被甩了下来。更倒霉的是裤裆上还沾上了厚厚的一层黏糊糊的牛油,搓都搓不掉。原来,画上的牧童,骑的都是性情温顺的南方水牛,而性格倔烈的北方黄牛大都不会让人骑。而且,黄牛身上还分泌出浓浓的牛油,如若粘上了,那才麻烦。就是骑,也得先在牛背上铺上条麻袋才行。所以我也就开始怀疑古代那个老子出门为啥要骑牛?也怀疑汉光武帝刘秀骑牛去攻打县城的史实来。那牛背上油乎乎的,能骑吗?

我牵着牛,来到生产队菜园旁的水井旁,把老牛栓到水车的转杆上,用一根树枝抽打着牛屁股,叫它赶紧拉水车。可那老黄牛却默默地站着不动,只是默默地咀嚼着,嘴里还流出白色的唾液。早就知道牛倔,却没有见过这么倔的牛。我就用随身带着的镰刀柄使劲打着老牛那没多少毛的背。但那老牛就是立着不动。突然,我灵机一动,就蹲在老黄牛面前,故意在井台上使劲磨起镰刀来,然后拿着磨亮了的镰刀,装模作样地在老黄牛的眼前挥晃起来。看着眼前的镰刀,老黄牛看着我,突然,从它的眼角淌下了一串眼泪。这一下,反而把我给吓懵了。

就在这时,我的五舅正好路过,见我正赶着老牛拉水车,就走了过来,然后对着老牛“吁——”了一声,喊停了老牛。又从口袋里掏出块玉米面饼子,掰开了喂给老黄牛吃。然后,又解下套在牛脖子上的木轭,把老牛牵到树荫下,拍了拍牛背,让它卧下。然后,就自己推起水车来。

我见状,连忙问五舅,您为啥让牛歇着,自己去推水车?五舅看着卧在树荫下正慢慢倒嚼着的老黄牛,说,这牛原来是土改时分给咱们家的,后来就入了社。转眼就二十年了,当初的小牛犊如今老得毛都快掉完了!人家不爱惜它,咱可不能亏着它!我发现,五舅看那老黄牛的眼神带着一种深深的温情。

五舅走后,我蹲到老黄牛身边,轻轻地抚摸着老黄牛肋骨凸起的后背,又到水沟边割了一大捧鲜嫩的青草,一把一把地喂给它吃。老黄牛抬眼看了我一下,就半闭着眼,大口地嚼起多汁的草来,时不时惬意地甩一下尾巴。我不停地抚摸着牛背,帮它驱赶叮咬它的牛蝇。也就从那时起,我觉得自己和这牛也有了一股扯不断的感情。以后每次去牲口棚,只要这头老黄牛在,我都会从喂马的饲料口袋里抓一把黑豆或红薯干给它吃。

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村里,没见到那头黄牛。问饲养员,“那老黄牛呢?”

“干不动活啦,去年就下了汤锅!”顿时我愣住了,心里一酸,差点没掉下泪来。老黄牛给人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活,到老了,不能干活了,又被人宰杀下了汤锅。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进过那座黑黢黢的牲口棚。

牛是懂得情感的动物,它任劳任怨,无论主人怎么呵斥它驱打它,它少有反抗;只要干活,也从不偷懒,哪怕累得浑身是汗,哪怕累得瘫倒在地,它也不会哼一声。

我姥姥家所在的村座落在一个十米高的土台子上,进村时要上一道很长的陡坡。姥姥家就在村口,常见马车牛车上坡进村。马车进村前,远远的,车把式就会扬起鞭子,催马快跑,利用惯性冲上陡坡。而牛车就不同了,牛跑不起来,只能靠蛮力硬拉死拽。一次,我见到一辆装满了砖头的牛车在上坡。那牛闷头硬拉着沉重的车拼命地向前,车把式跟在车旁一边大声吆喝一边用粗短的皮鞭抽打着牛背。只见那牛绷足了气力,两只充满血丝的眼珠瞪涨得几乎鼓掉出来,两条后腿拼命地蹬着地,两条前腿也绷得笔直,轭棍被拉得吱吱响。突然,牛的两条前腿跪到地上,就这样,它也没有丝毫的退缩,依旧拼命地向前硬挺着。后来在几个村民的帮助下,牛车终于上了坡。可那牛却瘫卧在地上不停地喘着气,嘴里流着白沫,浑身抽搐。我见到它前腿的膝盖上蹭掉了一大块皮,血淌到腿上地上,染红了黄土。车把式心疼地抚摸着牛背,从口袋里掏出两个蒸土豆,塞进牛嘴里……

正因为牛对人类有着巨大贡献,所以人类对牛也是关爱有加。当代,表现牛的词汇就有很多。夸某人能干,别人就会竖起大拇指说:“真牛!”国民经济也与牛挂上了钩,一旦股票普遍升值,大家就会称之为“牛市”。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爱牛。牛在他们冷漠的眼里,只是不会说话的商品。

1994年我在河北工作时,曾想租赁一家濒临倒闭的屠宰场。那天,我前去洽谈。场长热情地请我去看“杀牛”。

隔着窗户,见一个屠夫穿了件黑色皮围裙,腰左侧挂了块长形磨刀石,腰右侧的皮套里插着一把长长的刀子。他的手上还拿了一把方头榔头,不知是干什么用的。

不一会儿,一头牛被赶进了刚用清水冲洗干净的屠宰间。那屠夫走近牛,轻轻地抚摸着牛头。牛好像从空气中嗅到了血腥味,躲避着他。突然,那屠夫猛地抡起榔头,朝牛头正中砸下去。牛顿时愣住不动了,它没有挣扎,只是茫然地看着屠夫。那屠夫紧接着又是重重的一锤,又准确地砸在同一个位置上,把那块牛骨砸陷下去。那牛痉挛了一下,前腿慢慢地跪了下去。屠夫抽出那把长刀,在牛喉上深刺一刀,大量的血顿时喷涌出来。转眼的功夫,屠夫居然就把硕大的牛头生生地给割了下来。然后,几个人上来,把牛胴挂到一个铁钩子上……

我木然了半晌,恶心,想吐,情绪也突然变坏,竟无故发火和厂长吵了起来,洽谈不欢而散。

以后的数年,一听到“牛”字,脑海里顿时就显现出屠牛的血腥场面和那牛被猛击一锤后茫然的眼神来。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几乎就不曾吃过一口牛肉。

其实,牛也并非是任人宰割的懦弱动物,牛的性格倔犟刚烈。它倔起来火车拉不动,一旦它的忍耐到了极限,也会发作。到那时,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控制的了的。

西班牙人就利用了牛的这个特点,通过挑逗激怒牛,然后再将其刺死。我鄙弃这种不公平的血腥屠杀,尽管这是流传多年的习俗——但并不是所有的习俗都要继承和发扬,恶俗就应禁止!

说起西班牙斗牛的不公,并不是那些斗牛士起初就和一头健壮的牛搏斗。而是要先朝牛背上扎上几把尖刺,让牛先耗去大量的血和力量,然后,再让一个斗牛士和这头伤牛搏斗。这种斗牛士算得什么英雄!要把先老虎的四条腿给捆绑起来,我一口气能刺死十只兽中之王!

还是我们中国人对牛有感情,就连文字上涉及到牛的也多是褒义词,如“汗牛充栋”、“牛刀小试”、“气冲斗牛”、“气壮如牛”、“初生牛犊不怕虎”、“执牛耳”等等。即便就是贬义词如“对牛弹琴”、“牛鬼蛇神”、“风牛马不相及”、“牛不喝水强按头”、“牛头不对马嘴”,也远比对狗的遣词要文雅宽松得多。

对于牛,唯一令人不快的是“老草吃嫩牛”这句俗语。真是什么老实了都会被人欺。牛老了,牙口自然就不好。枯草粗粝,难以咀嚼,当然喜欢吃新鲜的嫩草;再者,为人辛苦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别无所求,只求老了吃点爽口的嫩草,并不为过。偏偏一些人这么会联想,生生就把嫩草和女人联系在一起,还往与世无争的老牛身上贴!真没劲!小牛就不爱吃嫩草吗?其实,但凡食草动物都爱吃嫩草!

牛,永远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